「射雕」重現中世攻城戰:揭秘宋元真實攻城利器!
2025年,徐克執導的武俠大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展示了許多蒙古攻打南宋的重型武器。郭靖、黃蓉當然是虛構出來的武俠人物,但那些武器卻是扎扎實實的歷史再現。
那是矗立在大宋邊陲的一座小城,城上的守軍沒有幾個,而在城下,無數輛戰車正在逼近,無數座木樓高聳入雲,準備攻城的蒙古兵無邊無際,在天地之間蕩起滾滾煙塵。與此同時,郭靖和黃蓉站在城頭,他和她神色嚴肅,目光堅毅,要與這座城共存亡。
不用火的最強攻城冷兵器
先看影片末尾,郭靖和「西毒」歐陽鋒在蒙古大軍陣前PK,兩大高手身後便是一架重型武器,足有三層樓那麼高,當時稱為「回回砲」。
名字叫「砲」,實際上並不是咱們現代人理解的火砲,這種砲只有砲架,沒有砲膛,不用火藥發射,而是借助彈力、離心力和槓桿原理,將幾十斤乃至幾百斤重的石頭拋射出去,給敵方造成巨大的破壞性打擊。簡單說,回回砲就是拋石機。
拋石機發明極早,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和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在用拋石機,而回回砲是拋石機的改進版,射程更遠,打擊更準,威力更大。
北宋朝廷編撰過一部軍事大全《武經總要》,記載了多種拋石機的結構和發射參數。以宋軍常用的拋石機「五梢砲」為例,砲彈是重達80斤的石球,需要2名定砲手指揮,150名砲手集體拽動砲架,射程可達120公尺。這種砲彈如果擊中城牆,能把城垛打碎,或者把城樓打穿。《武經總要》裡還有一種可移動的「旋風車砲」,簡稱「旋風砲」。這種拋石機其實就是在砲架下面安上輪子,即移動版的拋石機。
來自阿拉伯人的升級版憤怒鳥
大約在南宋中葉,地中海東部的回回人(阿拉伯人)發明了一種半自動的配重式拋石機,最大特徵是在動力臂一側加裝一筐非常重的石頭,用機械力把那筐石頭高高吊起,用機關把阻力臂一側固定住。需要發射時,砲手用大錘擊發機關,那筐石頭瞬間落下,阻力臂瞬間轉動,將軟兜裡的砲彈發射出去。因為有配重,所以發射得更重、更遠。因為有機關,所以操作時既節省人力,又能打得更準。因為這種半自動配重式拋石機是由回回人發明的,所以叫回回砲。
南宋後期,蒙古軍隊相繼消滅西夏和金國,又遠征西域,在西征過程中俘虜到回回砲手,進而掌握了回回砲的製作方法。
西元1273年,蒙古軍隊再次入侵南宋,再次攻打南宋重鎮襄陽,來自今天伊朗一帶的砲手伊思馬因指揮蒙古兵發射回回砲,砲彈重達150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三尺。」大錘擊發機關,砲聲驚天動地,砲彈入地三尺。這場攻擊的結果是「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元史‧亦思馬因傳》),南宋守將呂文煥投降,襄陽淪陷,隨後南宋滅亡。
火不起來的火兵器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影片裡也出現火器,那是在蒙古兵圍攻西毒的場景中:西毒武功出神入化,萬弩齊射也不能奈何他,於是蒙古將官便高喊「發射火砲」,隨即車弩上發射出一支支繫著大砲仗的弩箭,那些弩箭在西毒身邊紛紛爆炸。其實蒙古將官口中的「火砲」分為兩種,一種是像電影裡那樣,在箭上裝砲仗,點燃引線再發射;一種是把火藥裝到紙殼裡,點燃引線,用拋石機發射。
就在蒙古騎兵入侵南宋的時代,宋朝人已經發明另一種火器:火槍。當然,那時候的火槍非常簡陋,非常原始,它是用竹筒做槍管,用黑火藥做動力,用金屬彈丸或者小石子做子彈。它沒有扳機,靠一條長長的火繩點燃火藥,可以視為後來歐洲火繩槍的前身。
火槍發明於南宋,發明者是南宋官員陳規,發明時間是西元1132年,並在那一年的南宋德安守城戰中得到實際應用。到了西元1259年,南宋開始大規模生產火槍,最大射程達到了200公尺。
您可能會奇怪,既然南宋已經有了火槍,為什麼還會被蒙古打敗呢?這是因為早期的火槍威力太小,發射太慢,準確度太低,殺傷力別說比不上威力驚人的回回砲,連宋朝的單兵弩都不如。這種情形在歐洲同樣出現——火繩槍在歐洲問世一百年後,絕大多數歐洲士兵仍然堅持使用弓箭。並非歐洲人守舊,實在是因為火繩槍在發明以後的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弓箭好用。
大約在北宋中葉,宋朝軍隊還從西域引進過一種奇特的火器:猛火油櫃,簡稱「猛火櫃」或「火櫃」。所謂「猛火油」,其實就是石油。所謂火櫃,就是把石油裝到一個有孔的銅櫃裡,銅櫃上方安裝發射管,發射管的前膛有噴射口,中間有點燃孔,後膛有活塞和手柄。點燃引線,拉動手柄,將石油從銅櫃裡吸到發射管裡,再猛地推出去,熾熱的火焰隨著石油噴射而出,相當於最早的火箭筒或者火焰噴射器。
宋朝官員康與之在《昨夢錄》一書中說,宋朝軍隊在西北邊城挖了很多大池,用來貯藏石油,目的自然是為火櫃提供燃料。在與西夏、金國和蒙古的戰爭中,宋軍多次使用火櫃,而效果並不理想。原因與火槍類似——當時的火器畢竟還是落後,發射效率和殺傷力畢竟太低。
在最近二千年來的歷代正統王朝當中,宋朝是唯一沒有長城的朝代。因為沒有長城,所以失去了對抗北方遊牧騎兵侵擾的最大優勢,所以宋朝長期遭受遼國、金國、西夏和蒙古騎兵的侵擾。兩宋300餘年,內戰極少,但外戰持續不斷,即使是在宋遼達成和議的100年間,也經常爆發小規模戰役。戰爭是軍事發明的核心驅動力,宋、遼、夏、金、蒙等政權都在戰爭中進行軍備競賽,一系列攻城武器飛速湧現,並飛速在各個政權中複製和傳播。
大汗的移動城堡
在《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影片中,郭靖曾經回到蒙古,在大營中覲見成吉思汗。當時蒙古大營中有一座座木樓,類似瞭望塔,那就是宋朝軍隊發明的「望樓」。望樓用來眺望敵情,底下還可以裝上輪子,推到距離敵營或敵城更近的地方眺望。
還有一種設備比望樓更高,高度與城牆齊平,甚至高過城牆,它叫「對樓」。對樓之下裝有車輪,對樓一側加裝防護網和防護木板。攻城時,把對樓推到城牆附近,既能觀察城中布置,又能從高處發射弓箭和火箭,因為居高臨下的攻擊效果遠遠勝過仰攻。
幾輪弓箭發射過後,如果敵方城牆上失去防衛,底下的士兵就繼續推動對樓,靠近城牆。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對樓可能會加裝長梯,對樓上的士兵迅速將長梯拉起、展開,架在城垛上,再踩著長梯攻進城去。
對樓加裝長梯以後,重心會不穩,所以必須在底部另一側加配重。如此一來,對樓的形狀就變成一隻巨鵝,所以又叫「鵝車」。
還記得影片裡蒙古大軍進攻南宋邊城的場景嗎?他們架起一座座與城牆齊平的木樓,靠近城牆的一側已經加裝了長梯。對,那就是鵝車,那就是改裝後的對樓,對樓上的士兵已經準備好踩著梯子攻進邊城。
有意思的是,本片編劇可能不知道這種攻城裝置叫作鵝車,當西毒使用絕頂輕功躍上一座鵝車時,編劇給蒙古兵的臺詞是「包圍攻城車」。將鵝車稱為攻城車,並不算錯,那確實是攻城用的,而且只能用來攻城。
不管怎麼說,這部影片確實下了很大工夫,所以才能呈現出如此細膩的歷史細節,才能讓現代觀眾從直觀上瞭解宋元之際的攻城利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