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1萬變親子大戰?少年怒批父母侵占:根本強盜 精神醫揭原因
政府普發1萬元現金原本被視為利多政策,卻在部分家庭掀起一場「親子戰爭」。由於規定13歲以上青少年可自行登記入帳,並可親自到ATM領現,部分父母認為這筆錢應由家長決定用途,青少年則堅持「這是我的錢」,雙方在提款機前僵持、搶錢甚至扭打,最嚴重還鬧上警局,讓一萬元瞬間變成家庭導火線。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博表示,近期門診就遇到至少5、6個國高中生,年齡約13至18歲,因這筆普發1萬元與父母鬧翻。有人衝動離家出走,也有人在ATM前與爸媽上演搶錢戲碼,最後驚動警方到場協調。孩子在氣頭上怒批父母「像強盜一樣」,甚至揚言提告父母侵占,最後只好坐下來「像分家產一樣」談判分配,令家長相當無奈。
林博分析,一萬元表面上是小錢,背後凸顯的卻是「兩代價值觀不一致」。在傳統觀念裡,父母認為自己辛苦養育孩子,而且子女仍未成年,這筆錢屬於家庭資源,孩子應該還給家裡或聽從父母安排;但現代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熟悉3C與網路資訊,早就和同學討論好要怎麼運用這筆錢,當父母試圖全部收走,就會覺得自己的人權與財產權被侵犯,期望落空,自然情緒爆發。
他進一步說明,許多青少年雖具備基本理財能力,但生活費仍依賴父母,也導致親子認知落差更大。華人家庭習慣界線模糊,把孩子的資源視作家庭共有,卻忽略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東西」更重視。一旦政策讓青少年直接面對「屬於自己的錢」,長期未解決的界線問題便全面爆發。
面對這類紛爭,林博在臨床上做法多是先分別了解父母與孩子的立場,再安排雙方坐下來好好談,尋找折衷方案。他分享,一些成功的例子,是將這筆1萬元「分段處理」:例如三分之一由孩子自主使用,三分之一親子共同討論用途,剩下三分之一建議由父母協助做簡單投資;也有人採取「三七分」,由孩子支配七成、父母處理三成,讓雙方都能保有部分主導權。
林博坦言,過去未曾預料普發現金竟會引發家庭失和,甚至出現「提前分家產」的場面,但這也凸顯社會正朝向更重視個體與自主的方向前進。他強調,時代已改變,未來的趨勢必然是「獨立、獨立、再獨立」。若家長仍以傳統心態看待孩子,把子女視為附屬品,勢必會加深兩代衝突,最後兩敗俱傷。
他呼籲家長與青少年,都不要把這1萬元變成親子關係的導火線。與其爭誰擁有,不如把握機會好好討論金錢觀與未來規畫,透過溝通建立界線與信任,「錢會花完,但關係能不能修補,才是家庭真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