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神搶人3/從戰場到生死交關!張金煜化身偏鄉生命守門員
編按:面對生死的臨界點,時間往往只剩下幾分鐘。他們,是與死神拔河的人。在一次次心跳停止的現場,他們用專業訓練與直覺經驗搶回一條條命。對著沒有呼吸的心臟不放棄任何一次按壓。這是一場沒有觀眾、沒有掌聲的戰鬥。《與死神搶人》專題,記錄多位救命英雄的故事,看他們如何在分秒必爭的時間裡,把人從死亡邊緣,拉回光明的世界。
「每一秒都在跟死神拔河!」這句話,幾乎是張金煜每日勤務的真實寫照。桃園市新屋區位於西端,地形多變、產業結構特殊,送醫路程往往需要十五到二十分鐘,對急重症患者而言,這些時間常常就是生與死的界線。
高級救護技術員張金煜,榮獲內政部消防署「特殊績優個人獎」,他選擇駐守在偏鄉新屋分隊,把一生的專業投注在這片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土地上,用行動化身「生命守門員」。
張金煜獲消防署副署長頒獎。(圖/張金煜提供)
車上奇蹟:羊膜寶寶的哭聲
去年九月,一名懷孕三十一週的孕婦因腹痛送醫,卻在車程中赫然發現胎頭露出。情況緊急,張金煜只能在車上即刻協助接生。讓人措手不及的是,新生兒竟仍被羊膜囊包覆著,成為罕見的「羊膜寶寶」。
寶寶出生時沒有呼吸心跳,張金煜和同仁立刻分工合作,進行斷臍和CPR,分秒必爭。短短幾分鐘的拉鋸戰後,車廂內終於傳來一聲嘹亮的哭聲,寶寶恢復了自主呼吸,隨後母子均安。
這個幾乎只有十萬分之一機率出現的狀況,深刻提醒他,救護人員必須隨時做好準備,才能在最艱難、最意料之外的現場逆轉生死。
回想這次接生過程,張金煜感動地說,當剪破胎膜的瞬間,團隊幾乎用盡全力守護這個小小生命,他在我的掌心裡進行CPR急救。直到第一聲微弱啼哭響起,那一刻彷彿世界靜止,耳中傳來的不是哭聲,而是最動人的生命樂章。
張金煜也說,這不只是一次勤務,而是一段命運的串接。他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救護不僅是守護生命,更可能是新希望的起點。或許,這正是命運與緣份中最奇妙的安排。
這段經驗後來也被他帶到今年二月於泰國舉行的2025 EMS Asia亞洲救護年會,分享給來自各國的專業夥伴,引起熱烈討論並獲得國際肯定。
無力的遺憾:青春生命的消逝
然而,不是每一次搶救都能迎來奇蹟。張金煜回憶,曾經出勤一起重大車禍,一名年輕人與遊覽車併行時不幸遭輾壓,腹部以下嚴重受創。他與同仁拼盡全力協助脫困、送醫,但最終仍因傷勢過重不治。正值青春年華的生命瞬間消逝,帶給團隊極大的衝擊,甚至有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張金煜坦言,這份無力感深深刻印在心中,也成為他不斷提醒自己「要盡全力做到最好」的理由。
張金煜精進自身救護能力。(圖/張金煜提供)
軍旅轉身:無力感化為堅定
過去的張金煜曾是特戰傘兵,肩負保家衛國的使命,卻在多次颱風救災任務中,目睹消防員不顧安危救民於水火,心中因此種下「軍轉消」的種子。更讓他下定決心的,是一段痛徹心扉的親身經歷 ──家人因住在苗栗偏鄉,病發後必須轉院至市區醫院,卻最終因延誤而不幸過世。
這種無力感深深烙印在他心底,讓他毅然放棄軍旅生涯,選擇投身消防,希望能替更多人多爭取一點時間。
張金煜曾是特戰傘兵,肩負保家衛國的使命。(圖/張金煜提供)
時間與距離的戰場
自105年畢業後,張金煜起初分發到富岡分隊,111年轉任新屋分隊,更深刻體會偏鄉救援的艱難。
新屋地區包山包海,兼具農漁村、工業區與臨海地帶,救護案件五花八門,從永安漁港的水域救援,到農村農機夾傷,再到台66快速道路上的重大交通事故,沒有一個案件是單純的。
偏鄉救援最大的核心問題,是「時間」與「距離」。市區患者可能幾分鐘內就能送到大型醫院,但在新屋,即使有新屋分院,也僅能處理基本患者。遇到心肌梗塞、重大創傷或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患者,仍需送往大型醫院,往返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鐘,對病人而言,這些時間差可能直接決定存活率。
張金煜在新屋分隊面臨時間與距離的戰場,與隊上同仁不斷精進自身能力,守護每條寶貴生命。(圖/張金煜提供)
精益求精:技能訓練與全民急救教育
張金煜始終認為,面對偏鄉困境,必須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是強化自身救災救護技能。對他來說,沒有華麗的捷徑,唯有一次又一次重複訓練,把單項技能打磨到極致,直到成為直覺反應,病人能不能活下來,有時候就靠到院前的那幾分鐘。
第二是推廣全民急救教育。他指出,偏鄉患者發生狀況時,第一時間往往不是遇到消防員,而是身邊的親友。如果這些人會進行CPR、會使用AED,配合指揮中心護理師的即時指導,就能替患者爭取最寶貴的時間。
為此,他積極投入教學,至今已帶領近四十梯次、上千名學員,讓社區成為守護網的一環。
張金煜進行CPR推廣。(圖/張金煜提供)
在泰國的救護年會上,張金煜還分享了偏鄉救護人員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快速決策、有效施救。他強調,國際間普遍認同的核心觀念,是團隊資源管理,也就是TRM。
救護現場講求的不是個人技術,而是團隊之間的默契、分工與合作,如何在同一時間處理多名患者、如何在混亂現場做出最有效的安排,這才是救護效率的關鍵。
他相信,唯有偏鄉救護不斷與國際經驗交流,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更好的解方。
與死神拔河的日常
張金煜說,他的兩個案例,一個象徵希望,另一個則留下遺憾,正好映照出救護工作的日常面貌。這是一份每天都在和死神拔河的工作,沒有百分之百的勝利,也沒有絕對的安全感。
他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條件下,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不論結局如何,都要對得起這份使命,守護每一條寶貴生命。
採訪:記者游承霖 社群編輯:吳姝蓉、黃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