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影片入圍解析:陳玉勳《大濛》對決奧斯卡助陣《左撇子女孩》
文/張哲鳴
第6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22日(六)登場,來自華語地區多國作品齊聚角逐大獎,競爭激烈!LINE TODAY推出一系列入圍作品解析特稿,為讀者逐一導讀各項提名者優勢,一同關注華語電影的年度最大盛事。本屆「最佳劇情片」提名者有曾獲此獎的陳玉勳新作《大濛》、旅美導演鄒時擎聯手奧斯卡得主西恩貝克的《左撇子女孩》,兩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作品《地母》、《人生海海》,以及香港異色之作《眾生相》。
▐《大濛》/陳玉勳
〝把動人故事說在議題之前,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陳玉勳導演處理龐大沉重的白色恐怖題材,選擇以他擅長的庶民視角切入,保有其一貫的草根幽默,不因悲壯歷史而有觀影門檻,把動人故事說在議題之前,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然後才談悲壯時代,之於本屆諸多嚴肅歷史題材的入圍作,《大濛》做好迎向觀眾的電影之最佳示範。
民國52年,方郁婷飾演的女孩阿月為了領回被槍斃的哥哥的大體,從嘉義北上以火車和三輪車展開一場公路冒險,遇上柯煒林飾演的外省車伕,彷彿騎士拯救女孩的旅程。女孩見識了壞人的險惡、賭場的殘酷、舞團的奇幻、當舖的現實,還有更多的良善。方郁婷的澄澈雙眼像一面鏡子,顯現當代台灣的光景,也折射出各種人物臉譜。
從小人物成長之旅,回溯了白色恐怖的時代悲歌。不僅如此,電影最後放進作者新觀點,以雲與霧作詩意比喻,致敬當代每個小水滴成就的雲與霧。無論曾敬驊講的「投往荒野沙漠也甘願,只要努力就有可能」的版本,或9M88另一個「在求生存的現實無奈裡,你不一定會成為想像的風景,可是你總有自己的價值」的版本,都是陳玉勳對那些勇敢人們的撫慰,重新為時代傷痕找到溫柔的解讀。
▐《人生海海》/廖克發
〝從外來者與新居民的視角,關注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廖克發繼紀錄片《由島至島》之後,持續關注家鄉的土地與族群議題。以一個世代延續的家族故事,切分三段不同時代的故事線,橫跨百年,企圖心宏大。
現代線是魏雋展飾演移居台北的哥哥,因父喪返回馬來西亞,協助由妹妹主持的後事,激進的弟弟則忙著街頭運動。不料,宗教局上門表示父親生前已入回教,穆斯林不可依其它宗教方式下葬,須葬於回教墓園;家中本信奉道教,弟弟尤其不甘願,於是兄弟聯手要偷回大體。
百年前的祖先從福建越洋到馬來亞開墾,出發時其母還叮嚀,別忘了自己是唐山人,不可在南洋作蕃。但落地生根馬來亞後,反被當地人視為外來者。學不會馬來話無法申請公民,即使自古開墾居住也可能面臨土地房子被收走。現代的魏雋展,他到台北從事移民規畫工作,遇到想捐血卻因持有的是居留證而遭拒的問題。
雖然不少舉例是因成全故事而顯得有點片面,但確實能感受導演想陳述馬來社會複雜現狀及世世代代未脫困境的用心良苦。從外來者與新居民的視角,關注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包括當局對待各族群的制度問題。劇本架構龐大,有諸多對照和比喻,死後的靈魂會去中國或馬來西亞?傳統上不可拜榴槤,但救過祖先一命的榴槤又有何錯?
本片因三線跳躍時空敘事,故事稍顯片段化,不時切割情緒,但又不時迸現片刻光彩,例如兄弟聯手偷大體的戲很好看,但並非故事主軸,僅是後半一段不長的篇幅。台灣演員魏雋展及陳雪甄的馬來西亞口音及語法相當有說服力,以外來者詮釋外來者又是導演一種巧思。但如何消化過於龐雜的議題與資訊量,是觀影的挑戰。
▐《左撇子女孩》/鄒時擎
〝旅美導演拍出一個絕對在地的台灣女性故事〞
恍如夜市版《歡迎光臨奇幻城堡》,都在講底層艱苦女性,所處環境照樣能色彩繽紛亮晶晶。母女三人各有考驗,媽媽在夜市擺攤賣麵扛家計,姊姊去檳榔攤兼差還不慎兼成老闆的小三,妹妹被外公恐嚇不要用左手吃飯,那是魔鬼手。
摩托車、夜市、檳榔攤,老父的迂腐守舊,老母的重男輕女,不光是外觀上的台味,連台灣常見的待人接物與對話關係也被貼切置入電影,包括蔡淑臻姊姊們習性挖苦的討厭嘴臉,也包括隔壁叫賣攤老闆黃燈輝主動友善的溫暖。
整部片的女性都很悲苦,淒慘被放大,雖然也掉落過往華人家庭故事的宿命思維,左撇子是罪?或不在正統婚嫁關係生下的女子就有罪?不同的是,電影給了年輕世代的女性一股強有力的堅毅,導演試圖用極端舉例來伸張女權,但她的口吻並不哭天搶地賣慘,而是以明快節奏、明亮視角、帶著幽默感去講述女性遭遇。狐獴跳樓即是神來一筆,順便記下台灣的新聞台亂象。電影要講女性自覺,這種魔幻寫實更顯力量。
後段蔡淑臻和馬士媛在餐廳的轉折戲,是非常長且荒謬的爭吵群戲,與《艾諾拉》招式相似,但確實掀起戲劇高潮。重點是《左撇子女孩》通俗且主旨清晰,沒有文化隔閡或觀影門檻,能有效面向國際市場。一大助力當然是擔任監製、共同編劇及剪輯的奧斯卡得主西恩貝克。
▐《眾生相》/李駿碩
〝透過主角與不同族群連結,檢視當代離散人群的宿命及香港處境〞
一名香港青年在城市裡不斷約砲,國族膚色、角色花樣都不限。他會模仿借用上一位對象的名字、職業和癖好再約下一位。鏡頭雖然大膽直視身體裸露及做愛過程,然而,性愛慾望並非導演真正想討論的,他透過主角與不同族群的連結,檢視當代離散人群的宿命及香港處境。
在一遍一遍赤裸坦露後,我們把主角的正面和背面都看遍了,依然連他的真實名字及背景都不知。當身分丟失,人彷彿回到最原始。主角每每發生關係後,都會吃飯或喝茶,伴隨大量對話。性和飲食這些基本需求解決後,關於生活,還有什麼?
主角約的都不是香港人,來自包括伊朗、東德、泰國、台灣……雖未明講,但這些國家卻分別經歷戰爭、分裂、政變、動亂。主角的模仿不會只是性癖好,從他們吐露的關於家鄉及如今生活,更像世界上的動亂不斷翻版。所謂眾生相,只刻意映照在這些天涯淪落人。電影在最後一個對象出現時,你才察覺,故事在時序上已形成一迴圈,好像是這類人的宿命。
張迪文憑本片提名最佳新演員,他展現過人的膽識和高穩定度。跟著他走入密密麻麻的大廈與劏房,搭叮叮車或長手扶梯,看曾經的東方之珠的車水馬龍,望向港口,顯現香港包羅各族群居住的特色。雖然對話過於叨叨絮絮,不夠精準,但這是導演李駿碩用以關照香港的身體力行,也藉著互換身分問候了經歷苦難的飄蕩眾生。
▐《地母》/張吉安
〝導演旨在借喻政治。以母親比喻土地,解降頭為人驅邪,意指為人民驅逐奪占農地的霸權及根深蒂固的遺毒〞
《南巫》以巫術隱喻族群歷史,《五月雪》記錄種族暴亂,張吉安最新一部《地母》同樣在申論馬來西亞的種族與土地議題,無論手法或切角都像前二部作品的集結,這次更請來范冰冰擔綱女主角,易容素顏入鏡,再度扮農婦,同時是幫人解降頭的神婆。
雖然解降頭是電影的一道吸睛獵奇,但片中幾場儀式設計,並不如一般靈異電影那樣大張旗鼓,過程及步驟都極簡化,畢竟導演旨在借喻政治。以母親比喻土地,解降頭為人驅邪,意指為人民驅逐奪占農地的霸權及根深蒂固的遺毒。
范冰冰的角色喪夫,育有一對兒女(白潤音、許恩怡飾演),她經常牽著水牛犁田。水牛既是人民作農的支柱,也被她想作死去的丈夫,一幕她跨在牛背上手撫牛身為其清洗的畫面,借用《東邪西毒》劉嘉玲在馬背上愛撫情慾。水牛與片尾的巨型陽具都指涉父權的曾經占領,以及其後被控制者的試圖掙脫。不過,電影關於這些隱喻同樣都點到為止,需要費腦力自行鑽研。。
攝影鏡頭優美,用大量遠眺長鏡頭關照大地萬物,人物之於土地比較像符號。范冰冰的角色為人爭取被徵收的田地,幫鄰里中邪者驅邪,她是為人民發聲的象徵,她一直幫別人解決問題,但是自身的問題是什麼?包括她與亡夫及兒女之間的情感關係描述較為空缺,稍降了對角色的情感投射。
藉由范冰冰一角走看90年代,位處泰國邊界的馬來西亞村落,不只曾受割地英國殖民的傷痕累累,土地糾紛也使無數人民離散,當代政局動盪仍未止歇,包括提及首相選舉風暴、街頭暴動、蘇哈托政權變換。張吉安的電影總是形式比人(物)強,同樣是議題先行,生硬資訊都夾帶在台詞裡,似乎被他視為使命與成就感。
最佳劇情片得主究竟是哪部大作?歡迎一起鎖定11月22日登場的第6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LINE TODAY也將持續推出相關報導。
-
📣看完你也有自己的分析想說?以上五位入圍最佳劇情片你最看好誰?最想支持那部電影?歡迎踴躍在下方留言分享,為你的觀影眼光在金馬62留下足跡!一起來留言力挺你最看好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