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味精是什麼?正常食用免擔心,但2類人需注意!

Hello醫師

更新於 03月28日08:05 • 發布於 03月29日01:00 • 文:張凱安 Kyle Chang|資料查核:Hello 醫師

炒菜時往鍋裡灑一匙味精,食物頓時多了一種美妙的鮮味。味精的功用如此神奇,但也不禁讓人擔心味精是否對人體有害,網路上更充斥不少「味精使人過敏」、「味精有毒」或「味精可能致癌」的資訊。

到底味精是否對人體有害?可能導致何種病症?「中國餐館症候群」又是什麼?讓《Hello醫師》為您說明味精的製作原理、成分、安全性,以及食用上的注意事項。

味精是什麼?

味精是麩胺酸的鈉鹽,因此又稱麩胺酸鈉或麩胺酸鹽(monosodium glutamate, 縮寫為MSG);麩胺酸是普遍存在於所有蛋白質的一種胺基酸。

味精發現的由來,是1908年1位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發現在湯裡加海帶或昆布能提升料理風味,於是他特別針對海帶及昆布等食物進行研究,發現這類食物當中所含的「麩胺酸」能增加食物風味,並將其風味定義為「鮮味」,日文為うま味(羅馬拼音為Umami)。

自此之後,鮮味便成為「酸甜苦辣」外的第5大味道;池田教授後來成立「味之素」公司,開始販售由食物所提煉出來的味精,因此,在傳統社會年代,「味素」也就直接是「味精」的同義詞。

味精會致癌嗎?

衛生福利部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針對致癌物的分類清單,味精的主成分麩胺酸鈉並未名列其中;另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也指出,食品中添加味精被認定是安全的,因此目前並未證實使用味精有致癌風險。

味精是化學製成,所以對人體有害?

傳統味精生產方式是從海藻提取和麵筋進行水解,現在多以澱粉、糖蜜為原料,採微生物發酵方式製成;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麩胺酸鈉,除了海帶、昆布及柴魚等主要提煉來源外,其他如番茄、乳酪或乳製品、蘑菇、玉米、青豆及肉類等,也都含有豐富麩胺酸。

人體每日味精攝取量僅約0.55克,相較之下,日常食物中攝取的麩胺酸鈉即高出甚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研究,即使日常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每天飲食中仍會攝取到約20 克的麩胺酸鈉。而且不管是屬於加工食品的味精或存在於天然食物之中麩胺酸,人體攝取後,皆由腸道進行代謝及吸收,兩者並無差異。

疾管署提到,在動物實驗中,只有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於1995年也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

味精會造成中國餐館症候群?這是什麼病?

1968年,有美國民眾於中式餐廳用餐後,發覺身體不太舒服,出現麻痺、心悸及口渴等症狀,便投書至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隨後更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便將此狀況命名為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中國餐館症候群並非一個疾病的名字,而是籠統地稱呼在中式餐廳用餐後出現類似症狀的現象。自中國餐館症候群一詞出現後,使許多民眾對味精十分擔憂,許多研究單位、機構亦對味精著手進行安全研究,但至今仍未有味精可能造成影響的研究結果。

儘管極少數人食用以味精烹調的料理後,出現上述不良反應,但此一狀況多為個人體質所致。若發現身體食用味精後出現相關症狀,建議減量或避免食用。

此外,由於味精含鈉,建議高血壓及慢性腎病患者斟酌使用;切勿認為以味精取代鹽巴無須擔心,就大量添加於料理中,反使血壓升高。

攝取過量可能有害,但正常食用便無問題

2017年,歐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提出成人每日麩胺酸鈉添加物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30毫克,意即1位50公斤的成人,建議每日攝取不超過1.5克的麩胺酸鈉添加物(味精)。

一般日常食用味精約為0.55克,對人體並無大礙;若超過此攝取量,便可能出現頭痛、血壓上升或胰島素水平上升等問題。

美國FDA對於味精可能造成的危害亦進行過實驗,並發現若成人於空腹情形下,攝取超過3克麩胺酸鈉,可能會出現頭痛、潮紅、麻木、心悸及睏倦等不良反應;不過,3克為一般平均值的6倍,且多數人不會於空腹時食用味精,因此適量地食用味精並無問題,民眾毋須過度擔心。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