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定義非僅看收入 近半民眾自認符合「這標準」
在現代社會中,「中產階級」的定義已不僅限於收入水平,而是逐漸演變為一種生活品質和心態的象徵。根據最新調查,約45%的民眾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但在高房價、低薪資、育兒與長照等多重壓力下,現代人對於階級的認知正在改變。超過半數(50.9%)的受訪者表示生活充滿高壓,僅11.6%感到低壓,整體壓力指數達6.33分,主要來源包括退休規劃、財務狀況及工作環境,反映出當代社會價值觀的轉變與生活現實的挑戰。
在職場中擔任公關職務的洪千茹認為,中產階級的定義不僅僅是年薪百萬的指標,更重要的是能在滿足基本生活開銷後,還有餘力進行投資、旅遊及未來規劃。她表示自己可能屬於中產階級,並不擔心被社會淘汰,因為工作類型在職場上扮演關鍵角色。洪千茹進一步解釋,對於中產階級而言,追求長期發展是重要指標,因為單靠跳槽提升薪資終將面臨瓶頸與侷限。
許多上班族表示,儘管基本薪資不斷上漲,但已工作一段時間的員工加薪並不容易。在高房價、低薪資、育兒與長照的多重壓力下,現代人對中產階級的定義已超越單純的年收入數字,轉而關注生活品質與心理感受。
人力銀行公共事務處經理安芷嫻指出,都會區居民雖然收入較高,但支出壓力也更大。以台北市為例,平均月薪約47000元,但扣除支出後,實際儲蓄金額僅約13000元左右。台中、高雄等地區的儲蓄金額也僅一萬出頭,使得所謂的中產階級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現今房價過高是造成壓力的主因之一。以雙北地區為例,台北市房價可能高達每坪80萬元,購買25坪的房子需要2000萬元,相當於20年不吃不喝的積蓄。此外,若沒有進入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薪資成長可能較為緩慢,容易從中產階級陷落。
社會變遷、人類壽命延長、資訊科技發達、全球化以及平等教育的改革,都使得資源競爭加劇,製造業簡化改造,教育不再是特定人士的專屬。「中產階級」這一概念雖然可能激勵人們設定目標向前邁進,但也可能形成刻板印象,限制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在當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應被特定階級的框架所束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