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你家不是小,是東西沒住對地方!居家收納規劃、觀念、方法、地雷一次看

100室內設計

更新於 10月30日06:39 • 發布於 10月30日10:00

許多人以為家裡亂,是因為空間太小、收納櫃不夠多。但真正的問題,往往出在「收納的觀念」與「方法」上。收納,從來不只是把東西藏起來這麼簡單。這篇文章將從收納觀念、技巧到裝潢規畫,一步步帶你打通「收納任督二脈」。不只教你怎麼「藏」,更要教你怎麼「收」得漂亮、用得方便,把那個讓你心煩意亂的亂糟糟空間,變成讓你每天都想賴在裡面的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收納心法-整理腦袋,比整理房間更重要

在動手把東西塞進櫃子前,我們得先整理一下腦袋裡的「雜物」。觀念對了,收納就先成功一半。

1.觀念重建:收納前,先學會「捨」

收納的極致,不是你有多會塞,而是你擁有多少真正需要的東西。

•斷捨離進化版「一進一出」原則:你不需要每年都來一次驚天動地的斷捨離大掃除。試試看更溫和、更持久的「一進一出」原則吧!買一件新衣服,就捐贈或淘汰一件舊的;買了一本新書,就送出一本已經看完的。這能讓你的物品總量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從根源避免雜物無限增生。

•給自己一個「收納反省盒」:對於那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物品,像是以為總有一天會穿的緊身褲、一堆的購物紙袋,別急著丟。準備一個箱子或袋子,命名為「反省盒」或「冷宮」,把這些猶豫不決的物品通通放進去,三個月後,如果你完全沒想起過裡面的任何東西,也從來沒打開過,那就證明它們真的不是你生活中的必需品,可以安心處理掉了。

2.破解收納迷思:你買的是收納神器,還是下一個雜物?

逛街時看到各式各樣的收納盒、分隔籃,總覺得買回家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小心,衝動購物買來的「神器」,常常是製造更多混亂的元兇。

零失誤採購鐵則:先「測量」、後「拍照」、再「列清單」

在按下「加入購物車」之前,請務必完成這三步驟:

•測量: 拿出捲尺,精準測量你預計放置收納品的櫃子或抽屜的長、寬、高。

•拍照: 拍下那個空間的樣子,幫助你在賣場時能回想起現場狀況。

•列清單: 明確寫下你要收納什麼東西?需要幾個?什麼材質?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採購,才能買到真正合用、風格統一的收納品,而不是又一個需要被收納的雜物。

圖片由三商美福-室內設計系統家具提供,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二、偷吃步收納技巧篇-學會這幾招,收納功力立刻升級

心法建立後,接著就是讓收納事半功倍的實用技巧了!這幾招學起來,保證讓朋友驚呼:「你家什麼時候變這麼大了?」

技巧1:垂直收納術-把牆面當作第二個地面

小坪數的救星!當地面和桌面空間已經飽和,請抬頭看看你家空白的牆壁。利用牆上層板、洞洞板、磁吸刀架、掛桿等工具,把書本、裝飾品、廚房用具、甚至腳踏車「掛上牆」,不僅能釋放出寶貴的平面空間,還能成為獨具風格的牆面裝飾。

技巧2:統一容器原則-視覺整齊就是爽

混亂感,很多時候來自於視覺上的雜亂。試著把廚房裡五顏六色、高矮胖瘦不一的調味料、義大利麵、穀物,全換成風格、尺寸統一的透明密封罐。把衣櫃裡各式各樣的衣架,全換成同款同色。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像施了魔法一樣,讓整個空間瞬間變得乾淨、有序,強迫症看了都說讚!

技巧3:分區與標籤化-閉著眼睛都能找到東西

「我的護照放哪了?」「備用電池呢?」這種找不到東西的崩潰日常,可以用「幫物品辦戶口」來解決。在抽屜裡使用分隔板,將文具、藥品、化妝品分門別類;在收納箱外面貼上清晰的標籤,註明裡面是「冬季衣物」、「露營用品」還是「3C線材」。從此以後,找東西不再靠緣分,而是靠科學。

技巧4:80/20法則-黃金區域留給最重要的

人的活動範圍其實很有限。在規劃收納時,將視線所及、不用彎腰或踮腳就能輕鬆拿到的「黃金區域」(約在身高肩膀到腰部之間),留給你最常用的那 80% 物品。至於那些不常用的、季節性的物品(例如:鬆餅機、聖誕裝飾),就把它們放在櫃子最高或最低的「遠方親戚區」,這樣才能確保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技巧5:「一物不多用」原則

檢查一下你家,是不是有3支削皮刀、5個開罐器、一堆功能重複的購物袋?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東西多到沒地方放,其實是因為擁有太多功能相似的物品。審視你的物品,為每一項功能只留下一兩個最好用的菁英,其他的就果斷捨棄吧!

圖片由諾禾空間設計提供,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三、收納地雷區-你是不是也這樣做?

學了技巧,也要懂得避開陷阱。以下這些收納地雷,看看你踩中了幾個?

地雷1:什麼都往櫃子深處塞

•後果: 這是最典型的「眼不見為淨」式收納。結果就是櫃子深處的東西彷彿進了異次元,再也沒拿出來過,外面又繼續堆積新的雜物,櫃子等於虛設。

•拆雷方法:採用「抽屜式」思考!即使是層板櫃,也可以添購抽屜式收納箱或收納籃,輕輕一拉,所有物品一目了然。對付轉角櫃,可以安裝旋轉盤,讓死角變活角。

地雷2:用過大的收納箱裝所有東西

•後果: 一個巨大的收納箱,裡面裝了衣服、書本、紀念品…像一鍋雜物湯。每次想找其中一樣東西,就得把整箱倒出來,找完又懶得放回去,最後亂上加亂。

•拆雷方法: 奉行「大箱配小盒」原則。在大的收納箱內,用小盒子、文件袋或夾鏈袋做二次分類。例如,「旅行用品箱」裡面,可以再細分成「盥洗包」、「充電線袋」、「藥品包」。

地雷3:忽略畸零空間

•後果: 冰箱與牆壁間的縫隙、沙發側面、門後、樑下…這些看似無用的小空間,累積起來的浪費坪數可能超乎你想像。

•拆雷方法: 這些地方正是隙縫櫃、薄型推車、門後掛架、牆角置物架大顯身手之處。榨乾家裡每一寸可以利用的空間,坪效立刻倍增。

地雷4:收納沒有考慮「使用動線」

•後果: 在玄關脫了鞋,卻要把鞋子拿到臥室的鞋櫃放;想在客廳泡杯咖啡,杯子在廚房上櫃,咖啡豆在餐邊櫃,濾紙在另一個抽屜,泡一杯咖啡像在尋寶。

•拆雷方法: 「在哪裡用,就收在哪裡」。將功能相關的物品集中收納在同一個區域。例如,「咖啡角」應該包含所有相關器具;玄關櫃就該規劃污衣區、鞋子區、鑰匙區,讓進出門的動作一氣呵成。

圖片由高尚設計提供,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四、空間實戰篇-對症下藥,解決各區收納痛點

•玄關: 作為家的門面,目標是「1分鐘出門,進門不崩潰」。利用洞洞板或磁吸板收納鑰匙和信件;規劃一個「一日衣櫃」區,用幾個掛鉤吊掛今天穿過、還不用洗的外套和包包;鞋櫃內部採用斜板或雙層鞋架,增加收納量。

•客廳: 目標是「維持清爽,隨時見客」。選擇有抽屜或儲物空間的茶几和電視櫃,把遙控器、遊戲手把、雜誌等藏起來。利用臥榻下方或沙發邊几,創造意想不到的收納空間。

•廚房: 目標是「動線流暢,高效料理」。將備料區、烹飪區、清洗區的用具分區收納。鍋具可利用抽屜搭配分隔桿直立存放,方便拿取。善用牆面掛桿和磁吸刀架,釋放寶貴的檯面空間。

•臥室: 目標是「一夜好眠,換季不煩惱」。衣櫃是重點!學習「直立式摺衣法」,讓所有衣服像書本一樣站立在抽屜裡,一目了然。利用真空壓縮袋收納換季的棉被和厚重衣物,並藏於床下或衣櫃頂部。

•浴室: 目標是「乾爽整潔,媲美飯店」。鏡櫃是必備神器,把牙刷、保養品等瓶瓶罐罐藏在鏡子後面。馬桶上方、牆面轉角都可以利用層架增加置物空間。在牆面規劃內凹的「壁龕」,是放置沐浴用品的絕佳設計。

圖片由歐德集團提供,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五、裝潢規劃-治本之道,從家裡打好收納底子

1.櫃子不是做滿就好,而是「做對」

別再有「櫃子越多越好」的迷思了。規劃不當的櫃子,只是昂貴的障礙物。衣櫃深度建議在55-60公分,才能確保衣服平掛不卡門;書櫃深度約30-35公分即可,太深反而浪費。多利用抽屜、拉籃、下拉式五金等配件,取代不好用的固定層板,才能讓櫃子真正發揮100%的效能。

2.把收納藏於無形:坪效最大化的設計巧思

和你的設計師討論,如何創造「複合式機能」的收納。例如,將客廳或書房的地板局部架高,下方就是海量的儲物空間;窗邊的臥榻不只是休憩區,掀開坐墊就是一個大收納箱。將牆面內縮,一部分作為電視牆,另一部分則能規劃出頂天立地的儲藏室。這些「藏起來」的設計,才是小坪數放大的終極秘訣。

圖片由初睦設計有限公司提供,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收納是動詞,維持才是關鍵! 養成每日5分鐘「物歸原位」的習慣,遠比每個月花一整個週末大掃除來得有效。別追求一次到位,今天你可以從一個抽屜、一個書櫃角落開始,慢慢享受家越變越清爽、生活越過越有序的成就感。找到最適合你和家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最好的收納方式。

延伸閱讀:小宅收納好難?2023最強日系收納法&無印收納好物必看!

延伸閱讀:超實用冰箱收納攻略!收納重點、小撇步&收納神器推薦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潮流時尚相關文章

01

越聰明越沉默!女生「這3件事絕口不提」,福氣會自己找上門

姊妹淘
02

Joeman親曝「減肥驚人真相」103kg→71kg不全靠運動,而是做對1件事「打敗中年肥胖」

女人我最大
03

「小貓跟鞋」即將取代芭蕾舞鞋風潮?比高跟鞋舒適、比運動鞋精緻,秋冬穿搭必備

女人我最大
04

唐吉訶德必買榜TOP6!這款「1分鐘面膜」大爆紅!酷洛米、帕恰狗護唇膏瘋搶中!

女人我最大
05

超暖心!「媽媽型朋友」的3大特徵 妳也有這樣的好友嗎?

享民頭條
06

別用負面情緒折騰自己,「今天妝很服貼、晚餐很好吃」…關注擁有,比沒有更有力量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