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健康就是國力 推動癌症防治、慢病預防與職場永續
社團法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於本(8/6)上午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5青年健康論壇」,聚焦「2030癌症標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與「減少青壯年失能與勞動力流失」兩大政策目標,集結來自國內外專家與官署代表,全面探討青年健康對國家生產力與社會永續的關鍵價值,此次論壇亦獲得賴清德總統重視與肯定,特別錄製開場致詞影片,強調政府會持續完善癌症防治與病友支持制度,立法委員陳昭姿也呼籲要重視青年健康的議題,打造一個以人為本、以科技為導向、健保財務永續的健康台灣。
重視青年健康、降低勞動力損失,健保給付決策應走向「以病人為中心」
社團法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秘書長劉桓睿指出,少子化的狀態下青壯年健康風險牽動國家經濟與產業穩定,企業對員工的健康守護和支持也很重要,因此希望結合企業共同推動國家癌症篩檢政策。未來希望從制度與社會面強化預防性投資,並將病人聲音納入政策討論,讓健康成為生產力與公平正義的交集。從加強前期疾病預防、提升新藥可近性、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給付政策,讓青壯年能擁有更好的預後與接納他們回歸的友善職場,保留這些因病流失的國家競爭力。
國際醫療科技評估學會(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HTAi)主席 Ann Single認為醫療科技評估的決策過程若能納入病人觀點,不僅有助於提升政策的可行性與公平性,也更能確保醫療資源配置真正回應患者需求。她指出,病人經驗不應僅被視為補充資訊,而應成為評估本身的一部分,與臨床證據與經濟效益並列考量。隨著全球逐漸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決策模式,台灣若能建立制度化、透明化的病友參與機制,將有助於打造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健保制度。
健保加速給付與健康友善職場並進 共同實踐健康台灣政策願景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青年族群一旦罹病,對家庭的影響往往更為劇烈,因為青壯年多數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更需要制度上的支持與保障。癌症治療也是屬於破壞性醫療支出,對年輕家庭的衝擊格外明顯。健保統計癌症新藥支出從2022年約4億元、2023年增至55億元、2024年突破百億元。近年除癌症外,年輕化中風也是青年健康的重大挑戰。石署長指出,今年健保制度已擴大中風緊急治療的可及性,取栓時限自8小時延長至24小時,溶栓時限亦從3小時延長至4.5小時,期盼能在黃金時間內搶救患者。石崇良署長強調,除了治療可近性與給付範圍的提升外,病友的參與也是健保政策的重要方向,未來也希望能在專家會議中納入病友代表,讓決策過程中能更完整聽見病人的聲音,讓給付制度更貼近實際照護需求。
專家建言:健保給付應接軌創新療法與生物標記,推進癌症治療與肝炎防治雙里程碑
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曾嶔元教授以自身經驗,在癌症治療的領域提出精準醫療的分享,以「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dMMR)與「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為例,這是用來預測免疫療法在治療癌症上,是否有效的重要生物標記之一,在臨床上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以及其他如胃癌、胰臟癌、卵巢癌等實體腫瘤均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檢測結果,從精準治療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應用於此類癌症患者,不論作為第一線或後線治療,皆具臨床療效。
臺北醫學大學李岡遠副校長指出,肺癌在很多年前已經開始年輕化可謂是新國病,台灣肺癌公費篩檢政策領先其他國家,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中罕見基因突變型目前仍面臨治療選項有限的困境,然而近期已有創新療法問世,如小細胞肺癌雙特異性免疫治療與罕見突變位點之標靶藥物,若能加速納入健保,將有助於提升中晚期患者的治療成效與國際臨床參與機會,補足現行制度在「治療可近性」上的落差。
台大醫院徐士哲醫師則表示,台灣在C型肝炎防治方面預計將於2025年提前達成WHO訂定的2030年消除目標,相較之下,B型肝炎挑戰依然嚴峻,國健署今年八月一日起提供未施打疫苗(39歲)族群加入公費篩檢,肝炎需長期追蹤治療,台灣在初級預防已經很出色,但篩檢和治療需要提供民眾更便利友善的方式。在肝癌風險中也可以考慮納入FiB4的公式計算,做肝臟風險評估,從「肝炎控制」走向「癌症預防」更有助降低癌症發生與死亡。
專家一致指出,台灣應把握國際治療科技與防治模式的進展契機,加速推進健保給付與創新療法的接軌,同時強化疾病預防與追蹤管理,從癌症用藥、精準診斷到肝炎長期控制,才能邁向健康台灣政策願景—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與WHO 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雙重目標。
偏頭痛與中風成青年健康隱形殺手 專家籲納入預防與治療政策核心
成大大學藥學系歐凰姿教授指出,根據德國WifOR研究機構推估,偏頭痛每年對台灣造成相當於GDP 2%的生產力損失,經濟衝擊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勞動力影響尤鉅。台灣約有200萬名偏頭痛患者,其中七成為18至50歲主要勞動人口,女性GDP損失是男性兩倍。偏頭痛也伴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應列為公共健康優先議題。近來臨床建議指出,若每周發作一次以上或每月頭痛超過4天、影響生活,或止痛藥效果不佳,應儘早接受神經專科評估,啟動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反覆發作與失能風險。她呼籲政府將偏頭痛納入健保給付與預防性治療體系,降低青壯年因病失能與離職的風險。
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湯頌君則指出,中風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台灣每年新增中風人口中有15~20%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但多數民眾對症狀辨識不足,加上部分院所因人力與制度限制,無法於黃金時間內完成取栓手術等關鍵處置。他建議應擴大溶栓藥物使用可以幫助降低青壯年中風失能率到10%以下,強化區域型醫院的急性期處置能力,並於職場端落實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危險因子的篩檢與健康促進。透過臨床、社區與職場三方並進,將有助於降低中風帶來的長期失能與家庭經濟衝擊。
劉桓睿秘書長最後呼籲,無論是反覆發作卻常被忽視的偏頭痛,或是發病突然而影響深遠的年輕型中風,這些看似個別的健康議題,其實都正默默侵蝕台灣青壯年人口的健康與工作力。專家提醒,唯有將疾病預防視為投資而非支出,並從職場、健保與公共衛生三面著手,才能真正減緩勞動力流失所帶來的結構性衝擊。重視影響青壯年就業與健康的疾病風險,減少失能與就業中斷,應成為維繫國家勞動力與經濟穩定的關鍵政策方向。
更多新聞推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