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泥怪成功變身 烏魚現蹤瓦磘溝
新北市瓦磘溝曾被形容為「醜泥怪」,調查人員近期卻觀察到大量烏魚現蹤,這種廣鹽性魚類對水質與溶氧極為敏感,竟選擇棲息於過去汙濁惡臭的河段,令調查人員大為驚訝。水利局表示,只要方法正確,原本的惡臭水溝也能蛻變為生態豐富的綠色廊道。
根據台北市野鳥學會調查,瓦磘溝礫間段近期出現大量烏魚,且經研判烏魚至少已棲息在瓦磘溝長達1年以上,代表水體中溶氧量與水質已符合生物棲息需求。烏魚又名烏仔魚、鯔魚或信魚,為廣鹽性魚類,能在海水與淡水間活動,並偏好高溶氧、低汙染的水域。
水利局長宋德仁指出,以前布滿汙泥垃圾並散發惡臭的瓦磘溝,如今綠意盎然,能觀察到烏魚現蹤並非偶然,這代表長期且持續治理策略的回饋。曾經的瓦磘溝因長年生活、工廠偷排入廢汙水,水流不順,底部淤泥淤積等因素造成惡臭,而有「醜泥怪」汙名。
新北市政府自2021年起推動「瓦磘溝渠底改善計畫」,透過汙水接管、增設抽水機組、中游設置礫間處理設施每日淨化3000噸汙水、上游引進新店溪清水2.5萬噸稀釋汙染,並設置子母溝提升流速,有效避免汙水滯留與底泥再淤積。
此外,藉由水泥混合底泥工法減少惡臭來源,顯著提升水體品質。持續投入如礫間設施、岸邊綠化與底泥清除等行動,也讓河道具備多樣流速與棲息空間,逐步引導生態系統朝正向發展,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治理願景。
居民說,如今站在中和橋上,看著自己所居住數年的瓦磘溝,由原本的惡臭不堪變成了綠意盎然,鳥類、蜻蜓翩翩起舞的美麗河廊,如今,不僅能親近自然,也享有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留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