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opic 搶人不靠高薪卻超越群雄,AI 頂尖人才真正想的是什麼?
在全球生成式 AI 人才爭奪戰持續升溫的背景下,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正悄然發生:相較於科技巨頭 OpenAI、Meta 和 Google,新創公司 Anthropic 憑藉其獨特的企業文化與使命感,在招聘與留才方面取得了顯著領先。
根據創投公司 SignalFire 的數據,Anthropic 的工程師招聘與留存速度是流失的 2.68 倍,遠超 OpenAI(2.18 倍)、Meta(2.07 倍)及 Google(1.17 倍)。這一數字不僅凸顯了其在維持穩定、敬業 AI 團隊上的成功,也讓該公司在矽谷人才戰中脫穎而出。
領先關鍵:薪資之外的文化與使命吸引力
Anthropic 能夠在人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其成功的關鍵並非依賴豐厚的薪酬。
儘管 Meta 曾以天價薪酬吸引頂尖人才,但 Anthropic 執行長 Dario Amodei 仍堅持拒絕這麼做,他認為這對同樣才華洋溢但未被選中的工程師並不公平。相反,Anthropic 透過提供員工更大的自主權和透明度來吸引人才,營造出一個更充實、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氛圍,從而促進個人和職業發展。
SignalFire 的合夥人 Heather Doshay 指出,Anthropic 強調的 AI 安全性與「將技術用於善事」的獨特使命,對 AI 求職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她說,當她與市場上的許多候選人溝通時,Anthropic 往往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公司。
這表明在頂級 AI 人才的決策考量中,除了高額薪資,使命感、文化氛圍及技術研發的自主性,已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因素。
市場週期與人才流動
Anthropic 能夠在市場上領跑,也與其 Claude 系列模型所帶來的市場熱度密切相關。
不過,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 Michael Shamos 認為,這種現象具有週期性。當 Claude 成為市場上最熱門的 AI 模型時,人們自然會想為 Anthropic 工作;但當 GPT-5 發布時,風向可能又會轉向 OpenAI。這種技術週期的快速更迭,也使得人才流動成為左右公司競爭力的核心變數。
儘管如此,這場人才爭奪戰也並非沒有反例。Meta 近期擴大其「超級智慧實驗室」,便直接向 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 和蘋果的工程師發出邀請,並從 Anthropic 挖走了至少兩名成員。這顯示出,即便是文化和使命感強烈的公司,也難以完全免疫於來自更強大競爭對手的挖角。
在高額薪資與長期使命感之間,頂尖 AI 人才的真正決策因素,將持續考驗著各家科技巨頭的招聘與留才策略。
從勞力密集到知識密集的結構轉移
總體而言,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正驅動一場從勞力密集到知識密集的結構性轉移。AI 模型的興起,雖然讓低成本的簡單任務更容易被處理或自動化,減少了對大量低薪人力的依賴,但也創造了對高階專業知識的巨大需求。
Anthropic 憑藉其對企業需求的精準掌握與模型的穩定更新,在短短兩年內,成功翻轉了 LLM 的企業使用版圖,證明了市場不再只看技術高低。
企業在選擇模型時,已從過去對開源的彈性追求,轉向更重視封閉模型的穩定性、技術支援與風險控管。這顯示 AI 的競爭已回歸到應用價值、產品穩定性與商業信任的決戰,而非單純的技術軍備競賽。
當資料標註從過去單純的外包工變成高知識工作,那些能提供領域專業知識並協助 AI 解決複雜問題的專家,無疑將成為 AI 發展下一波紅利的主要受益者。
*立即報名 8/15 【AI Agent 知識工作革命論壇】,解析企業如何在各工作場景導入 AI Agent 完成任務
【推薦閱讀】
◆ AI 思維鏈將失效?OpenAI、Google 和 Anthropic 等研究人員聯合發出警告
◆ 【AI 是個大黑箱】Anthropic 執行長提出「可解釋性 AI」的急迫性,和可解決的產業痛點
◆ 「書呆子經理」到來!Anthropic 創辦人指科技業將迎來「AI 管理狂人」時代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Wall Street Journal》、OpenTools,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