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民營走上坎城影展紅毯 巴勒斯坦導演流亡記憶搬上大銀幕
揭露巴勒斯坦難民生存真相的電影《邊境風暴》,是出身難民營的丹麥裔巴勒斯坦導演馬赫迪弗萊費爾(Mahdi Fleifel)的首部劇情長片,他將自己出身難民營、流亡異鄉的親身經歷搬上大銀幕,講述兩位巴勒斯坦青年為追尋新生,在雅典社會邊緣掙扎求生的動人故事。
弗萊費爾透露《邊境風暴》靈感源自2011年在雅典拍攝紀錄片時遇到的巴勒斯坦難民,他們試圖逃離黎巴嫩難民營,卻被困在歐洲邊陲。他說:「這是一個關於底層民眾的故事,關於那些你不喜歡、不想要、不認識或不理解的人。」
弗萊費爾的父母是來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他的成長深受流亡經驗影響,自幼便親眼見證流亡者在社會夾縫中求生的現實。他曾說:「我是一個流亡的電影人,拍攝關於流亡者的電影。」
然而,《邊境風暴》的「流亡主題」在歐洲籌資過程中頻頻受阻。儘管他9歲便定居丹麥,籌措資金時仍四處碰壁,長達四年毫無進展。迪萊費爾坦言:「我是丹麥人,卻得不到任何丹麥資助;在流亡期間拍攝一部關於被流放的電影,幾乎不可能獲得資金。」
更巧合是,本片開拍前一個月,哈瑪斯突襲加薩的「10月7日戰爭」爆發。導演弗萊費爾坦言:「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整個團隊,但也讓巴勒斯坦與希臘工作人員之間建立了強大的團結。我們一致認為,盡力講述這個故事,並趕上下一屆坎城影展,是我們能做的最好回應。」全劇組最終在高壓下完成拍攝,並以極快速度完成後製。
電影《邊境風暴》故事講述一對巴勒斯坦表兄弟,懷抱赴德國尋找新生的夢想,卻在逃離黎巴嫩難民營後困於雅典,淪為社會邊緣人。為籌措偷渡費,他們不惜搶劫、欺騙、賣身,甚至對同胞下手,兩人的情誼也在現實壓迫下逐漸崩解。導演弗萊費爾坦言,片中角色原型來自他追蹤十多年的真實人物,有人成功抵達歐洲,有人卻因吸毒過量死在雅典街頭。本片將於8月22日在台上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