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年推伐木工便當 帶動水里觀光與減碳經濟
(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南投12日電)因伐木業繁榮的南投縣水里鄉曾被譽為「小台北」,也因產業式微而沒落,董于安父親開的客家餐廳隨之從興盛走向衰退,董于安回鄉接手推伐木工便當環保減碳,注入水里希望活水。
日治時期水里就已有樟腦事業,而1950到1970年代木材外銷黃金時期,水里木材行與製材工廠近百家,旅社、料理店與餐廳林立,董于安父親趁勢在水里開客家餐廳,生意蒸蒸日上。
「小時候,我和妹妹都在餐廳幫忙」,董于安回想當時的水里如不夜城,父母忙得不可開交,餐廳生意雖好,董于安父親卻希望下一代轉行,不要再拿鍋鏟謀生。
董于安成年後進非營利組織工作,但董于安父親生病後,餐廳生意也由於水里人潮減少而變差,讓董于安起心動念返鄉幫忙。
董于安返鄉接手餐廳 父母不諒解
董于安告訴中央社記者,水里在禁伐政策推行後沒落,1999年921大震又如一記重拳打擊水里觀光業,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集集支線停駛及國道6號通車後雪上加霜,讓他決定接掌餐廳。
「回來幫忙,結果父母1年不跟我講話」,董于安回憶,餐廳生意已大不如前,而父親最自豪餐廳至少有100道菜可點,只要客人開口點菜,沒多久菜餚就能送上桌,他返鄉後除重新裝潢餐廳,也簡化菜單,引起父母強烈反彈。
為化解家人疑慮,董于安以參加客家美食料理競賽方式,用獎狀、獎盃打響餐廳名號,加上新裝潢及簡化後菜單,讓餐廳生意好轉,父母才打從心底接受這些改變。
客人一句話 伐木工便當應運而生
「水里有什麼好玩?」客人到餐廳用餐時隨口問的一句話,促使董于安思考怎麼以餐廳為起點,帶動水里觀光,讓水里重拾「小台北」美名。
董于安接手餐廳後深知生意不好做,「其他店家更難曝光」,也觀察到水里很多店家都不太會行銷,開始思考怎麼推廣水里,提出回收餐盒構想。
「比起一次性的便當餐盒,可循環利用的減碳便當具有減碳教育意義」,董于安以水里第一公有市場為據點,成立公司從事地方創生業務,推出可回收「伐木工便當」,鐵製餐盒搭配竹製餐盒蓋,蓋子上印有代表早期伐木業興盛的雷射雕刻圖案,也向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申請商業服務業智慧減碳補助計畫補助。
全流程節能減碳 減少垃圾產生
為落實減碳,董于安導入線上點餐系統,消費者到餐廳後,掃描QRcode線上點餐,以多元支付方式付費,在餐點製作過程導入線上出單,降低紙張耗損;董于安也設計餐盒回收系統,讓消費者在線上訂購餐盒,選擇使用可回收利用的餐盒,減少垃圾產生。
至於在地資訊宣傳平台是以掃描QRcode方式,於平台上提供在地旅遊店家資訊與地圖,也有線上商城、第三方支付與遊程預約等。
接下來的畫面就是民眾透過線上點餐系統,訂購以水里在地食材製作的美味餐盒,坐在水里溪畔品嚐後,可留下印有伐木工圖案的便當盒紀念,為水里行留下美好回憶,或拿著餐盒到集集、車埕等地觀光景點及在地店家回收據點,由店家回收餐盒,遊客則多逛一個景點,營造水里商機。
擴展自家生意 順帶行銷水里
董于安的企圖心是藉伐木工便當擴展自家餐廳生意,順帶行銷水里。
董于安說,伐木工便當可裝自家客家菜餚,也可能是水里肉圓,利用水里市場販賣的在地食材製作便當,藉回收方式鼓勵遊客前往水里景點遊玩,成為循環經濟,從點餐到回收,儘量減少資源耗損,達到減碳目標。
被問到「伐木工便當」下一步,董于安說,未來想擴張「伐木工便當」影響力,讓更多人訂餐盒,藉餐盒更了解水里,也具體化減碳成果,推減碳證書,合作店家都能取得證書,證明傳統服務業也可跟上智慧減碳時代趨勢。(編輯:李明宗)1140812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