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太陽能水位計 嚴密監控馬太鞍溪堰塞湖
花蓮萬榮鄉馬太鞍溪上游,在7月21日形成堰塞湖,估計滿水時將等於一整座南化水庫有效蓄水量;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會同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搭乘空勤直升機上山,到堰塞湖壩頂裝設太陽能水位計,能隨時掌握數據資料,作為防災依據。
「看一下箱子怎麼固定。」
在陡峭的落石堆當中,冒險攀爬,這群蜘蛛人是林保署的工作人員,他們將水位計安裝在堰塞湖的岸邊,再到壩頂架設太陽能監測器,隨時掌握水位變化。
「水位計的地方 加強固定,剩下的同仁 就沿著這條線,我們就是分別一起來固定,如果有人力的時候,我們第二條識別線,可以從箱底的最上方往下拉。」
7月底形成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它的容量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8月12號楊柳颱風來襲,花蓮縣政府撤離了下游3個鄉鎮,經過測量,目前的堰塞湖面積,超過82公頃。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 黃群策:「(水位)高度距(離)頂(端),大概是40公尺,蓄水是4800萬噸,離它蓄滿9100萬噸,差大概只有53%左右,我們預計是到10月初,預計是10月2號3號,這個時候會溢頂。」
林保署預估,達到滿水位之後,溢出的湖水會形成新的河道,慢慢將水量排出,但就怕遇上颱風豪雨,瞬間滿水位,可能會造成潰決。有了水位計監測,能即時發布警報。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 黃群策:「它到溢頂之前的這一段時間,能夠更精確地去得知,它每天的進水量,水位高層的一個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來針對預警的時間,我們就來做一些準備。」
「現在已經任務完成。」
以科學掌握水位上升趨勢與溢流風險,作為防災依據,也呼籲民眾不要到溪床及河道周邊活動,以確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