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嘉義市獲永續城市特優獎,黃敏惠:永續成全球共識「每次災難都是進步的契機」
鄭鴻達
圖片 唐紹航攝影 提供
《今周刊》第六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結果周三(10/22)揭曉!綜觀整體調查結果,今年度有3個縣市連續五年蟬聯「永續城市特優獎」(台北市、新竹市、新竹縣)及1個新進榜縣市(嘉義縣)。 六都「永續城市特優獎」由台北市、桃園市奪得,十五縣市部分,特優獎為嘉義縣、新竹市、新竹縣、嘉義市。 嘉義市今年獲得非六都組的「永續城市特優獎」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今周刊》這份調查對各縣市來說,是壓力也是前進的動力,更是給嘉義的「+1力量」,如此的鼓勵非常正向,也讓台灣看見良性競爭的力量。 黃敏惠表示,環境變遷帶來的挑戰,使「永續」成為全球共識。她坦言嘉義市7月遭逢重大災害,導致嘉義史上首次災害準備金全數用罄,衝擊巨大。 不過她也說,每次災難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嘉義市總在人民的需求中找到政策著力點,目標是經濟共榮、社會共創、環境共生。
《今周刊》與第三方調查機構「畢肯市場研究」合作,以綜合統計數據指標(占比七成)與民意調查(占比三成)為依據,分為「社會力」、「經濟力」、「環境力」三個主要評比面向,選出六都與十五縣市的最佳永續城市。在執行年度調查前,本刊參考歷年縣市回饋建議,滾動檢討修正各項指標,最後在三大面向中,共採計73項指標進行評比。
為回應全球永續行動並兼顧在地發展需求,《今周刊》舉辦「永續城市 SDGs 大調查」邁入第六年,致力發掘台灣各縣市實踐 SDGs的亮點與成果,並於周三(10/22)舉辦記者會,公布本年度調查結果,同時舉行頒獎典禮,以表彰在永續治理上表現卓越的縣市。
奪非六都組「永續城市特優獎」 嘉義市在社會、經濟、環境三力表現面面俱到
今年永續城市特優獎項由新竹縣、新竹市以及嘉義縣、嘉義市兩組鄰近縣市奪得,再把眼光轉往南部,歷年得獎常客的嘉義市,今年拿下特優榜單,在社會、經濟、環境三力表現面面俱到,都在非六都中擠進前五,發展均衡。
「力拚『經濟大發展、社會增進步、環境有保護』,落實永續城市核心精神,以可持續的治理贏得市民的信任。」這是已執政16年的嘉義市長黃敏惠,最引以為傲的治市之道。
嘉義市雖然腹地小、人口不多,醫療資源卻是大優勢,在「每萬人口執業醫事人員」、「每萬人口病床數」等指標名列前茅。
由於嘉義市地理位置適中,民眾就醫方便,全市約有54%就醫者來自外縣市,醫療和長照服務範圍不限於市民,更擴大服務雲林縣、嘉義縣和北台南民眾,品質備受肯定。
此外,嘉義市擁有全台最高的「每萬人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體育場所及廣場面積數成長率」,在各項環境指標相當亮眼。黃敏惠透過運動設施及場域再升級,提供參與運動的市民更安全、舒適、友善的運動環境。作為全方位均衡發展的特優生,嘉義市期待繼續在邁向永續道路上,為民眾帶來美好生活。
肯定「SDGs大調查」是壓力也是鼓勵 黃敏惠:環境變遷帶來挑戰、嘉義展現城市韌性
黃敏惠致詞時先感謝《今周刊》舉辦的調查,她表示這對各縣市而言是壓力也是前進的動力,這樣的鼓勵非常正向,也讓台灣看見良性競爭的力量。她表示,嘉義市過去4年連續獲得「永續城市特優獎」,市民都非常開心,也證明市府方向走對了,但同時他們也深知未來挑戰更大。
黃敏惠坦言,嘉義市今年7月遭逢重大災害,也出現歷史上首次將災害準備金全數用罄,衝擊巨大。她說但在中央以及13縣市提供資源支援下,嘉義市得以在第一時間迅速站起來,展現城市韌性,她誠摯感謝各界的協助與相挺。
黃敏惠坦言,環境變遷帶來的挑戰,使「永續」成為全球共識,也是SDGs的重要指標。她表示,她常說「嘉義+1」,「嘉義市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的」,國家也是如此,這塊土地屬於全體人民,這股向上的力量,就是《今周刊》這份調查給嘉義的「+1力量」。
科技文化共創合作是嘉義的挑戰 黃敏惠:每次災難都是進步契機
黃敏惠說,SDGs第17項是建立夥伴關係,這也是台灣最重要的力量來源,雖然各縣市在經濟面、產業條件各有不同,但我們都有相同的生命力與投入,願意互相支援。她詼諧地表示,嘉義賣的是雞肉飯,也需要科技與人文,科技與文化如何共創合作,是嘉義當前最大的課題。
黃敏惠也回顧嘉義市曾遭遇的莫拉克風災、1906年大地震與瘟疫,每一次災難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他們總在人民的需求中找到政策著力點,目標是經濟共榮、社會共創、環境共生。她感謝這份肯定,嘉義市會持續努力,以行動回應市民與台灣的期待。
相關新聞:
小公僕寫下創新驚歎號!他們改寫失智大縣、汙染之鄉、缺工之都的命運…2025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
更多今周刊文章
非洲豬瘟追流向/梧棲養豬場28頭豬10天前流入「大安肉品市場」…賣去哪了?台中市府最新說明
星巴克買一送一「限時2天」!那堤、焦糖瑪奇朵、玫瑰蜜香茶那堤都有?13種飲品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