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新生壓力大!專家教爸媽陪孩子度過「開學焦慮」:假日行程不要排太滿
九月開學週,幼兒園和小一新生的哭聲幾乎成了校園裡的背景音。對爸媽來說,送孩子進教室那一刻,常常是滿滿的心疼與無力;對孩子來說,則是第一次面對陌生環境、學會和爸媽分離的重要時刻。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直接告訴你「我有壓力」,而是透過行為來表達。有人大哭、抓著爸媽不放,甚至喊肚子痛、頭痛;有人突然安靜下來,不跟同學互動,好像要把自己藏起來;還有孩子表面乖乖進了校門,但一整天的焦慮卻在回家後大爆發。
分離不該靠欺哄,穩定陪伴才是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心理專家蔡桃老師提醒,這些都是孩子在傳遞訊號——他需要確定爸媽會在,需要被理解和接納:「孩子需要的不是永遠不分離,而是體驗到分離是可以克服的。」蔡桃老師這麼說。當孩子哭鬧時,爸媽若能蹲下來,溫柔地對視並回應一句:「我知道你現在有點害怕,沒關係。」這樣的穩定,比任何催促或哄騙都更能安撫孩子的心。
每天的道別也可以建立一種小小的「儀式感」,像是親一下、抱抱或擊掌。這種可預期的分離,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校園生活。相反地,如果爸媽用「我去上廁所等一下回來」的方式欺哄,孩子一旦發現被騙,不安感會更強烈,隔天的分離反而更難。
而當孩子經歷了一整天的努力回到家時,爸媽的擁抱與鼓勵更是關鍵。蔡桃老師:「一個溫暖的接納,能幫助孩子把上學和安全感連結起來。」蔡桃老師提醒,大人此刻的反應,會成為孩子對校園體驗的深刻印象。
圖片來源:canva
如何陪伴孩子抒發壓力?
好不容易放假,又可以安排哪些行程幫孩子抒發情緒壓力呢?蔡桃老師建議:別讓行程太滿。孩子過度疲憊時,情緒的穩定度會下降。其實,去公園散步、一起讀一本書,或簡單玩個小遊戲,就足以補充心理能量。規律而輕鬆的陪伴,比華麗的出遊計畫更能讓孩子安心。
「安全依附的目標不是讓孩子免於所有痛苦,而是幫助他們學會調適與面對。」蔡桃老師提醒,分離是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養分。當孩子一次次發現:「原來我可以撐過去,爸媽真的會回來」,那份自信會成為他日後面對新環境與挑戰的重要力量。
圖片來源:canva
不過,如果孩子持續一個月以上強烈拒學,甚至影響到睡眠、食慾與人際互動,那就代表需要更多的幫助,爸媽也別忘了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開學的眼淚,或許是必經的過程,但當孩子一步步學會面對分離、找到安全感,爸媽也會看見他們慢慢長出韌性,勇敢迎向新的世界。
延伸閱讀:
家長讓孩子帶早餐到校!幼兒園老師開學日喊累:我們不是孩子的專屬管家
今天開學日!醫揭9件事讓家長超崩潰「便當盒沒洗、制服穿不下」,萬人爆共鳴:先請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