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一顆葡萄的家庭革命,賴信福和江欣怡走自己的路,無農藥晶瑩葡萄,傳遞幸福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7月01日09:20 • 發布於 06月29日16:38 • 上下游新聞

返鄉務農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挑戰不只來自市場與氣候,也常來自與父母的觀念衝突。賴信福和江欣怡這對「葡萄夫妻」,就是典型案例。

曾經歷家庭矛盾磨損熱情,經營策略不同、收入不如預期,他們決定自立品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耕作,種出無農藥殘留的晶瑩果實。長輩則在堅持既有路線之餘,默默相助,兩代在差異中學習尊重彼此,終於在土地上找到生活的理想節奏。

賴信福與江欣怡攜手走過轉型與挑戰,把農業過成想要的生活。(攝影/楊語芸)

返鄉像命運註定,「長子病」不敢與父親溝通

賴信福是彰化大村的農三代,從爺爺那一代開始種植巨峰葡萄。他從小在葡萄園長大,個頭夠高、力氣夠大時就得下田幫忙,「沒有小孩會喜歡務農。」他跟多數農村孩子一樣,一心只想著離開家鄉,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賴信福後來如願離開農村,成為工程師,直到父親罹患骨刺無法久站,家族農事又落回兄弟倆肩上。弟弟先回家接手,卻與父親爭執不斷,撐不到一年就離開。身為長子的他,只能接下這份責任。他也認為務農雖辛苦,但至少是為自己累積一份未來。

但務農之路遠比想像中更難。他形容自己有「長子病」,不敢頂撞父親,種植方式不能改,行銷策略也插不上話。父親覺得多了幫手,於是又多租了一公頃多的果園讓他管理,但缺乏經驗與技術,收成時好時壞,十年下來,累積的是一筆筆債務以及挫折與疲憊。

賴信福清晨在果園中細心剪下成熟的巨峰葡萄,確保果實品質與採收時機。(攝影/楊語芸)

都市女孩變身「葡萄夫人」,行銷專長遇上家族農業的兩難

江欣怡原本在國外工作,與賴信福遠距交往後,決定攜手共度人生,她向同事宣布即將回台灣嫁給「葡萄先生」,大家便半開玩笑地稱她為「葡萄夫人」。

江欣怡住在婆家,先生種葡萄,一開始她仍在外上班,直到生下老二,家裡需要換車,她才意外發現,先生務農多年始終虧損。因為自己的專長是行銷,她便決定以「葡萄夫人」之名經營粉絲專頁,協助行銷葡萄。

然而,賴信福雖有自己的葡萄園,但包裝場、採收人力,全是公公發落,也是以父親的「三和果園」名下販售。讓她為難的是,氣候變異導致公公果園的葡萄品質時好時壞。當有客戶反映品質問題時,她認為需要妥善處理,但公公卻總說:「客人明年就忘了。」這樣的態度讓身為行銷窗口的她左右為難。

曾想放棄葡萄園,從身心課程找到方向

農村社會對女性參與家族事務原本就不太友善,江欣怡的積極投入,換來長輩一句「太能幹」的負評,甚至抱怨兒子凡事都聽老婆的。為了減少衝突,賴信福多數時候選擇沉默,但這份沉默讓江欣怡感到更加孤立無援。經濟壓力與家庭矛盾交織,讓夫妻倆一度動念:是不是乾脆放棄葡萄園,另尋出路。

就在這個低谷時期,兩人接觸了身心靈課程,課程中提到「大地之母蓋婭」的概念,讓他們開始思考,守護土地其實也是守護自己的家人。他們也認識到友善農業的理念,過去那些壓在肩上的重擔,似乎可以換一種方式來面對。

江欣怡與丈夫一同照料果實成長,也在土地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角色與節奏。(攝影/楊語芸)

走自己的路——從農法突破到轉型成就

轉念之後,賴信福開始主動尋找新的可能。他加入葡萄產銷班與同儕切磋經驗,也到改良場、大學等單位四處上課,不再只是延續上一代的農法,而是希望摸索出更適合這片土地、也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例如,父親的果園使用除草劑,賴信福改為草生栽培,讓雜草自然保濕、保護土壤結構;父親習慣大量施肥,他則用光合菌與友善資材強健樹勢、改善根系。「以前一下雨隔天大太陽,根常常敗壞,現在就好多了。」這些轉變,讓他重新感受到與土地合作的節奏,也培養出更多對田間細節的敏感度。

賴信福也發現,年輕葡萄樹對友善農法的適應性較好,於是他作出一個艱難的決定——砍掉一半果園重新種植。除了既有的巨峰葡萄外,他也試種幾個新品種,觀察不同品種在氣候變遷下的表現,希望未來能找到更適合南彰化的解方。這些嘗試都會讓產量不穩定,對夫妻倆來說,就是對未來的押注。

令人感動的是,身心靈課程中的朋友們聽聞他們的故事後,紛紛給予實質支持,甚至有人說:「謝謝你們為土地做的這些事。」他們才真正感受到在田裡默默堅持的努力,原來是有人重視的。

賴信福的葡萄採草生栽培,園內一片綠意。(攝影/楊語芸)

江欣怡轉身葡萄夫人,無農藥殘留葡萄黑亮飽滿

江欣怡也在學習中重新定位自己,她拍攝田間日常、育兒生活與果園轉型,在粉專寫下「請欣賞一下我家老爺認真工作的帥氣背影」、「減藥管理還能把葡萄種得這麼漂亮,厲害了我家老爺」等曬恩愛的字眼,既傳遞理念,也傳達家庭情感。

她將零藥殘的農藥檢驗結果作為品質承諾,親自回應所有留言,甚至偶爾親送,只為確認客戶的滿意。「老公常笑我服務太到位,很容易把客戶寵壞。」她笑說:「寵壞就寵壞吧,把『葡萄夫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才是品牌的黏著力。這份用心,不是誰都能複製的。」

葡萄的品質是品牌的根本,賴信福種植的巨峰葡萄黑亮飽滿、酸中帶甜,因為是零藥殘,消費者能夠安心「整顆塞進口中不剝皮」,享受吸吮果皮都能感受到的紮實滋味,在彰化縣的葡萄評選中,他的作品獲得亞軍,讓原本統一 399 元的售價,如今頂級葡萄可以提高到 800 元。

這個成績成為他們轉型的起點,也促使夫妻倆創立自有品牌「和園紫珠」,象徵用三和果園傳承下來的精華,孕育出如紫珠般珍貴的果實。

葡萄表面的果粉閃著霧銀色光澤,是「和園紫珠」精品葡萄的標誌。(攝影/楊語芸)

將幸福果實,傳遞給心中最重要的人

除了生產方式改變,他們也力行分級包裝,從套袋、剪果到裝箱更為講究,也能依不同客層提供相應選擇,江欣怡觀察,現代消費者講求品質與心意,不求多、只求精,年輕人更開始將葡萄作為送禮的選項,因此用「替您將幸福果實,傳遞給心中最重要的人」這句 slogan 來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

賴信福說,自己沒辦法夸夸而談使命感,只是覺得葡萄應該有被珍惜的價值,是農夫每天彎腰蹲下,與土地一起呼吸才衍生的信念。

採收前仔細檢查每一串葡萄,確認果梗顏色與果粒飽滿度。(攝影/楊語芸)

在磨合中前行:代溝與理解並存的日常

如今,夫妻倆不再把與長輩的歧見視為對立,江欣怡轉變成家族的潤滑劑:「因為公婆沒有女兒,很多情緒會透過我轉達給我先生。」她也慢慢明白,碎唸背後也有溫柔,只是老人家習慣用「否定」來表達關愛,否則也不會和年輕夫妻共享農地、集貨場等資源。

例如公公一向「以量取勝」,擔心他們只顧及高端精品客戶,未來可能朝不保夕,因此總是叼念「賣那麼貴,誰要買」;婆婆也總是抱怨田裡的草太長,但是兩老依然天還沒亮就下田幫忙採果,滿頭大汗,手卻沒停過。

賴信福也提到,剛返鄉時不敢頂嘴,但沉默反而讓誤會更深。「爸爸沒有接觸過新的農法,也沒有學習資源,當然會覺得以前的方法才對。」

現在的他學會用同理的角度看待父親,也理解父親那些質疑是老農對未來的現實思量。雖然兩代間理念未必相同,但彼此都在學習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在差異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各自走出自己的葡萄之路。

兩代雖曾因農法與理念不同產生摩擦,如今已在磨合中找到各自的步調與合作方式(左起:江欣怡、賴信福、賴母張秀蜜、三阿姨張淑玲及賴父賴昌隆)。(攝影/楊語芸)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