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念「國際時尚零售」碩士,值得嗎?
相信喜歡時尚、看過《穿著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或《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的人,對在倫敦、紐約或巴黎讀時尚或工作,多少都曾抱有憧憬,而我也不例外。
但當我真正經歷了一年的時尚碩士課堂後才明白,這段留學生活,不只是為了完成夢想,更像是一場快速而充實的自我挑戰。
從政大畢業時,身邊不少人曾在我申請學校的期間勸我:「你應該去念更實用、更有未來性的科系,或選擇更好的學校。」那時我猶豫、焦慮,也懷疑過自己這樣轉換跑道是否值得。但有件事我很確定 ──我不想只是被別人的聲音推著走,我想主動為自己創造一次轉彎的機會,圓一個屬於自己的夢。
最後,我選擇了倫敦,選擇了一個與我大學背景截然不同的研究所科系,也決定用一年的時間重新認識自己,為進入時尚產業做好準備。
這篇文章想分享,我為了更靠近夢想在這一年裡做了哪些學習和規劃,也希望能給正在觀望的你,一些真實的體悟與建議。
我的留學城市抉擇,最終為何選擇倫敦?
當時,其實我也曾在「要去哪個國家」這件事上猶豫了很久。
紐約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與時尚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固然是許多人的熱門首選,但高昂的學費與生活成本對我來說是一大壓力,加上兩年的學程週期也相對漫長;至於巴黎,雖然學校雖然充滿吸引力,卻有著語言與文化的門檻需要克服。
相較之下,倫敦反而給我一種自在、開放又多元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我在申請前曾短暫在倫敦生活兩個月,那段時間讓我下定決心:「我就是想來這裡生活。」
對我而言,倫敦不只是時尚之都,更是一座與產業高度貼近、資源密集、每天都有新事物發生的城市。它充滿活力和熱情的特點,深深吸引著我。
雖然我也曾考慮過整體排名更高的學校,如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但最後我選擇了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的倫敦時尚商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這樣的決定不只是因為它的時尚專業名聲,更因為在這裡,時尚不只存在於教室裡,而是散落在街頭、快閃活動、櫥窗與市民間的日常穿搭中。
我就讀的科系是倫敦時尚學院的國際時尚零售(Global Fashion Retailing),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學程,實際上與行銷、消費者行為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對非商科背景的我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時尚與產業的關係。
我十分好奇品牌如何運作?商業如何驅動創意?數據又如何影響消費決策?而這個科系,恰好提供我一個從「觀察者」走向「產業參與者」的機會。
一年很短,我如何最大化每個機會?
英國碩士只有一年,時間非常緊湊。我知道如果只是把這段時間當作完成學業,很容易錯過與職場接軌的機會 ──尤其在倫敦這樣競爭激烈的城市裡,我畢竟不是母語者,更不可能只靠學歷脫穎而出。
在倫敦的時尚展覽。圖/Tiffany 提供
因此,開學沒多久,我就主動規劃自己要如何認識產業、如何建立連結,及如何多方嘗試與累積經驗,這些成了我給自己的任務清單,並在日後逐一實踐。
我最推薦的校內資源,是倫敦時尚學院所提供的業師指導計畫(Mentorship Programme),學校會根據學生背景與職涯方向,媒合一位來自業界的導師,並安排定期的一對一會談。
我的導師在一間知名英國包包品牌擔任採購經理,每次交流時,她都會分享品牌內部的運作方式與產業趨勢,幫助我從商業角度理解時尚產業的邏輯與挑戰。同時,她也會針對我的職涯方向與履歷內容給予具體建議,讓我更清楚自己擅長什麼、缺乏什麼,也能更有策略地規劃下一步。
此外,我也參與了一項與公司合作的實戰專案,為多間零售品牌進行「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的銷售數據分析與提案建議。這是一次真實模擬英國職場的機會,從資料彙整、報告製作到團隊簡報,我逐步理解了英國企業對「專業、簡報節奏與溝通能力」的標準。
除了所上資源外,我也利用週末時間在品牌門市擔任兼職銷售。雖然是在第一線的零售現場服務,但這份工作讓我得以觀察顧客行為、理解品牌與消費者互動的方式,並練習用英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應對。在英國,許多人從年輕時就開始累積打工經驗,也讓我更加確信這裡的職場重視的是經歷與態度,而不只是文憑。
最後,我也積極安排 Coffee Chat(咖啡會談) ──無論是透過校內活動、學長姐介紹,或是主動私訊 LinkedIn 與產業前輩對談。這些對話不只是資訊交流,更讓我認識不同職位的日常與實際需求、理解產業趨勢,也讓我練習如何更清楚地表達自己。
一年的時間,比想像中還短。有人選擇花時間在歐洲旅行,有人專注於學術研究,也有人提早進入職場。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來這裡的目的,並盡可能把握每一個能夠試錯、學習與連結的機會。
留學不是逃避,而是現實的磨練
很多人以為出國念書是種「逃避現實」的選項,但實際到了英國後,我反而更深刻地感受到現實的重量。語言不是問題,但要用英文清楚、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尤其是在課堂討論、報告簡報,甚至 Coffee Chat 裡,是種全新的挑戰。
這一年,我學到的不是答案,而是獨立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相較於台灣偏向被動接收知識的學習方式,英國教育更重視主動思考與表達。「你怎麼想?你怎麼解釋?」是課堂上最常被問的問題,而非單純的對錯判斷。這對從台灣教育體系出來的我來說,不只是文化差異下的衝擊性體驗,更是一場思維方式的轉換。批判性思考、邏輯表達與開放式討論,這些看似抽象的能力,無疑是未來職場最實用、也最值得培養的資產。
除了學術上的調整,人脈建立和自我表達也是我在這一年中慢慢學會的事。主動聯繫他人、清楚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在陌生人面前說自己的故事,這些過去從沒練習過的能力,出國後卻變得不可或缺,因為沒有人會幫你發聲,你必須學會主動讓別人看見你。
在英國,這一切更是如此,這裡很多職缺可能不會公開釋出,或早已在內部推薦的過程中被補上。拓展人脈,不只是建立關係,更是了解市場、挖掘機會,並創造自己曝光點的關鍵。這些能力,是我在這一年中慢慢累積的。
雖然留學不能解決你所有的焦慮,但它會逼你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也會逼你培養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力。
時尚產業:學歷不夠,經驗與視角更重要
在面試的過程中,我很快就發現:「你從哪個學校畢業的?」這個問題,遠遠不如「你做過什麼?你懂什麼?」來得重要。品牌真正看重的是你有沒有實戰經驗、是否了解產業節奏、是否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你手上有幾張學歷證書。
換言之,在倫敦,你的實習、作品集、LinkedIn 內容、推薦信、人脈,這些看似無形的東西,反而成了你職場價值的關鍵指標。許多同學會投入大量時間做個人專案、經營社群或參加品牌比賽,因為這些實作經驗往往比課堂分數更能打動面試官。不過,這並不代表碩士學位沒有價值。
對我來說,這一年像是中繼站,讓我有機會停下腳步重新整理自己,理解產業、尋找定位、建立專業語言與信心。碩士學歷不是就業的門票,但它可以成為轉換跑道的跳板,更是一個策略性重啟的機會。
這一年沒有標準劇本,但我學會了自己走
這段期間,很多人問我:「這一年值得嗎?」但對我來說,這從來不是人生解答,而是一個讓你開始問正確問題的過程。
如果你想來倫敦念時尚,請不要帶著「來了就有機會」、「念完就會成功」的期待,倫敦不會幫你鋪好路,但它會給你所有可能的資源與舞台 ──「主動、實用、真誠」是這一年我學到最重要的 3 件事。
這段期間很短,也過得很快,但它讓我認識了許多產業的前輩,還累積了第一份在英國的經歷、學會清楚說出自己的觀點,也開始對自己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如今,我最重要的收穫,不是得到什麼,而是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紐約太貴、巴黎太難,我在倫敦念「國際時尚零售」碩士,這個選擇值得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花兩年在紐約讀時尚研究值得嗎?「不值,但我不後悔。」
●越「時尚」的工作越沒錢?國際時尚產業很大,而且可能跟你想得很不一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