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 真的失敗了嗎?《華爾街日報》披露蘋果轉攻企業應用,平價版「Vision Air」傳將於 2027 年登場
Apple 蘋果在 2024 年推出的 Vision Pro ,儘管掀起一波「空間運算」熱潮,但高昂的售價與重量,讓這款裝置的評價相當兩極化。有些人認為 Apple Vision Pro 的技術具有開創性,卻也有更多人抱怨 Vision Pro 又貴又重,而且缺乏殺手級應用。
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導指出,Vision Pro 正悄悄轉戰企業與專業應用市場。同時,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也在個人部落格爆料,蘋果正在籌備一款全新頭戴裝置 「Vision Air」,預計在 2027 年亮相。
Vision Pro 在消費市場冷淡,但企業應用崛起
Apple Vision Pro 在美國售價高達 3,500 美元、台灣售價新台幣 11.9 萬元起跳,如此高昂的售價讓一般消費者難以入手,銷售量也陷入低迷,但是《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指出,Vision Pro 並非「全軍覆沒」,反而在企業與專業市場相當受歡迎:
- 居家裝潢:在美國居家裝修龍頭 Lowe’s 導入 Vision Pro,顧客戴上 Vision Pro 後,能在虛擬實境中「預覽」自己家裝修後的廚房,不僅縮短決策時間,甚至提升購買意願。
- 工業設計:法國工業軟體公司 Dassault Systèmes 推出 3DLive App,讓汽車、飛機、工廠和藥物研發人員,能透過 Vision Pro 在虛擬空間中共同設計,大幅提升效率。
- 飛行訓練:加拿大航空訓練公司 CAE 利用 Vision Pro 提供飛行員進行高擬真度的訓練體驗,結合超高畫質和音效,成為模型機訓練的工具。
這種發展軌跡,類似當年 Google Glass 和微軟 HoloLens 頭戴裝置,雖然這類產品無法在大眾消費市場擴大銷售,但卻在醫療與工業應用中展現價值、找到了一席之地。
蘋果的「B計畫」,先打入企業市場,再轉攻消費市場
《華爾街日報》表示,蘋果公司當然了解第一代的 Vision Pro 並不是單純為了消費大眾設計的產品。因此企業市場對 Vision Pro 的接受度正是蘋果公司的「B計畫」,由於企業市場對產品價格的要求較低、對先進技術比較感興趣,蘋果先將首批 Vision Pro 提供給企業與專業人士使用,在回收研發成本同時,持續蒐集使用者的使用意見,進而為下一代產品做準備。
這樣的做法呼應了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的最新研究報告,郭分析師指出蘋果正在研發一款更輕、更便宜的 「Vision Air」。
根據郭明錤分析師的研究指出,Vision Air 具備兩大特色:
機身重量減少 40%:Vision Air 機身重量在不含外接電池之下,預估低於 400 公克,比 600 公克的 Vision Pro 重量減輕 40%。對於長時間配戴的使用者來說,將會是「非常有感」的升級。
價格便宜 50%:目前 Vision Pro 售價 3,500 美元、台灣售價新台幣 11.9 萬元,而 Vision Air 的定價傳將低於 1,750 美元(約新台幣 5.3 萬),直接少了一半。
郭明錤分析師還透露 Vision Air 預計會在 2027 年登場,而且出貨量有望達到 100 萬台,遠高於 Vision Pro 首年僅約 42 萬台的銷售表現。
功能取捨:EyeSight 可能被犧牲
不過,為了達到輕量與降低成本,Vision Air 的設計也面臨取捨。業界推測,蘋果可能會移除 Vision Pro 的 EyeSight 前顯示螢幕。
另外,原本 Vision Pro 機身上採用鋁、鎂等高階金屬材質,但 Vision Air 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改用塑料,只是這樣的設計也可能會影響機身外觀的質感。
在供應鏈方面,郭明錤分析師認為台灣供應商 GIS 業成將成為 Vision Air 的 Pancake 鏡頭獨家供應商。這顯示台灣供應鏈將持續在 Apple 頭戴裝置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Vision Air 或成 Apple 搶攻大眾市場的關鍵
總而言之,儘管 Vision Pro 在消費市場表現不如預期,但它在企業應用的成功,成功扮演了試水溫與鋪路的角色。如果新品的傳聞屬實,2027 年登場的 Vision Air 或許才是蘋果把頭戴裝置打入大眾市場的關鍵產品,以較低的價格與更輕的機身降低使用門檻,讓消費大眾更能接受這款新品,同時也才有機會讓蘋果在 AR、VR 市場與 Meta 等競爭對手正面較勁。
▶ 延伸閱讀🔥🔥🔥
圖片及資料來源:RoadToVR、Medium、9to5mac、W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