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吃止痛藥卻更嚴重 醫籲提早手術治療
藝點新聞Chloe編輯整理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逾2萬人次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分析,到院進行膝關節、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年紀以70歲以上最多,為了提升醫療品質,該院特別成立骨科微創手術中心,今天舉辦記者會,三位患者到場分享,強調要活就要動,如果關節有問題,千萬不要靠吃止痛藥,一定要趁有體力儘早開刀治療。
(圖/醫院提供)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進行人工膝關節、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年紀愈來愈大,以他臨床的經驗統計,幾乎在70歲以上,而且有年紀愈來愈大的趨勢,80歲以上的患者也不少,甚至還有百歲人瑞,患者有一個共通點,都屬於退化性關節炎最嚴重的第四期,吃了止痛藥無法止痛、痛到不能走路,才想到來醫院評估、手術。
「年紀不是手術考量因素,而是病患本身的健康。」王芳英說,他在臨床手術逾30年經驗,累積至少近萬個案成功案例,發現近幾年手術患者年紀愈來愈大,成立骨科微創手術中心後,更能精準進行跨科全人化的跨科評估,確認患者身體狀況,更導入機器手臂、3D電腦導航等設備,提升手術精準度,縮短恢復期,讓患者在術後隔天便能下床走路。
根據衛福部最新發布的統計,台灣健保用藥中,每年高達898萬人服用乙醯氨酚成分的止痛藥。王芳英指出,髖關節、膝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萬一出現疼痛的狀況,一定要儘早就醫,如果到了必須手術的程度,千萬不要保持著「我吃止痛藥」維持的觀念,務必要趁著有體力、沒有其他三高等病狀早點開刀,也能早點恢復。
記者會上,一位長年務農的85歲馮姓婦人說,她一年多前左腳開始疼痛,走路一跛一跛,長期到住家附近診所拿止痛藥,雖然小孩不斷勸說,要她趕緊開刀治療,但心想「我還會走就好了」,照常種菜、下田耕作,一直到兩個月前實在是忍不住,走路都要扶著輔助器,才趕緊就醫,手術置換左腳人工膝關節。
馮姓婦人透露,她從年輕時便開始在卓蘭山區務農,要施肥、噴藥,尤其早年運送水果都要靠人力,走在山坡小徑非常辛苦,長年下來膝蓋受重容易磨損,三年前右腳才開刀,現在左腳再置換人工關節,她自嘲,「我應該早點手術,才不會忍痛那麼久,真是自討苦吃。」
還有一位65歲的蘇姓婦人說,她因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平時走路就會痛,只要痛到受不了,就靠吃止痛藥,有時候痛到連背部脊椎都在痛,年紀愈大愈明顯,而且痛到不能忍,擔心長期吃止痛藥對身體造成負擔,才想到開刀解決,她用自身經驗呼籲,身體有毛病就不要拖,能手術就提早治療,才不會讓自己痛苦,也讓家人困擾。
另外一名從事看風水、易經命理的67歲王姓男子,因為膝關節退化走路都會痛。他說,原本先到其他醫院打玻尿酸,後來又吃葡萄糖胺的保健食品,沒想到不只沒改善,反而腳更痛,後來經朋友介紹,也替自己卜卦,才到醫院就診,診斷後發現左膝蓋早已磨損,決定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一個禮拜,他說,已經能自行騎機車,也能開車載孫子上下課,非常開心。
王芳英表示,髖關節、膝關節置換使用微創手術,能減少肌肉軟組織破壞、減少術後疼痛,還可加快恢復速度,通常術後隔天能下床走路,第二天便能爬樓梯。他說,如果髖、膝關節退化不斷的拖延不治療,會因長期走路重心不穩影響到脊椎,最好能趁有體力提早手術,減少服用止痛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