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嘲笑的矮個子到專業入鏡者,可青靠持續作功課補足非天賦
「我從來不是一開始就會拍照的人,但我願意繼續走在這條路上。」可青在節目開場坦承,她與鏡頭的關係並非天賦,而是一次次跌撞之後的選擇與練習。這集《青聽你說》,她把從模特兒入行到成為KOL的心路攤在麥克風前:被質疑、被訓練、被否定,也被自己重新接住。
從被嘲笑,到踏上伸展台旁的工作現場
小學時她曾把「走伸展台」當夢想,卻被同學嘲笑「那麼矮走什麼台」,甚至被拿來開不當玩笑;長大後,她在無名小站被網拍商家相中、鼓起勇氣試鏡,才真正踏入拍攝世界。「我不是天生吃這行飯的人」,於是她用功課彌補:觀摩其他模特兒、翻日本雜誌、把不同品牌的姿勢、表情、氛圍做成自己的「分類庫」。
一句刺痛的話,變成前進的燃料
可青家中有兩位成績出色的姐姐,曾讓她倍感壓力。母親一時氣話的「你一無是處」,反成為她的長期動力—她不願被這句話定義,埋頭去找「自己可以做好的事」。從為了打工而接觸拍照,到被雜誌、廣告找上門,她一步步把不被看好的起跑點,變成能被看見的作品。她不掩飾自己被罵到落淚的過程:有次拍攝被攝影師當場「翻白眼」、苛責「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她下樓準備下一個工作時忍不住哭了,擦乾眼淚再上樓。「越挫越勇」支撐她撐過去;同時也記住了最關鍵的一課—拍照不只靠肢體,眼睛必須會說故事。
從平面到動態、從團體歷練到自媒體
第一次從照片跨到動態拍攝,她緊張到全身繃起;但團體經驗讓她逐漸不再畏懼鏡頭。過去最怕講話、會結巴、怕「拖累重錄」的她,如今能駕馭直播、業配與內容製作,學著從鏡位、剪接節奏去設計表達。她說自己像「打不死的蟑螂」—總能找到新的方式再試一次。她回憶在零下濕冷的小木屋硬撐拍攝、穿安全褲久站、難以上廁所……這些積累成身體「反噬」。後來她把健康拉回優先順序:觀察身體變化,視需要再補充需要的營養;更重要的是不迷信「一定要很瘦」,她強調「健康體態」比鏡頭上的骨感更實際。
接受不完美,也不輕言放棄
KOL看似光鮮,背後是演算法、流量與自我價值的拔河——你得同時當商品、行銷與企劃。她承認疲倦,但沒有想過放棄;上工前她用聽音樂「充電」,提醒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先把今天能做好的做好,剩下用調整去補。如果說這條路有什麼祕訣,大概就是她反覆練習的那句話——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但只要你願意繼續,就已經很厲害了。下個鏡頭前,她依然會做功課、依然會緊張,但也依然會選擇站好位置、看向鏡頭,用眼睛把故事再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