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沒有人」的電影,為何能拿奧斯卡?
在今(2025)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有一部以動物為主角的動畫電影,以黑馬之姿擊敗《腦筋急轉彎 2》、《海洋奇緣 2》及《荒野機器人》⋯⋯這些來自迪士尼、夢工廠等大型製作公司的作品,拿下了最佳動畫片的殊榮。
不只如此,該片更闖進今年第 97 屆奧斯卡金像獎,在最佳國際影片及最佳動畫長片的項目,雙雙獲得提名更抱回大獎。
這部電影,就是來自拉脫維亞導演金茲斯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的第二部動畫長片作品──《喵的奇幻漂流》(Flow)。
《喵的奇幻漂流》以一隻黑貓為主角,描繪一次大洪水來襲後,牠如何在水上漂流、找尋出路。漂流途中,黑貓也必須學習與不同動物共處合作,才能成功存活下去。
本片完全沒有對白,製作過程甚至是以免費開源 3D 建模軟體 Blender 所完成。此外,它的製作預算只有約 37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2 億元),不到《腦筋急轉彎 2》兩億美金(約新台幣 65.5 億元)製作預算的五十分之一,卻能夠在國際獎項打響名聲,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本文將剖析《喵的奇幻漂流》有哪些技術上的亮點,也試著為看劇情看得「霧煞煞」的讀者剖析:這部電影的故事,到底在說些什麼?
上圖為《喵的奇幻漂流》劇照。圖/光年映畫 提供
令人耳目一新的動畫技術,呈現動物「該有」的樣子
首先,若從技術層面來看這部電影,就會先驚呼連連。如前段所提及,這部電影是使用 Blender 所製作完成。或許讀者們對這個軟體不太熟悉──這其實是一款可以免費使用的建模軟體,多年前我也曾經買書自學,學習過基本操作。本片團隊能夠用開源軟體,再加上較低的製作預算,講出完整豐富的故事,在在都證明:不需要高額資金、高昂設備,也能拍出好的動畫故事。
若就鏡頭語言來看,我會將這部電影譽為「動畫界的史蒂芬史匹柏作品」。就如同金獎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這部電影大膽使用大量的長鏡頭,而且每一顆鏡頭的運用都相當高明,運鏡充滿動能,動畫人物的場面調度也讓人拍手叫好。
舉例來說,電影開場狗狗追逐黑貓的戲碼,導演以手持鏡頭營造出動作感,觀眾就像是跟著黑貓這個角色,進入到叢林奔跑探險;鏡頭時而以旁觀者的視角呈現,時而又如主觀鏡頭般代入角色,在不同視角的鏡頭間,流暢地運鏡輪轉。而鏡頭一轉,叢林的危機又再度出現,狗、鹿等角色與場景的調度,一切都來得剛剛好,讓觀眾彷彿在看緊湊生動的動作片般,懸著一顆心。再加上本片極度擬真的音效,我們彷彿被邀請進入樹叢當中,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不過,《喵的奇幻漂流》在動物皮毛質感的處理上,就相對沒有那麼逼真了,這或許是受限於預算,也可能是編導刻意為之。無論如何,我們不可否認,電影中動物們的動作均栩栩如生,不管是貓咪的扭動、鳥類的打鬥、狗狗的喘氣⋯⋯動畫團隊必定是觀察了這些動物許久,才能將牠們細微的動作呈現得如此自然。
其實,讓動物的動作擬真,維持動物「該有」的樣子,這在許多動畫電影的敘事上面,反而是相當少見的──在這部電影裡,你不會看到像《料理鼠王》、《海底總動員》這種「活在動物軀殼裡」的「人形」角色,反而是真正的「動物」。
看到這裡,觀眾們大概也能理解,為何這部電影沒有讓動物講出人類的語言──因為這是一部不刻意擬人的動物主題動畫,與人類劃清了界線。本片所要訴說的,是一個「後人類」的世界,一個宛若諾亞方舟的末世寓言。
末世寓言:分裂的人類,懂得團結嗎?
在聖經故事中,上帝以大洪水淹沒作惡的人類,僅留下諾亞與成雙成對的動物們,在洪水退去後重新建立世界。《喵的奇幻漂流》明顯以此宗教典故為謬思,但將角色設定稍稍調整,描繪出大水淹去人類的遺跡、世界只剩下動物後,牠們該如何生存下去。談到這裡,本片的第一層主旨已經出現:人類並非世界的主宰者,反倒也是脆弱的生命。
不過,電影卻巧妙在這個後人類的世界裡,將人性寄託於動物身上。舉例來說,片中的狐猴一再拿著撿到的鏡子,端詳自己的臉孔;黑貓則不時看著水中的自己,彷彿在倒影裡能瞥見什麼。「臉」是人格發展形塑的重要象徵,當動物產生了「自己」的意識,牠們也逐漸產生類似人類的自我認知。
有趣的是,這些產生了自我認知的動物,並沒有像人類一樣學會攻擊彼此,反倒是在生存危機的面前,學會團結、學會相互照顧。牠們在漂流的船上相互依靠,雖然偶有摩擦,仍學著善良、分享資源;就如同主角黑貓,牠從獨善其身地生活,經過磨練與成長,到最後照顧著大家。不只如此,從另一位重要角色蛇鷲身上,也可以看見其學著「捍衛正義」,為了新認識的黑貓,跟自己的同類吵架。
如同前文所述,這群角色是「去擬人化」的動物,但牠們卻比現代社會中的冷漠人類,還更要有「人性」,形成一種強烈的諷刺之感。設定上,這些動物只會發出自己的叫聲,無法使用語言對話,就像是來自不同國界的人類;不過,動物們卻能夠找出與對方相處、溝通的方式。
透過電影,我也被深深觸動著:在如此分裂的人類社會,甚至是在氣候變遷、戰爭衝突下,我們逐漸邁向滅亡的此刻,若遇到這樣的大洪水危機,人類還懂得團結嗎?答案在你我心中,大概已經浮現。
上圖為《喵的奇幻漂流》劇照。圖/光年映畫 提供
解讀結局:「為人著想」的可貴精神
若在觀看本片的過程中,對於情節中的各種細節感到不解,甚至無法理解黑貓漂流的「目的」為何,個人認為可以從前段所討論的「末世寓言」概念加以詮釋,試著理解劇情脈絡——這部電影,就是一篇鑲嵌於宗教故事模型中的現代哲思。
故事後段,蛇鷲離開了漂流的小船,來到一個貌似祭壇的高台,而黑貓也跟了過來。此時,天上灑下宛若極光的七彩光線,帶走了蛇鷲,卻留下黑貓未被送往天堂。不過,若觀眾在電影前段有注意到,其實從頭到尾都是黑貓在「夢境中」,一直感應到自己似乎有任務在身,要前往某個地方。
因此,蛇鷲的升天有兩個層次的解讀:第一個層面,牠從前段打鬥開始硬撐到後段,其實早已傷痕累累,也已經完成自己的任務,守護黑貓,成為了「諾亞」,筋疲力竭地過世;第二個層面,蛇鷲則像是耶穌基督的角色,「奉獻自我」明明是黑貓受到感召、命定的任務,但蛇鷲知道動物們都喜歡黑貓、需要黑貓的領導,於是代替黑貓犧牲,作為獻祭羔羊,終止了洪水。
不論從上述哪個層面詮釋,這些動物角色的舉動皆呼應了編導的末世寓言。奉獻自我、幫助他人也好,捨出己身、犧牲生命也罷──那一份為夥伴著想的精神,不就是人性最閃耀的時刻,也是能夠幫助人類團結的關鍵嗎?
既然這些沒有人類特徵的動物角色,可以比現代人更有人性,那麼我們也該思索,在當代社會中,人與人、國與國互動的過程,能不能有多一點的溫暖、多一點的善良、多一點的無私,一起度過危機?
在簡單的敘事架構、有限的製作資源下,卻能交出如此令人動容的故事、細緻的動畫成果,並廣獲正面口碑──《喵的奇幻漂流》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會有怎樣的成績,確實值得我們期待。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喵的奇幻漂流》勇奪奧斯卡:一部「沒有人」的動畫,為何卻能深刻警惕人類?》,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大勢不妙!日本電影院初體驗,這位台灣人學到了如何不花冤枉錢
●電影奇蹟:零台詞卻賺人熱淚,《再見機器人》為何能上映長達半年?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