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就能賺錢,你願意「出賣隱私」嗎?
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是滑開 TikTok 及 Threads;通勤路上,一邊回覆 LINE 訊息,一邊透過 Spotify 或 Apple Music 等串流聆聽歌曲;入睡前的最後一眼,則獻給了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
對許多 Z 世代(出生於 1997-2012 年之間的人)來說,這幾乎成了他們的生活日常,彷彿手機螢幕就是個人生活的延伸。
如今這些看似日常的滑動與點擊,卻意外成了不少年輕世代的「被動收入」 ──透過授權讓民調公司追蹤自己的社群使用數據,就能換取每月 50 美元(約新台幣 1,470 元)以上的現金回饋。
對美國許多 Z 世代而言,這一切聽來近乎「夢幻」,每天只要在空閒時間滑滑手機,就可以收到零用錢,在這個處處喊漲的年代,看似是個「不可錯過」的金雞母,甚至顯得「十分合理」 ──畢竟,平時使用社群平台時早已自願或不自覺地「貢獻」過個資,現在至少能換取一些金錢報酬,某種程度來講也算是一種「奪回數據自主權」的體現。
然而,這真的是一場雙贏嗎?當數位足跡變成報酬,是否就能合理化我們對隱私的讓渡?這背後,究竟反映出數位時代下何種社群隱憂與趨勢?本文將逐一為你解析。
「被動收入」背後的數據經濟
這項「一邊滑手機、一邊賺錢」的服務,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2025 年 5 月 20 日,美國民調公司 Generation Lab 推出一款全新產品 Verb.AI。此平台透過個人資料授權,收集用戶手機中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指個人在網路上留下的數據痕跡及使用行為),並將這些收集到的資料轉交給合作的企業或研究機構,協助他們做出更貼近目標受眾的使用行為分析。
Generation Lab 執行長 Cyrus Beschloss 接受數位媒體《AXIOS》採訪時坦言,之所以開發此款產品,是因為團隊觀察到,不少企業「竊取」了用戶數據,卻沒有提供使用者合理的補償,甚至連這些用戶數據將如何被收集、用在何處都未明顯標示。這樣的現況促使他們決心打造一款更透明、公平的數據收集服務。
具體來說,當使用者於手機中下載該應用程式後,系統便會自行收集使用者在手機上的各項數據,並為該位使用者建立專屬的「數位攣生」(Digital Twin)。只要合作的公司在企業版介面寫下查詢條件,如「18-34 歲間使用者在哪個品牌頁面花費最長的時間」,系統便會根據真實數據予以精確回覆。
Verb.AI 的產品宣傳詞提到,「過去數十年中,市場調查就像是醫生讓病人自行描述自己的症狀,」內容不免被些許保留或隱藏,畢竟病人可能刻意僅揭露部分事實,又或是無意識地忽略了某些重要病徵,導致最終判斷與真實狀況略有偏差。但 Generation Lab 團隊將 Verb.AI 對比為「核磁共振(MRI)機器」,只要得到使用者的同意,就能提供全面性的真實數據掃描。
Z 世代與隱私間的微妙關係
對許多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指在數位產品包圍下長大成人的世代)來說,「被企業收集數位足跡」早已是日常。比起單純的隱私擔憂,他們反而更關心: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eMarketer 2022 年的報告,高達近九成(88%)的 Z 世代願意與社群媒體分享個人訊息。背後原因在於,他們相信數據分享有助於提升自身的線上體驗,並表示如果享受「個人化」體驗必須以隱私作為代價,多數人也願意做出犧牲。
此外,網路安全公司 Malwarebytes 在 2023 年的調查更指出,與其他世代相比,Z 世代相對不擔心數位足跡後續衍生而出的廣告追蹤問題,也不太在意個人資訊在網路上傳播,甚至有三分之一的 Z 世代受試者坦言:「(自己)不介意被網站或應用程式追蹤。」
不過,這是否代表 Z 世代對隱私漠不關心?事實倒也不然。
2022 年,麥肯錫研究發布的報告顯示,當品牌未明確說明手機數據用途時,Z 世代比起其他群體,更傾向直接換一家公司進行消費。其中亦有超過一半的 Z 世代受訪者表示,他們偏向選擇以「保護消費者資料」聞名的公司或品牌。
Z 世代之所以會呈現出「一邊願意賣數據,一邊又會設限」的矛盾心理,背後其實反映了他們對數據自主權的追求 ──主動授權個人數據換取金錢,讓他們在資料管理層面上,保有一定程度的主導權。
同時,這也與現今社會習慣的「數位生活」密不可分:若想參與社交,授權企業使用個人數位足跡幾乎成了必要條件。無論是在社群上發文、透過通訊軟體溝通,還是休閒時刻享受串流平台提供的娛樂,這些生活型態早已融入 Z 世代的成長環境。對他們來說,隱私不再只是「該不該藏」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的選擇。
畢竟,某種程度來講,「分享數據」已成為上網的代價,與其讓自己的資料以「不想要的方式」被利用,倒不如主動讓資料得以傳播,並從中換取實質回饋。
「以數據換錢」的新社群趨勢
Verb.AI 的推出,讓社會重新思考:當「滑手機」本身也能變成副業,我們是否該重新定義什麼是「生產力」。
據全球市場研究公司 Maximize Market Research 的資料,Generation Lab(Verb.AI 的創辦公司)所屬的全球數據經濟市場(Data Broker Market)規模,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2,704 億美元(約新台幣 7 兆)逐步擴展,在 2032 年將攀升至 4,73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 兆)。
不論這場「隱私交換貨幣化」的交易方式,未來是否會成為社會常態,無可避免的是,在可見的市場成長趨勢下,這群願意將數據出售作為個人被動收入的使用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推動了這波浪潮前進。未來,若此趨勢逐漸擴大,這股力量想必將進一步重塑數位經濟的樣貌。
結語
當使用者意識到自己的數據具有貨幣價值,並能主動選擇與誰分享時,他們已不再是單純接受平台條款的「產品」,而是有能力重塑數位規則的「主體」。
未來,科技公司與使用者間的權力關係,是否也會因此產生變化,邁向一種更為平等的對價關係?抑或這類新型態的「數據勞動」,是否會成為未來新的工作趨勢?均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然而,在這些討論下,我們也必須小心警惕,當個人隱私以明碼實價被拍賣時,市場該如何確保這些資料不被濫用?如何讓透明、告知與同意的原則,真正落實在產品設計及數據管理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是這場數位交易裡,難以被忽視的風險與課題。
在以數據為籌碼的社群新秩序裡,我們究竟是在創造價值,還是學會了更有策略地「出賣自己」?這個問題值得所有投身於此服務的使用者深思。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滑手機就有被動收入?「數據換錢」成新趨勢,美國 Z 世代不怕「出賣隱私」》,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從社群帝國到全球箭靶,Meta 祖克柏能撐過「反壟斷+中國關係」雙線圍剿嗎?
●歐盟「史上最嚴個資法」上路,與我何干?──希望有「爆料」與「肉搜」文化的台灣,也能學會尊重他人隱私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