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心理師的我,為何不怕被 ChatGPT 取代?
2025 年初,《富比世》(Forbes)報導了一項引發廣泛討論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在盲測情境下,受試者在評估心理諮詢回應品質時,ChatGPT 的表現竟優於人類治療師。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結果或許令人訝異;但對我而言,這一切其實早有跡可循。
無論在美國或台灣,我在臨床工作中越來越常聽見個案說:「我其實已經問過 ChatGPT,它建議我⋯⋯」。這句話不再是開玩笑,而逐漸成為一種新日常。當 ChatGPT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在人們深夜低潮時最先想到的對象,這不只是科技進步,更標誌著心理健康和人與科技關係的重新定義。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向 ChatGPT 傾訴?
根據該篇報導,研究顯示,在無法辨識回答者身分的情況下,參與者普遍認為 ChatGPT 所提供的心理諮詢內容優於人類治療師。特別是在「同理性」、「建議品質」與「文化敏感度」這三個重要評分面向中,ChatGPT 表現更為突出。
這不僅是冷冰冰的數據,更揭示了當代年輕人在情緒表達上的真實困境 ──他們渴望被理解,卻常常找不到能放心開口的人。打開 ChatGPT,輸入一段難以啟齒的經歷,它不會指責你,也不會急著下結論,而是用一貫溫和的語氣回應:「這聽起來真的很不容易,你願意分享這些,已經很勇敢了⋯⋯」,接著提供幾個實際做法,協助你整理情緒。
這樣的回應,對正被情緒困住、又不知該向誰求助、擔心被批評的年輕人而言,不須多加解釋、不怕被評價,一切剛剛好,甚至成為一種讓人喘口氣的陪伴。
我的個案曾跟我說過:「我前幾天都哭到凌晨兩點,因為不能立即接受心理諮商,最後還是開了 ChatGPT 跟它聊了 1 個小時,它告訴我:『你已經很努力了,不用逼自己馬上好起來』,當下我感覺自己被同理了,ChatGPT 確實幫助我這段時間的失眠問題。」
ChatGPT 的便利性與即時性大大降低了心理支持的門檻。它不須預約、不用等待,也不用遠赴診所或諮商中心,只要打開手機,就能隨時傾訴。再加上它免費、不限時、不催促,對無法負擔高昂諮商費的年輕世代而言,這幾乎就像是位全天候待命、經濟實用的行動心理師。
ChatGPT 有它無法做到的事
然而,將 ChatGPT 作為心理諮詢工具,仍有明顯的限制與潛在風險。這一年來,AI 諮商的熱潮持續發酵,我不斷親自測試 ChatGPT,也跟合作的電腦工程師討論過相關軟體的開發。
雖然身為心理師,我對 AI 諮商抱持開放態度,認為如果工具能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上過得更方便、更幸福,那我完全是支持的。即使如此,我仍認為在臨床心理諮商上,ChatGPT 仍存在許多無法忽視的限制,甚至潛藏風險,因此我並不擔心 AI 會取代我的工作。
首先,ChatGPT 是建立在資料與演算法上的預測模型,回應內容來自使用者過去輸入的文字與資料。雖然 AI 擁有大量數據與參考資料,但現階段的模型仍可能犯錯,再加上僅能根據有限的資料提供回應,而難以做到客觀、專業及全面的回覆。更不用說,多數使用者沒有心理學的背景和臨床工作的經驗,無法辨別哪些內容需要專業心理學家和心理師的校正。
換言之,如果缺乏相關經驗,就貿然把自己的心理問題丟給 AI 模型,可能會得到錯誤的引導和方向,進而造成醫療傷害。
此外,ChatGPT 諮商並沒有受過醫療倫理和法律相關的訓練。我之前〈喜歡心理學就適合當心理師嗎?諮商所報考熱潮下,你該釐清的三大迷思〉的文章裡,就曾提過任何心理治療如果沒有遵守醫療倫理,都可能會造成傷害。
就像前陣子很熱門的心靈成長課程(LGATs),很明顯地就違反了心理諮商領域的倫理守則,造成許多反面例子。而AI 諮商同樣會落入類似的倫理議題,或其他的法律風險,尤其缺乏專業人士的評估和監督,更容易造成錯誤引導,或延誤治療、情緒惡化的情況。
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至今仍無法判斷 ChatGPT 的回覆是否為「實證為本」的治療方法。在臨床心理工作中,心理師非常看重「實證為本治療」(Evidence Based Therapy)──顧名思義是透過「臨床驗證」確認,治療方式是否有效。
我個人就曾拿過坊間非全然正確的心理學知識測試過,ChatGPT 無法判斷出這是否為臨床驗證有效的方法,甚至可能會認為你有需要這方面的知識和協助,就調出系統裡相關知識給使用者使用,甚至有時還會混淆靈性、星座算命和心理學的內容。
我並不是認為靈性知識不好,畢竟美國也是有專門做靈性方面的心理師。重點在於,專業心理學家分得出靈性知識與心理學知識的差異,也知道如何正確應用各種知識與治療方法。這些能力都需要長期的學習、練習與臨床經驗累積,但目前多數使用 ChatGPT 的人並不具備這樣的判斷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者容易被誤導並給出不正確的回應,最終導致 ChatGPT 做出錯誤的判斷。
總結來說,因為 ChatGPT 沒有經過專業人士的校正,再加上使用者普遍缺乏心理知識和臨床經驗,延伸而出的錯誤資料餵養,便容易造成 ChatGPT 心理諮商資訊出現偏差,甚至因為不了解醫療倫理的重要性,而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醫療傷害。
也許有一天,隨著科技的革新越來越進步,ChatGPT 會變得更完善,但就目前來看,AI 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仍存在許多風險。
AI 的角色與界線: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心理師?
其實,AI 在某些心理情境中確實能發揮作用,尤其在日常情緒調節或整理思緒時特別有用。像是輕微的焦慮、失眠、情緒卡關,或煩惱人際關係問題時,跟 ChatGPT 聊聊,有時就像有人陪你把事情理清楚。它也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例如呼吸練習、協助你制定情緒書寫的格式、練習設立界線等。
這類情況風險不高、狀況明確,AI 確實可當作一個穩定的陪伴工具,幫助你調整步伐、慢慢找回生活節奏。
但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情緒困擾已經很久,或是出現自我傷害的念頭、童年創傷回憶不斷浮現、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受傷,甚至開始出現身體不舒服卻查不出原因──這些情況其實已超出 AI 能處理的範圍了。這時候,尋求一名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協助,才是真正安全也有效的做法。
AI 與心理師有機會共存嗎?
你可能會好奇 AI 與心理師,可以共存嗎?我不僅認為可以,還相信 AI 的加入,將對整體心理健康系統帶來實質助益。
與其擔心 AI 會取代心理師,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它成為這個系統中的一環。對某些人來說,AI 可以是開口說話的起點,也是幫助他們釐清思緒、初步緩解焦慮的工具。它隨時可用、無須預約,能在深夜或空檔時陪伴使用者,提供一種穩定且非評價性的情緒支持。
因為沒有時間限制的陪伴個案,AI 成為提供情緒價值的陪伴者;而心理師的角色,則在於承接更深層的情感經驗,協助個案理解自己的內在脈絡,並透過專業判斷和引導,進行心理治療。
此外,在偏遠地區、非主流語言社群,或經濟資源不足的家庭中,心理健康資源往往嚴重不足,諮商費用對許多人來說更是一道高牆。在專業監督與文化在地化的前提下,AI 工具的使用,不但能彌補現有心理照護的落差,還有機會促進心理健康資源的公平分配。
理想情況下,我們不應把 AI 和心理師放在對立的位置,而是視為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互補角色。
AI 可以即時提供支持與情緒陪伴,心理師則提供深入理解與轉化歷程。兩者的合作,不只能讓心理照顧更普及,也有機會讓更多人願意踏出第一步。AI 也能幫助個案尋找合適的心理師,並在專業人士的監督下,給予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學不再是高深難懂的知識,而是能普及到每個人生活、隨時應用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常識。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當越來越多年輕人找 ChatGPT「聊心事」:身為心理師的我,為何不怕被取代?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先是人,然後才是心理師──留學美國後的體悟:我要當一名有人性的諮商師
●AI 不會感激你,但你還是說了「請、謝謝」:人機互動「禮貌」之辯,誰有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