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陪伴台灣乳業 30年,徐濟泰讓鮮乳更好,捍衛酪農,不向權力低頭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7月04日11:22 • 發布於 07月04日03:19 • 上下游新聞

他不是酪農,也不賣牛奶,卻是台灣乳業不能缺少的核心人物──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名譽教授徐濟泰。三十年來,從教學到政策現場,從牧場到研究,從乳牛的瘤胃到酪農的心事,他一步也沒缺席,以不退縮的牛脾氣,為台灣乳業出一口氣。(延伸閱讀:牛羊奶秘密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名譽教授徐濟泰,走遍全台牧場,以專業和永不低頭的風骨捍衛本土乳業(攝影/林怡均)

牛脾氣,走進乳牛世界

1959年出生的徐濟泰,與牛結下緣分,是從大學開始。當年台大畜產系以豬和雞為主流,乳牛在當時還是邊陲的研究領域,唯一與牛有關的課程,只有一門「乳牛學」。他卻偏偏被這門課吸引——或許是與生俱來的牛脾氣作祟,他總愛往冷門處鑽。

他選擇進一步研究反芻動物營養,一路鑽進牛的瘤胃,研究微生物與營養的關連。大學畢業後他赴美攻讀博士,在威斯康辛大學的乳牛牧草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真正投入乳牛研究的核心。

對他這位台灣長大的孩子而言,牛奶幾乎是奢侈品,但在美國,乳業不只是經濟支柱,更是生活一部分,餐廳、超市、速食店,隨處可見鮮乳、奶昔。這些文化衝擊,不僅開啟了他的乳業視野,也在心中埋下了回台服務乳業的種子。

產業問題沒標準答案,他選擇不設限

1992年,徐濟泰學成歸國,回到台大任教。當時台灣的牛奶已漸漸普及,超市架上出現各式品牌,但在養殖現場卻問題重重。

有一次,他在飼糧研討會擔任翻譯,講座剛結束,酪農蜂擁而上提問。問題五花八門——從乳價、牛生病、配種、蔬果能不能餵,到飼料保存,全都與講題無關。身為新進學者,他一時無法招架,卻也因此深刻體會:要幫上忙,光靠學院內的一門專長,遠遠不夠。

乳牛飼養牽涉到太多面向:牧草種植、玉米飼料、瘤胃消化效率、泌乳機制、乳牛健康,再到牛隻淘汰後進入肉牛市場。他開始踏入更多領域,從未設限,只要是酪農需要的,他都願意學、願意解釋、願意試著找到答案。

透過一場場的講習,他與酪農越來越熟絡,講習完酪農總有問題,他總是一一記下,即使當下無法回答,也會在幾天內查資料,透過信件、傳真請單位回覆。「他們願意問,就代表困擾很久了,我不可能當作沒聽到。」

酪農每日面對的問題橫跨飼料、配種、疾病、乳價等,難靠單一專業解決(攝影/林怡均)

牛的健康,是靠講道理養出來的

徐濟泰觀察到,早期許多酪農知識不足,當乳量下降時,往往被飼料廠或草商遊說,頻繁更換配方。但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根本是賭博:一旦草料不合,反而導致乳牛健康出問題,產乳更低,甚至休克。

他發現,要讓酪農聽懂科學,不能講一堆艱澀名詞。他會用簡單比喻:「瘤胃過酸,就像電腦當機」,因此牛會拉肚子、反芻次數變少、食慾和產乳量均下降,此時就必須給予乳牛更多草料。體貼的說明讓酪農慢慢敞開心胸,願意透露飼養細節與做法,雙方從「講師與聽眾」變成了真正的夥伴。

多年來,他也協助乳業協會進行牧場評鑑制度,設立「五梅獎」,鼓勵酪農優化環境與管理。如今,台灣 A 級生乳占比超過九成,品質大幅提升,而這背後的改變,也離不開他三十年來的默默陪伴。

透過長時間陪伴、教學,徐濟泰與其他前輩、學者,一同讓酪農越來越專業。(攝影/林怡均)

堅定捍衛第一線飼養者權益

乳業技術進步,產量提高,但也帶來新難題——冬季剩乳。夏天冰鮮乳熱銷,冬天卻賣不出去。乳品廠壓力大,轉而要求酪農將母牛集中春季分娩,以減少冬季泌乳量。「但乳牛懷孕要280天,春天生小牛,就得夏天配種,台灣夏天三十幾度,怎麼可能?」徐濟泰直言,乳廠的想法「紙上談兵」。

這場爭議讓原本緊密合作的廠農關係出現裂痕,徐濟泰分析,乳廠認為酪農不夠上進,才會導致冬季剩乳,但事實上,酪農在生產端已盡到最大努力,乳廠卻不願遵循照顧酪農的承諾,他更多次在乳價評議委員會中,目睹乳廠欺凌酪農,讓他十分不平。

2022年,原物料大漲,他帶病出席乳價評議會,替酪農爭取生乳價格調漲;2024年,政府放寬進口液態乳可標示「長效鮮乳」,他再度發聲,直指對本土乳業極不公平,無論誰來遊說施壓,他始終堅持要捍衛第一線飼養者的權益。

無所求的「學界酪農」

讓徐濟泰勇於直言的底氣,來自身份獨立,他不是乳品廠顧問,也不承接商業計畫經費,更沒有參與業界品牌,他唯一的身分,是「乳牛學教授」,說出的話語,來自踏遍全台牧場累積的觀察。

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這麼形容他:「他心裡裝的不是個人利益,是產業的未來。他不向權力低頭,也從不討好財團,是我們最信任的人。」

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左)評價,徐濟泰是乳業最值得信賴的人(攝影/林怡均)

乳製品消費量成長空間極大

台灣乳製品消費量持續成長,去年人均消費量來到 22 公斤,但徐濟泰認為遠遠不足。在他看來,大多數國家的酪農業都是地產地消,是維持國人健康的國防產業,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都把牛奶視為六大關鍵營養素,並將學童乳作為國家政策,台灣乳業產值超過四百億,但學童乳政策剛推出就遭腰斬,「非常可惜」。

台灣乳業需要從制度上改革,徐濟泰指出,基礎乳價依照脂肪率分級,最高只到 4%,但奶油、起司等乳製品都需要乳脂肪,若乳脂肪率不再設上限,必然有助於增加乳產品的多元性,大乳品廠相對保守,小乳廠、牧場的彈性、創新能力較高,且隨著國人飲食西化,乳製品的需求必定會持續增長。

針對本土鮮乳面臨進口液態乳的競爭,徐濟泰認為,台灣地狹人稠,乳牛飼養規模終究有其極限,國產乳極難維持 100% 市占率,勢必部分市場會由進口乳瓜分,但只要台灣的乳製品消費持續提升,本土乳業和進口乳最終可以彼此成就。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