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你的注意力有放在對的事情上嗎?用「箱型時間」讓生產力翻倍吧!

三采文化

更新於 01月02日01:33 • 發布於 01月02日01:00

待辦事項一直列,事情還是做不完嗎?《箱型時間》是全球第一本「時間箱-Timeboxing」使用指南,每天只需要15分鐘,利用待辦清單與行事曆制訂「時間箱」,協助你有效改善拖延症、突破時間管理瓶頸!本書以「引導・閱讀・實作」的沉浸式閱讀設計,結合簡明步驟與實例,讓你學會拆解任務、專注執行,實現工作生活平衡。

文/《箱型時間:高速時代的15分鐘深度專注力》作者 馬克‧曹–桑德斯 Marc Zao-Sanders

現在不流行講生產力了。近來,這個概念已被染上負面色彩,令人聯想到過度干涉的管理方式、沒完沒了的工作、對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的忽視。但我仍然能夠很有把握地提出,「提高績效」依舊是重要、值得推崇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而箱型時間幫助我們辦到這點。

做對的選擇

如杜拉克(Drucker)所說,想要完成更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就要取捨和培養這麼做的心態,不覺得疲憊、不分心,也不覺得那是苦差事。這樣一來,我們將更專注在想要和需要完成的事。如果缺乏計畫,漫不經心地過日子,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很多不重要的事給分散。

箱型時間能幫助我們完成大多數的任務,我們可以利用時間箱輕鬆辨識出哪些是需要優先處理的緊急任務。至於非緊急任務,例如學習,也可以利用時間箱指定適合的時段,這樣才不會一延再延。我們也比較有可能在尚有精力處理的時候,正面迎戰經常被有意無意避開的困難任務。至於那些看起來小到不必規劃的單一任務,則可以集合起來,等待一個時間一起處理。最後,那些沒有用處、適得其反的任務,由於不會出現在行事曆上,我們看不到,自然沒有理由去做。

我們試著來量化那些好處。若一個任務的價值可以分成一到十分;假設,當你只是見招拆招,任務平均價值為六分;再假設,當你事先訂出該做的事,任務平均價值為八分,那樣價值就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要是我們假設80/20法則適用於知識工作,那麼提升的幅度更大。少數關鍵任務就能貢獻大部分的生產力。

所謂的「帕金森定律」

有句老話只要顛倒過來,就能提高生產力。雖然很多人愛拿帕金森定律開玩笑,但這條廣受認可的定律告訴我們「工作會不斷膨脹,直到填滿可用的完工時間」。如果你有三十分鐘可以整理房間,你就會花三十分鐘整理房間;但是如果你有六十分鐘,你就會花六十分鐘。帕金森定律所說的時間損失,其實和拖延有極大的關係。而箱型時間就是把握這句話的相反面:把工作壓縮到符合排定的完工時間,用比較小的時間箱,來完成相同的工作,聽起來是否很划算。

這個概念有科學研究的支持。在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要求判讀四組照片。其中一隊大學生在實驗開始前被告知第四組照片取消了,但是他們使用的時間,與維持看四組照片的其他隊沒兩樣。判讀三組照片的學生依舊用完可用的時間:「只要預期下一項任務被取消或臨時多出時間,可以在手邊工作東摸摸、西摸摸,會使人大幅降低效率,付出高昂的代價。」許多研究都觀察到相同的結果。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五或十五分鐘,用來完成一模一樣的任務。分配到十五分鐘的人,依舊以長出許多的時間完成任務。第三項研究指出,影響期末考分數的因素,有超過三分之一歸咎於拖延。

「帕金森定律」運用起來當然也有限度,你是可以規定自己要在一小時內,從零開始寫出一萬字的報告,但不可能辦到。箱型時間沒那麼神奇,前面所提的研究大多是說,你可以節省四分之一到一半時間。但也有研究指出,時間減少導致品質下降。二○一四年,有一項比較近期的研究證實了這點:「有時間壓力的學生,比沒有時間壓力的學生,平均分數低了三分。」

不管是把截止時間定遠一點以減少壓力,還是只要做到一定程度就好,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如果單是懂得運用帕金森定律,就能多擠出三分之一的產出,何樂而不為?

在時限內完成

箱型時間可以把大型任務拆成方便估算和管理的小型任務,也就是說這套方法能夠幫助你看清楚龐大計畫裡的各種要素。這類大計畫包括:搬家、推出新產品、籌辦生日派對等。

它可幫助你判斷能否在可用時間內完成,還是你需要另做安排。它也幫助你確認,在時間充裕的情形下,被拆解的小任務是否都能在時限內完成。

一心二用

我們在第4章提過一心二用會引起某些負面情緒,然而一心二用也對生產力造成負面效果。

其實,不太會有人真的一面寫報告、一面聊天、一面查閱消費支出、一面簡報,現代人的一心二用,多半發生在分心回應訊息通知,有了通訊軟體(如微軟Teams、Slack、電子郵件)和硬體設備(如筆電、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每天都有數不清的通知,導致我們老想查看誰傳來什麼訊息,影響到工作。

一心專用通常能幫我們完成更多事,一心二用或情境切換則會使效率降低:有一份二○○一年的論文指出,一心二用和情境切換會耗損百分之四十的商業生產時間。一心二用在某些情境非常危險,像是一面開車一面傳簡訊。在美國,每年有超過三千件死亡車禍,原因就是開車不專心。而且有一些認知負荷很高(例如教孩子代數或審閱法律文件)和恢復速度遲緩的事,特別不能被干擾或是一心二用。確實有極少數的任務可以同時進行,後續會在第18章討論。但是就絕大多數的情況而言,箱型時間完全排除一心二用的可能,完整呈現一次做一件事的強大力量。

零碎時間

我們每天都有許多的零碎時間,像是等候公車、通勤時間、在咖啡廳等人以及會議提早結束或被取消時。大部分的人會把這些時間拿來直接滑手機,是的,看手機已是現代人最直覺化的行為,每天會花超過兩小時的時間,在手機上瀏覽社群媒體。

我們不停滑著手機,很多時候甚至未從中感受到快樂,那不是娛樂,而是上癮。零碎時間被吃掉,享受好處的不是我們,而是大型科技公司。我們失去的每一分鐘,累積成一個又一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試想,假如我們能運用零碎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該有多好。採用箱型時間,並且有意識地使用這些零碎時間,你的一天也許能多一小時有生產力的活動時間。

無底洞

知識工作沒有明確的盡頭。有生產力專家建議,針對這個狀況,最好的做法是接受它和不要在意它。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電子郵件:當你收到很多電子郵件,一一回覆後,就會收到更多的回信……永無止境。

這麼說並不完全正確。雖然,真的不會有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從這角度看真的沒有止境),但是電子郵件的確替我們傳遞許多有用的資訊。雖然寄出郵件之後,收件匣的信件會變多,但是在那一陣子的電子郵件往來,到了某個時間,你的計劃終將完成,也許是生意談好了,也許是團隊成員比之前更有參與感。你當然需要管理自己的收件匣,不能讓它影響你的情緒或妨礙其他該完成的事,後續將在第11章說明如何防範。

如果能夠考量到所有相關聯的因素,包括處理對的事情、時間箱效益最大化、以一心專用取代一心二用、從看似無止境的任務獲取價值,生產力將能大幅提高。有個有趣現象,就是一個正在節食,懂得計算和控制熱量攝取的人,會比沒有在計算的人多減掉一倍的體重。用數字估算效益或許過於單純,但是如我在二○一八年發表的文章所說,箱型時間若運用得當,至少能提高一倍的生產力。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箱型時間:高速時代的15分鐘深度專注力》/馬克‧曹–桑德斯 Marc Zao-Sanders 著

延伸閱讀:從周王朝「血緣制度」學習管理,避免錯誤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樺加沙颱風釀災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彩券行傳奇!埔里「鑫來旺」締造全台唯一「四彩大滿貫」紀錄

聯合新聞網
02

行動電源別亂丟!4大NG習慣恐釀火災,養成「充飽即拔」好習慣!

媽媽寶寶
03

堰塞湖危機未除 解除「紅色警戒」3條件曝光

EBC 東森新聞
04

好市多上架「超狂冰淇淋機」! 她驚呼:是成人家家酒

EBC 東森新聞
05

花蓮堰塞湖17死!衛福部明啟動公益募款「4管道一次看」四大超商都可捐

三立新聞網
06

送黃金項鍊給大姑當新婚禮!婆婆酸「笑死人」 人妻1句話打臉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