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觀點》從覺醒到防禦:海權時代的印太防線與中國的擴張焦慮
Newtalk新聞
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Richard Marles)與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相繼公開點名中國的軍事擴張,揭示出印太安全格局的最新轉折。馬勒斯在雪梨的海軍會議中直言,這是「當今全球最大規模的軍事擴張」;赫格塞斯則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協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呼籲,東南亞各國應建立共享「海域意識」(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共同應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兩位防長的發言象徵,美國與盟友已從戰略警覺進入戰術防禦階段,從理念上的「印太覺醒」,轉化為以海權為軸的現實防線。
美國與盟友從戰略覺醒到戰術防禦
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正從語言層次的「中國威脅論」走向具體部署。AUKUS(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協議)象徵海權聯盟的制度化:澳洲購建核動力潛艦、發展無人潛艦、擴建面向印度洋的造艦基地,意味著海上防線正向深水推進。赫格塞斯提出的MDA構想以「技術共享」為核心,建立跨南海的聯合監控體系,使中國難以透過民兵船或科研船進行「灰色行動」。這是一種新的防禦語言,以透明取代對抗,以科技滲透取代直接圍堵,讓中國的行動空間在無形中被限縮。
這不只是軍事調整,更是地緣權力的重構。美國與盟友正在重新定義「海洋」:它不再只是通商航道,而是陸權與海權的摩擦帶。南海、東海與菲律賓海構成新的安全弧線,成為印太秩序的前沿防線。
新「由海控陸」戰略:從監控海面到塑造秩序
印太聯盟的防禦正逐漸具體化。共享「海域意識」(MDA)讓海上監控成為防禦前線,資訊即時互通,使中國難再以民兵船或科研船進行灰色行動。整合情報不只是掌握威脅,而是讓對手行動前就被看見。此外,AUKUS潛艦計畫、日澳巡防艦合作與菲律賓的聯合演訓,構成一張移動的威懾網。防禦的目的,不是為了開戰,而是讓戰爭永遠無法開始,讓秩序受控。
最具深意的,則是防禦的政治語法。美國把軍事圍堵轉化為「航行自由」與「集體安全」的正當話語,使盟友參與變得理所當然。這是嶄新「由海控陸」的地緣戰略。冷戰的圍堵靠基地與條約,如今的防禦則靠網絡、科技與節奏。它流動、靈活,也更難以被預測與破解。
地緣政治的圍堵:中國的焦慮與孤立回防
當海洋成為被圍堵的前線,中國的回應則是強化「陸權縱深」。中國持續以「一帶一路」框架重組戰略後方,藉由中俄蒙、中國—中亞—西亞,以及中國-中南半島、中印孟等陸上通道接連至歐洲大陸,試圖建立「內陸替代海權體系」。這些走廊構成一條自內而外的防禦鏈,讓中國得以分散安全風險,降低對海上能源與貿易路線的高度依賴。
這反映出中國的戰略焦慮:在被圍堵的海域,只能以內陸擴張維持政治安全。然而,這種內部延伸並未帶來穩定。多數走廊因政局變化、債務與安全風險而停滯,反映中國雖具陸權縱深,卻難以形成持久的外部牽引力。與美國依賴盟友不同,中國的回防是孤立的。這使得中國的「戰略定力」與「結構焦慮」並存,它既不能後退,也難以前進。
印太新秩序與台灣的戰略語言
海權時代的印太防線,正以防禦之名重塑區域秩序。對台灣而言,這不是旁觀的局勢,而是自身的再定位。位於第一島鏈核心,台灣既是印太航道的門戶,也是自由貿易與交流的節點。當美日澳菲防線向海上延伸、中國陸權回防內縮,區域形成「外張內斂」的張力,而台灣正立於這股力量的交會點。
台灣的戰略價值不僅在地理,更在於它承載的海洋文化,相信航行、重視交流、維護開放。這樣的文明特質,使台灣天然地與自由與法治的世界相連,也確立了我們在印太架構中的關鍵角色。讓我們繼續成為連結而非封鎖的一方,讓海洋再次成為台灣的戰略語言。
作者: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