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達人 Zoma Lyu──百年建築的跨域重生 台北建成小學校X台北當代藝術館
文.Zoma Lyu 圖.鄧南光、凌宗魁、中研院歷史地圖資料庫、作者拍攝(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0 P.28)
喜愛術的人,對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肯定不陌生。前身是創立於一九一九年的臺北建成尋常小學校。日本時代的學制將學校區分為「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公學校為臺灣人就讀,後兩者為原住民部落學生。小學校則是針對日本學生,教學內容與日本內地相同,教學資源豐沛。
建成小學校最初借用城北小學校校舍,直到新校舍興建後才遷入。建築設計為總督府技師近藤十郎,他在任期間興建許多官廳與校舍,作品之西洋風格顯著。如新起街市場(西門紅樓)、臺灣總督府台北病院(臺大醫院)、臺北第一中學校舍(建中紅樓)等等。
大正年間的建築流行,自明治時期濃厚的歐陸風逐漸簡化。建成小學校校舍的外牆裝飾語彙簡潔,保留小塔樓、老虎窗,外觀典雅且簡約。ㄇ型的校舍環繞操場,是日治時期學校的特色。臺北市幾所前身為公學校的國小校園,依然可見此空間配置。
學校附近周遭的御成町、大正町是日本人居住區。此區域進行道路設計時,比照京都的棋盤式規劃,東西向的道路稱為「通」。住宅以獨棟房舍為主,並設置下水道、自來水與電力系統,是當時臺灣少數的現代化社區。
這一帶設有淡水線大正街乘降場(中山捷運站)、日人墓地(林森公園,保有明石總督墓鳥居)、日人職業介紹所(中山藏藝所)、御成町市場(中山市場)以及現今仍保留的「條通」,公共設施俱全、和洋混合式住宅林立,與鄰近的本島人市街大稻埕的氣氛截然不同。有許多台灣仕紳也居住在此,如板橋林家之林本源製糖會社社長林熊徵、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大稻埕漢藥富商陳茂通等人,都在這一帶擁有宅邸。
高社經地位的臺灣家族,也希望讓孩子就讀教學資源優渥的建成小學校。因此校方安排訪查制度,通過嚴格評鑑者才能入學。已故的臺灣民族主義運動家史明先生在回憶錄中,提及在通過校方筆試與口試後,卻因父親曾發表的過激言論,差點不能入學。
戰後建成小學校廢校,校舍為臺北市政府接收,作為辦公廳舍。為了配合政府機關的形象,在校門口增加車寄構造,並施作西洋柱飾,添加歐式語彙。一九九三年市政府將遷往信義區,舊校舍原先規劃為建成國中遷入。但原本的建成町,面臨產業與人口轉移,導致建成國中的學生數逐年下降,一度面臨廢校的命運。經民眾爭取後,改以將小學校後排建築作為建成國中校舍、主建築作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形式,延續廳舍的使用。
台北當代藝術館成立之初,以「藝術介入空間」政策為基礎,透過如「街大歡囍」等活動,將藝術家帶入社區,結合當地產業與歷史,進行藝術教育和創作,成為促進公民美學的重要推力。以策展形式發掘社區議題,與居民共同合作,舉辦工作坊與裝置藝術的創作,提升了藝術與街區的關聯性。
在臺北市政府遷移時,曾有拆除建成小學校的方案存在。日本的校友岡部茂發起了同窗會,與台灣友人一起陳情希望保留老校舍。建成國中遷入後,同窗會也重回校舍,將校友的情誼流傳下去。從百年前的小學校舍到建成國中與當代藝術館,這棟館舍始終維持著教育的意義,並連結不同身份之人們的情誼。
延伸閱讀
.▋2025 跨年號 ▋文化連載 ▋NO.30 回望 ▋文史達人 Zoma Lyu──百年建築的跨域重生 台北建成小學校X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 跨年號 ▋NO.30 回望 ▋閱讀讓日日是好日──電子書線上看、人物深度Podcast專訪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30 回望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