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車廠陷完美風暴 賓士執行長:如暴雨、冰雹、暴風雪同時來襲
根據《CNBC》周一(25 日)報導,西方汽車巨頭正面臨「多重危機」,從生產成本上漲到美國關稅、中國車廠激烈競爭、供應鏈中斷及法規壓力,賓士執行長形容如同「暴雨、冰雹、暴風雪同時來襲」,多家車廠獲利下滑並大舉裁員削減成本。
賓士集團 (MBG-DE) 執行長 Ola Källenius 最近表示:「我們的行業正同時經歷暴雨、冰雹、暴風雪。」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CEA) 總幹事 Sigrid de Vries 表示:「這確實像是多重危機。」就像是各種困難同時出現且彼此影響,讓整體情況比單一問題加總起來還要嚴重。
ACEA 代表 16 家主要歐洲汽車製造商,包括福斯汽車 (VOW3-DE)、BMW(BMW-DE)、法拉利(RACE-US)、雷諾(RNO-FR) 和富豪汽車(VOLV-B-SE)。
歐盟碳排法規施壓
de Vries 告訴《CNBC》:「汽車業轉向零碳排本來就很困難,這是業界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電動車是主要方向,未來也會繼續如此。」
汽車業高層預定 9 月 12 日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會商,商討如何解決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歐盟為了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要求 27 個會員國在 2030 年前讓新車碳排放比 2021 年減少 55%。從 2035 年開始,歐盟境內販售的所有新車都必須達到零碳排,等於是要全面禁售汽油車和柴油車。
晨星公司分析師 Rella Suskin 指出,不只賓士執行長,其他車廠高層也都對產業困境發出類似的重大聲明。
Suskin 認為,法規的不確定性是最大問題。她批評,歐盟的減碳規定實在太糟糕了。你看中國政府多麼支持自家車廠,歐盟的做法卻完全反其道而行。她進一步解釋,歐盟法規逼著歐洲車廠砸下數十億資金建設新的生產線和電動車工廠,但政府卻又取消購車補貼,結果市場需求萎縮。
中國競爭加劇困境
中國政府大力扶持汽車業,提供補貼、減稅和研發經費,尤其在電動車方面不遺餘力。中國電動車品牌快速崛起,正對全球車市造成巨大衝擊。
標普全球移動出行副總裁 Henner Lehne 指出,西方汽車業正面臨「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各種壓力同時爆發。
車廠已經砸下重金發展電動車和數位技術,但消費者接受程度不如預期,銷量也達不到目標。這讓投資回收變得困難,原本要停產的燃油車反而重新考慮繼續生產。
另外,中國車廠來勢洶洶,讓西方業者相當頭痛。加上川普的貿易戰和各國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貿易規則都在改變。
Lehne 分析:「全球化正在走回頭路。以前大家共用一個市場,現在各自為政,車廠必須在當地設廠、針對不同市場推出專門產品,連獲利模式都要重新調整。」
業者尋求創新突圍
面對產業挑戰,汽車製造商通常採取重質不重量策略,優先推出高利潤車款而非大眾市場車輛。西方汽車巨頭也尋求多元化,專注混合動力車,並將生產轉移至低成本國家,尋求與中國企業策略合作。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表示,將在未來幾年加倍投入創新,2025 至 2029 年間投資約 3200 億歐元 (3725 億美元) 進行研發,其中 2200 億歐元用於資本投資。
更多鉅亨報導
•日本車廠在美國漲價 仍難抵川普關稅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