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啃老就是懶惰?年輕人為何不離家?

換日線

更新於 11月11日05:14 • 發布於 08月11日04:53 • 黃心屏/心理師外國生活日記
啃老就是懶惰?年輕人為何不離家?

7 月 15 日,國科會臺灣經驗實證調查資料公布一項關於「啃老」現象的調查,引發網路熱議。

調查中將「啃老子女」定義為 25 歲以上、無工作且與父母同住的成年人,不少輿論紛紛指責這些年輕人懶惰、不上進、不獨立,彷彿「啃老」是個人失敗的烙印。然而,若從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事實的「真相」其實更為複雜。

表面上,「啃老」被單純視為年輕世代的安逸選擇,實則卻反映出現代社會壓力、資源分配及家庭功能的多重轉變。當努力未必換得回報、競爭與內耗成為社會常態,家庭反倒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最後的「安全基地」。或許,「啃老」標籤之外,其實藏著另些值得深思的現實。

資本主義下的價值迷思:從「產值」定義個人價值

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社會脈絡下,一個人的價值往往與經濟價值綁在一起,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為市場創造多少經濟效益,會被視為其存在的價值。這種將人簡化為生產單位的邏輯,不顧個人內在狀態、生命階段、身心健康或人生選擇,只要「沒有產出」、「無法自給自足」,就會被視為「失敗」。

這種思維滲透至家庭,只要成年子女沒有穩定工作,就會被社會和家庭視為失敗的「不合格產品」。由於資本主義導向的社會只認有形產出,年輕人若暫停工作、回到家中休養、創作或探索人生方向,就會被視為「不做事」、「不貢獻」,卻忽略了人的心理與靈魂也需要修復、重建與過渡的事實。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許多人總是競競業業地工作,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比他人更好、更有能力,而陷入極度內耗和過度競爭的工作模式,並將不注重這套遊戲規則的人視為「失敗品」。

例如:我曾聽說有位知名大學的教授為了想快速成名,要求每位研究生一週工作 70-80 個小時以上,若無法做到,就會被貼上「蠢」、「懶」等負面標籤並惡意解雇,甚至在個人實驗室官網上貼上牛和馬的照片,藉此「教育」博士和研究生們應默默耕耘,不求回報地服從職場壓榨,否則就是「不稱職」。

這位教授澈底將學生「資本化」,要求他們無條件服從與高效率產出,反抗即是「不敬業」。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尊重權威、不敢反抗的學生們只能長期被剝削,成為滿足教授一己私慾的工具。

社會如劇場,人人皆被逼「站起來」

在績效至上的社會裡,「成功」彷彿成一場劇場,每個人都得站上舞台、表現出自己「有產值」、「夠努力」、「不落人後」的一面。只要有人加班,其他人也不得不加班;一個家庭送孩子補習、累積實習經歷,其他家庭就不敢停下腳步。

有學者以「劇院觀眾站立比喻」(The Theater/Audience Effect)形容這種社會現象──當有人站起來看表演,後排的人也被迫站起來,否則就「看不到」。結果,所有人都站著,但每人都看得不清楚,只是變得更累而已。

這幾十年來,社會上這種「位置競爭」(Positional Competition)現象更劇烈。許多人拼盡全力也享受不到更好的生活品質,最後索性選擇放棄。但這套遊戲的既得利益者,卻不斷地強調遊戲的公平性,攀比心態下,適應不良者產生極大挫敗和自卑,因此患上憂鬱症和焦慮症等心理問題,最後黯淡離開職場,加速躺平和啃老等社會現象。

在這樣的高度競爭和資本社會環境中,「啃老」自然被視為「坐著不動」的異類。這些人因未跟上加速的節奏,而被貼上「懶」、「不夠積極」或「無用」的標籤,但事實上,他們或許只是暫時沒站起來,或有能力但選擇不站。劇場效應不只描述群體中模仿與焦慮的擴散,更是對「效率焦慮社會」的深刻諷刺──我們害怕落後、怕成為最慢的那一個,即便不知為何而跑。

零和競爭下的「躺平」與「啃老」

若從零和賽局的角度觀察當代社會,除非科技創新或社會努力創造共贏價值,否則大多數的社會子系統仍屬於零和價值──意指資源總是有限,一旦「餅」被分光,剩下的人只能過度競爭,甚至在「內卷」中苟延殘喘。

「躺平」與「啃老」的現象並非單純的價值崩壞,而是有人在零和結構下選擇戰略性離開的結果。在一個有限、不可共享的資源體系裡,這其實是過度競爭社會裡必然的結果,強者過度競爭、壟斷機會,使其他參賽者陷入邊緣化處境。

當個人努力成本遠高於潛在回報時,社會下層或中間群體便可能選擇放棄,轉而尋求低風險的生存策略,如依賴家庭支持系統、降低物質欲望等,形成「啃老」與「躺平」的現象。這既是零和競爭下的副作用,也是一種心理學「學習性無助」與社會學「結構性退出」的交叉結果。

此外,在台灣,長者佔據社會財富比例較高,也就是說房地產、儲蓄與投資多以長者為主,為啃老提供經濟基礎。高齡社會中,年輕世代面臨工資停滯與高資產門檻,需依靠家中父母資助──這不是單純的代際倒退,而是與社會經濟、人口變化、資本分配、大環境變遷密切相關。早期農業社會資源有限,家庭多子女且平均壽命較短,「啃老」空間相對小;但如今高齡化及資本集中化,讓「啃老」成為結構性的可能,這並非偶發現象,而是現代社會變遷下的必然成果。

家庭庇護與延遲成熟,讓「啃老」成退場的唯一選擇

當代社會中,高壓與競爭幾乎成普遍結構。對那些努力與回報難以對等、失敗常被羞辱或在職場中反覆受挫的人來說,「退出競爭場域」成為一種自我保護。他們選擇回到家中,不只是為了躲避壓力,更是一種心理上的「退行」(Regression)──讓自己待在熟悉、安全、無需面對挑戰的環境。

在少子化趨勢下,家庭資源集中於少數子女身上,父母成為孩子的「避風港」,不僅提供經濟支援,也在情感方面提供包容與理解。在這樣的庇護結構下,年輕人得以不用面對職場的壓力、績效焦慮或人際衝突,繼續過著低風險、低挑戰的逃避式生活。

於是,他們不需從困難中成長,也不必面對心理或人際困擾,久而久之,這些人可能逐漸喪失獨立生活的動機與信心,進而形成「延遲成熟」(Delayed Adulthood)。這並不代表他們缺乏能力,而是在長期避開挑戰的情境下,無法建立長期有效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人透過完成想像中的目標而建立起的自信)。換言之,當一個人啃老越久、越加逃避,他們的自我效能就會越來越低,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更難回歸社會。

此外,長期避開壓力與關係衝突,還可能發展出回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或逃避型因應策略(Avoidant Coping Style),在人際互動中出現疏離、防衛、不信任等傾向,加上社會對啃老的污名化,進一步削弱他們重返社會的可能性。

以系統觀來看,啃老現象不是單一個體的選擇或失敗,而是家庭結構、社會制度與心理機制交互作用下的結果。當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競爭邏輯宰制一切,而家庭又成為唯一的緩衝地帶時,啃老就不再只是「懶惰」和「不求上進」,而是一種無法承受外界挑戰和壓力的「退場」。

重構啃老現象的新意義

如今,人際關係逐步從「熟人社會」轉為「生人社會」,人與人的連結不再奠基於長期信任或情感,而更側重於角色分工與利益交換。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職場與公共生活場域不再是一個可長久歸屬的空間,而是充滿風險和排斥、難以建立穩定連結的競爭場。尤其對那些在學業、就業、心理健康與人際互動中屢屢受挫的人,外界的陌生與不安全感加劇他們的焦慮與防衛,讓他們更傾向選擇退出,回到家庭這個唯一安全且可預測的基地。

從心理學與發展觀點來看,這種選擇是一種結合成長停滯與情感尋歸的調適策略。當外部資源不足、制度排斥與努力無效,許多個體不僅對外部世界感到焦慮、無助,也無法建立明確自我與歸屬感。

此時,原生家庭作為早期依附關係的起點,理所當然成為最容易獲得支持與安定的情感場域。根據依附理論,遭遇困難時,人們傾向回到「安全基地」(Secure Base)尋求穩定。而現代家庭少子化、資源集中,父母多有能力且願意提供情感支持與經濟協助,讓「回家」這個選項變得容易。

但若從家庭系統理論的角度出發,「啃老」現象遠非單向依賴或寄生行為。事實上,許多選擇留在家中的年輕人正積極參與家庭運作,如照顧年邁父母、分擔家務及財務管理,參與功能交換與情感互補,這與傳統「供養—受惠」模式大為不同,高齡社會趨勢下,更接近一種資源互補的合作型家庭機制。例如,正值失業或職涯過渡期的子女,可能成為父母的健康照護者和生活管理者,家庭因此組成一個多元角色的共享單位。

相較於強調個體獨立與自我實現的西方社會,亞洲文化中常見的「延遲離巢」與「代間同住」,不僅是基於經濟考量,更深層地反映出代際情感維繫和文化價值的邏輯。在這樣的脈絡下,「啃老」於是被理解為一種面對結構性壓力的「集體韌性策略」──當外部資源稀缺、制度保障不足時,家庭成為保護成員免於波折與不安的庇護所。

由此可見,所謂的「啃老」不必然是逃避與不努力的象徵,而是社會變動下的集體適應方式。當外部世界容納力減弱、社會機制支持有限,或許我們更該問的是:在這樣的現實裡,人們該如何再定義「歸屬」與「安身立命」?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啃老」就是懶惰?貼上「不上進」標籤前,請先理解年輕人為何不離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在韓國,你不啃老,就等著被霸凌?
●回家當個「全職兒女」:中國青年高失業率背後,年輕人的「自我麻醉」?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