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快樂總是躲著你?女性、年輕人竟成「不快樂重災區」!
小時候,一支霜淇淋就能讓人開心一整天;如今,即便實現了「奶茶自由」,許多人仍感到心裡空虛。物質條件比父母那一代優渥,但房貸、車貸、婚姻與生育的壓力卻壓得人喘不過氣。快樂似乎成了奢侈品,只能在偷懶摸魚、滑手機或陪伴寵物時短暫獲得。
其實,這不是個人的問題。研究早已指出,女性與25歲以下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不快樂的群體。幸福感與年齡呈現「U型曲線」:年輕與年長族群相對快樂,中年則處低谷。這項現象在146個國家、從1973年至今的數據中反覆被驗證,甚至在人類以外的猿類身上也能觀察到。但進一步分析2009至2021年間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的調查後,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不快樂感反而隨年齡下降,年輕人與女性成為壓力最沉重的群體。
社會壓力:起跑點就感覺輸了
25歲上下的人,不是在拼學業,就是初入職場。青年失業率偏高,即使有工作,多半也是不穩定的低階職位。國際勞工組織2023年報告指出,發達國家青年就業不振,發展中國家更是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社會期待卻高得驚人:成績要亮眼、工作要穩定、收入要可觀,還得兼顧社交與健康。許多年輕人想追求自我實現,卻被現實壓得動彈不得。
情感壓力:想愛卻不敢愛
親密關係是許多人心裡的渴望,但在工作與生活壓力下,精力早已透支。戀愛與婚姻所需的時間與金錢成本,讓不少年輕人徘徊在「想愛卻不敢愛」的矛盾中。
手機影響:快樂小偷
現代人離不開手機,但研究指出,社群軟體使用頻率與情緒低落呈正相關。美國人平均每天盯著手機超過5小時,Z世代更高達6小時27分鐘,遠超專家建議的2小時。長時間使用不僅影響睡眠,更放大了焦慮與不快樂感。
女性壓力:雙重負擔的沉重代價
在不快樂的族群中,女性尤其明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數據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1.5至3倍。原因包括:
生理層面:25至44歲間,雌激素與黃體素波動劇烈,月經、懷孕、更年期都會影響情緒。
社會層面:女性常背負「工作+家庭」的雙重角色,還可能面臨職場霸凌或性騷擾。即便全職照顧家庭,她們的付出也容易被忽視。
這些壓力交疊,讓女性成為現代社會快樂赤字的「重災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