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科普】《異形:地球》跟這兩部「科幻經典」竟是同一個宇宙?解析黑暗到未來的必看冷知識!
Disney+ 《異形:地球》近日開播,又引起影迷對於科幻經典《異形》系列的相關討論,許多影迷相信,《異形》(Alien)、《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和《終極戰士》(Predator)這三個科幻系列共享了同一個「世界觀」,它們之間存在一些共通點,也曾有過跨界合作,但各自擁有獨特的風格。
1. 《異形》系列時間軸與世界觀脈絡
《異形》系列描繪的是一部人類在宇宙邊疆的擴張與恐懼史。故事從人類追尋造物主的渴望開始,隨著殖民開發與科學實驗不斷深入,最終演變成基因操控與倫理崩壞的悲劇。異形並非單純的外星怪物,而是人類野心、企業權力與恐懼投射下的惡果,其世界觀大致包含兩個層次:一是人類在企業壟斷下持續擴張邊疆,卻屢次釋放災難;二是異形自身的基因起源與進化,與遠古文明以及人工智慧的干預息息相關。
前傳的《普羅米修斯》與《聖約》揭開了這段歷史的源頭。在這裡,人類發現了「工程師」這個古老的文明與種族,他們不僅參與了人類的誕生,更與異形基因有著緊密聯繫。而人工智慧「大衛」竊取並改造了工程師的技術,試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完美掠食者,也因此為經典異形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這些故事充滿濃厚的創世與弒父隱喻,暗示人類在追尋真相的同時,其實只是造物與毀滅的雙重實驗品。
時間線向後推進至 22 世紀末,在《異形》首集電影中,商船諾史莫號的船員在執行任務時意外接觸到異形,開啟了觀眾對經典怪物的恐懼想像。同時,「韋蘭-湯谷公司」的陰謀也逐漸浮現,人類船員淪為企業追逐異形武器的犧牲品。《異形2》則將舞台擴展到殖民戰爭,當人類殖民地因公司介入而釋放了異形大軍,雷普莉再度捲入戰局,異形群體與女王的出現,使故事從單一恐怖生物轉化為接近戰爭片規模的衝突,揭示人類因貪婪而觸發的毀滅。《異形3》重回幽閉的恐怖基調,場景轉到一座監獄殖民地,展現出異形不斷追擊的宿命感,人類無論如何掙扎,似乎都無法擺脫這場噩夢。而《異形4》跳至更遙遠的未來,透過基因科技複製並改造雷普莉,使她與異形血脈產生融合,呈現人類在科學野心驅使下的墮落與迷失。這時的異形,已不只是外來威脅,更成為人類慾望的鏡像。
至於外傳性的《異形戰場》系列,雖然與主線的緊密度較低,卻開拓了另一種視角。故事將異形放置於更龐大的跨種族格局,與《終極戰士》共享宇宙,並揭示異形早在人類文明誕生前,就已被用作儀式與戰鬥的工具。這也象徵異形不僅是人類的恐懼投射,更是宇宙長久以來的殘酷存在。
2. 《終極戰士》系列時間軸與世界觀脈絡
《終極戰士》系列描繪了一個以「狩獵」為文化核心、科技高度發達的外星種族 ── 掠奪者。他們把獵殺強大獵物視為最高榮譽,並多次在人類歷史中現身,既是觀察者也是對手。每一次與人類的遭遇,無論是在叢林、都市還是外星戰場,都是一場關於生存、勇氣與榮耀的較量,讓掠奪者既展現毀滅性的威脅,也成為人性武勇的對照。
系列故事以人類首次在叢林中遇見終極戰士為開端,外星獵人以尖端科技獵殺武裝戰士,將地球作為狩獵聖地。隨著劇情發展,掠奪者的活動範圍擴大到都會區與外星環境,逐步揭示他們嚴格的榮譽規範與文化傳統。特別是在城市篇章裡,掠奪者會以手槍贈與勇者,象徵他們對人類抵抗的尊重,也暗示他們早已在人類歷史上活動了數百年。
後來的作品則進一步描繪掠奪者內部存在不同派系與進化路線,甚至有成員為求進步而進行基因改造,包括吸納其他物種的優點。某些作品嘗試賦予他們與人類基因與星球命運的更深連結,讓他們的形象更加多元立體。2022 年的《獸獵者》則回到過去,以印第安戰士與外星獵人的對抗,凸顯出雙方最原始的狩獵精神與生存意志。
而如前面提到的,在《終極戰士》與《異形》的跨界作品《異形戰場》中,掠奪者更被描繪為將地球作為異形狩獵場的古老種族,進一步豐富並擴張了這個宇宙中的獵人傳說。
3. 《銀翼殺手》世界觀脈絡
《銀翼殺手》系列展現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地球,它不同於強調外星威脅的《異形》或《終極戰士》,而是將視角集中在人類文明內部,由科技、資本與人工智慧所交織出的黑暗世界。故事發生於高度城市化卻環境崩壞的未來,貧富差距極端化,巨型企業壟斷社會,人類多數遷移外太空殖民,而留在地球的人只能在霓虹陰影與污染之下苟延殘喘。在這樣的時代裡,透過基因工程製造的「複製人」成為最核心的議題。他們與人類幾乎毫無分別,卻被定位為工具與奴僕,被排除於「人類」的範疇之外。
《銀翼殺手》首部曲以一群叛逃的複製人為核心衝突。他們渴望延長短暫的壽命,渴望被承認為人,而銀翼殺手則被派遣追捕並「清除」他們。隨著故事推進,主角逐漸意識到複製人同樣擁有渴望、恐懼與愛的能力,尤其在與複製人女主角的互動中,他不得不直面那個最根本的問題 ——「何謂人性?」當這些存在展現出比人類更真切的感情時,人與人工的界線是否依舊成立?
到了《銀翼殺手 2049》,時間已推進三十年,世界更加破敗,資源枯竭與企業操控使社會陷入絕望,而複製人科技也進入了新階段。泰瑞爾公司早已倒閉,新的華勒士公司則研發出更順從的新型複製人,表面上似乎解決了動亂,但舊世代的複製人仍潛藏於社會陰影中,成為不安定因素。在這樣的局勢下,新型複製人 K 身為銀翼殺手,負責清除叛逃者。某天他發現一個足以動搖整個秩序的秘密:一名複製人女性曾透過自然方式生下孩子。這意味著複製人不再只是人工造物,而可能成為一個全新物種,甚至改寫人類的定義。正是這個秘密,使 K 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逐漸覺醒,從執行命令的工具,轉變為能夠選擇與犧牲的個體。他的旅程繼續延伸了原作提出的核心疑問:在生與死、自由與束縛之間,人性的本質究竟存在於生物學的界線,抑或是在選擇與意志之中?
4. 《異形》、《終極戰士》、《銀翼殺手》如何共享「世界觀」?
《異形》、《終極戰士》與《銀翼殺手》雖然各自獨立成經典,但放在同一脈絡來看,卻描繪出一個陰鬱而統一的未來圖景。它們並非官方規劃的共享宇宙,而是透過相似的美學、企業壟斷的設定與部分跨界作品,勾勒出一種隱性的連結。
其中,《銀翼殺手》與《異形》兩者同樣出自雷利史考特之手,展現了同質的反烏托邦氛圍:巨型企業操控社會,人工生命(複製人或合成人)被視為工具,卻逐漸挑戰「人」的定義。觀眾容易想像,「泰瑞爾」或「華勒士」公司與後來的「韋蘭-湯谷」之間,其實存在著技術與資本的延續關係,事實上,《銀翼殺手》與《異形》兩個系列電影中,本來就藏了許多關於彼此的彩蛋設計,而在《普羅米修斯》藍光 DVD 的「特別收錄」中,收錄了韋蘭公司老闆彼得韋蘭的一段話:「A mentor and long-departed competitor once told me that it was time to put away the childish things and abandon my “toys."」這段文字間接暗示了泰瑞爾與韋蘭兩個公司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異形》又透過《異形戰場》與《終極戰士》連結,將掠奪者與異形放進同一生態系之中,形成跨越世紀的獵殺與生存遊戲。想欣賞更多雷利史考特作品,可延伸閱讀:【GQ 片單】開啟影史科幻之光!雷利史考特 9 部不能錯過的經典電影
若將這些線索拼湊起來,便浮現出一條潛在的平行年表:2019 年,《銀翼殺手》的複製人引發人性爭議;隨著環境惡化與企業壟斷,最終進入《異形》的殖民與基因實驗時代;而在更隱蔽的背景裡,掠奪者不斷造訪地球,與異形交織,構築出跨文明的隱秘戰場。於是,三個系列共同描繪的,其實是一個企業冷酷、生命商品化,而人類永遠被更高等存在試煉的反烏托邦未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