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以色列為何打伊朗?石油、匯市、物價影響一次看

商周.com

發布於 06月18日01:00 • 陳宜伶 編譯

中東情勢危急。當地時間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先發制人攻擊」,針對伊朗境內多處核設施與軍事基地發動大規模空襲。這是2國數十年來最直接、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衝突,引發全球高度關注。

從伊朗國營電視台釋出的畫面可見,首都德黑蘭多棟建築在夜間遭襲、濃煙四起。週五清晨,大批民眾湧上街頭,整座城市瀰漫著空襲後的緊張氣息。

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更於13日上午,嚴厲譴責這次的軍事行動,並表示在這波攻擊中有多處民宅被擊毀,且有數位伊朗軍事指揮官與科學家喪生。哈米尼警告以色列「必須準備接受嚴厲的懲罰」,並表示,「以色列為自己創造了苦澀且痛苦的命運」。

《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總司令海珊·薩拉米少將(Maj. Gen. Hossein Salami)在此次行動中身亡,為局勢增添更多變數。

儘管中東地區的緊張情勢早已升溫,但這場由以色列主動發動的軍事突襲,仍讓國際社會震驚。為何以色列選擇在此刻開打?背後有哪些戰略與政治盤算?

為何以色列選擇在此時開打?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週五稍早發表了全國演講,指出伊朗的鈾濃縮純度已逼近90%,已經有能力在數個月內,打造近9顆原子彈。

根據以色列情報顯示,位於伊朗納坦茲(Natanz)與福爾多(Fordow)地底深處的核設施,預計在數週內將強化防禦能力,一旦完成鞏固措施,就會完全進入「鑽地炸彈也難以摧毀」的防禦狀態。

有鑑於此,納坦雅胡認為目前情勢已對以色列構成「存在性威脅」,並強調為了保護以國,必須在這個最後行動時機出手,並啟動代號為「雄獅崛起」的軍事行動(Operation Rising Lion),以阻止伊朗進一步發展核武。

以色列國防部長去年底亦曾在社群平台表示:我們正處於能摧毀伊朗核威脅的機會窗口。

在以色列空襲行動展開前,美國與伊朗已進行逾一個月的核協議談判。幾位美方官員向《CNN》透露,其實以色列早就規劃此次空襲,他們評估這樣的攻擊或許能迫使美伊核談判破局,避免川普政府最終接受一份「對以色列不利」的協議

不過,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向外媒表示,美伊談判已陷入僵局,並宣布本週美方正從伊朗撤離部分外交人員,顯示雙邊信任關係持續惡化。在以色列對伊朗動武後,川普接受訪問時表示,美國仍希望回到談判桌,「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

以色列遵循「貝京主義」,秉持先發制人的國家策略

從1981年轟炸伊拉克,到2007年空襲敘利亞核基地,以色列向來秉持「先發制人、避免敵手擁核」的國家戰略。要知道為什麼以色列選擇在此時開打,就得先追溯到以色列遵循了20多年的「貝京主義」(Begin Doctrine)。

這不是以色列第一次主動對中東鄰國動手。早在1981年,以色列就曾派戰機轟炸伊拉克正在興建的奧西拉克(Osirak)核反應爐,當時這個設施還沒啟用,但以色列認為一旦落入敵人手中,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把在萌芽階段的威脅一舉消滅。

2007年,類似的一幕又發生在敘利亞。以色列當時也出動空軍,摧毀了疑似正在興建中的核設施。

這一系列動作背後,源自於前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秉持的國家戰略信念,他主張一旦敵對國家逼近擁有核武,以色列便有權單方面採取軍事行動,以確保國土安全。這次針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正是此一戰略傳統的延續。

在伊朗濃縮鈾純度大有成果、美方外交制裁的成效有限下,以色列當局更援引《聯合國憲章》第51條「單獨自衛」為自家行動背書,強調此乃保護國家免的合法行為,可避免「即將形成的存在性威脅」。

內憂外患下的政治盤算:轉移政治焦點、凝聚國內共識

自從納坦雅胡執政以來,民意調查顯示,他在加薩戰爭、司法改革與貪腐風暴三重衝擊下,國內支持度持續下滑。納坦雅胡不僅多次捲入貪腐訴訟案,他推動的司法改革也惹得民怨四起。

今年3月初,以色列政府任意撤換國安局(Shin Bet)負責人巴爾(Ronen Bar),導致數十萬群眾走上街頭示威。反對者批評其破壞民主制度,並要求與哈瑪斯(Hamas)停火、優先釋放人質,甚至部分右翼人士也加入抗議行列,曾有超過20萬人在各地上街示威 。

外媒分析,在此政治裂痕下,以色列此番強勢出擊,不僅可以短暫凝聚國內共識,亦可轉移政治焦點,分散外界對內政的檢視。同時,考量到美國與部分阿拉伯灣國對伊朗的疑慮日益升高,對伊朗擁核的立場也轉趨強硬,以色列由此判斷,這次軍事行動所引發的國際譴責能維持在可控範圍內。

從戰略角度看,這次行動,某種程度上也是執政團隊在政治低潮中的一劑強心針。

這場軍事行動,某種程度上是內政危機下的外交豪賭,綜合看起來,背後有著核武臨界、以色列戰略傳統,以及內政壓力這三重因素,這以色列決定「趁伊朗防空尚未修復」之際,先行發動攻擊。

以色列突襲行動震撼全球,原油價格跳漲

這場由以色列主導的突襲,已超越區域衝突的層次,也開始撼動全球市場。

中東地區一向是全球石油輸出大國中心,以色列對伊朗動武後,油價應聲跳漲。布蘭特原油飆升超過 9%,一度達每桶75.65美元,寫下近5個月來的最大單日漲幅;美國西德州原油期貨(WTI)也漲到每桶74與75美元之間,漲幅超過10%。

根據《路透》報導,這場空襲後,亞洲股市週五重挫逾1%,美國期貨也走跌。美債則成為資金避險港灣。全球匯市也出現震盪,印度盧比重貶至2個月低點,當地央行疑似進場賣出美元以穩定匯市。同時,投資人轉向避險資產,黃金、日圓與瑞士法郎走強。

市場分析指出,若原油價格持續上漲,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會變貴,運輸成本勢必增加。這些成本將進一步轉嫁到出口商品與日常民生物資上,導致各地食品、生活用品物價上漲,進一步削弱各國壓制通膨的政策成效。

當通膨持續升溫,各國央行就不敢輕易降息,甚至可能被迫延後寬鬆政策、維持或再次升息。利率變動不僅牽動借貸與投資,也會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

同時,地緣政治風險也在升高。伊朗是否會發動軍事報復?衝突是否從以伊兩國蔓延成更大規模的區域戰爭?這些變數,將成為未來幾週全球市場密切觀察的關鍵指標。

資料來源:TheWashingtonPostTIMEReutersWSJ

責任編輯:倪旻勤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餐飲業大機密!肯德基「炸雞秘方」這天公開

NOWNEWS今日新聞
02

日本今起封死觀光客自駕路 外國駕照換發須交住民票

上報
03

日本出境「海關秒現身查免稅品」 遊客驚呼:開始嚴查了

TVBS
04

歐盟「1方法」不花自己錢就能援烏! 俄羅斯氣炸揚言報復

TVBS
05

美防長嗆肥胖將軍不爽就離職!上將不幹了

NOWNEWS今日新聞
06

美國政府正式停擺!75萬公務員被迫放無薪假 經濟每天蒸發121億

鏡週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