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賴清德過境美國──同一條河無法踏入兩次
回顧2016年「川蔡通話」,迄今最為人確信的版本是:當時任職「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部分資金來自台灣政府)的薛瑞福,透過國務院交接團隊,傳遞了台灣方面想讓川普和蔡英文通話的訊息,其一幕僚於是將之加到川普的電話清單,並把清單直接寄給紐約的川普大樓。接著,川普1.0的首席戰略顧問班農則向庫許納(川普女婿)提出警告:「如果你(川普)接了這通電話,整個區域都會炸鍋,但你會把中國政府逼到牆角」。結果這反而鼓舞了川普,川普回給幕僚的指令是「既然如此,我一定要接這通電話」。
那時可以確信,即將有機會和中國正面交手的川普,乃至班農,都有很大企圖心要「立即讓自己成為全球話題中心」,對「刺激中國」實有正面期待。班農的「提醒」於是不像是「反對」,而有效益評估味道。以上內容,都載於《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所寫的《天下大亂》(Chaos Under Heaven),這本書的出版,被視為「川蔡通話」的解密。到了近期前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出版新書《和光同塵》,也是將上述版本部分收錄在「與川普通話」一節。
也就是當年這一11分鐘,實際上僅限彼此客套寒暄的談話,被看成了「台美關係」的大躍進。但後續中國反應雖不出川普團隊所料,意外的是,炸鍋的卻不只有中國,還有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尤其批評川普犯了美國40年來最大錯誤,在一輪魯莽、挑釁的媒體圍剿下,川普便再無和台灣一方有何進一步互動。
不過,接續下來,直至2017年底,包括美國國會跨黨派通過《國防授權法案》等等,到2018年的《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台灣國際參與法案、再到2019年的國防授權法,至少對台灣來說,川普1.0似乎是「對台灣不錯」。但事實上,除「川蔡通話」,台灣對川普1.0的風向觀察,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國會的友台法案判斷,對川普本人則是充滿不確定,川普對台灣的態度,一直都是很大的問號。
而確實,以下這段話既說明了川普的外交理路,也給了台灣看川普一條標線──「川普的外交政策非常難以描述。他既沒有外交哲學之類的思想,也沒有樹立有關國家安全的世界觀。他在執行政策時不按常理出牌,很多情況下依靠的是直覺或是對各國領導人的主觀評價等。」這句話,是曾任川普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後來和川普鬧翻的波頓所說。從他的角度,便也慢慢更釐清了台灣之於川普的意義。
2020年波頓出版新書,內容對川普的的決策風格大肆批判,其中波頓「對川普來說,台灣只是筆尖、中國是橢圓形辦公室偌大堅硬的辦公桌」一席「爆料」,幾乎已相當露骨地描述出川普的心態。只是幸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從來不是總統一個人說了算。出書前的2019年9月,波頓被川普「fire」,卻臨去秋波,在去職前一刻,刻意批示將一紙當年關於對台軍售的公文(六項保證)解密,文中明白指出,美方對台灣提供的武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將取決於中國對台所構成的威脅,且必須確保台灣的防禦能力能保持相對於中國的水準。「解密」最大用意,即等同將對台軍售的核心要旨(雷根當時立下這紙公報的前提要件)檯面化,進而,「提醒」川普(政府),至少在對台軍售內容,不能違背「美方承諾」,而且還應該要隨著中國對台海造成的威脅做出調整。
川普重返白宮後,今年5月,遂有路透社引述不具名美國官員表示,川普本屆任期內,預期可批准規模將遠超過前一次任期的對台軍售,到7月中,美國聯邦眾議院再通過2026財政年度國防撥款法案,其中便包括5億美元將用於台灣安全合作倡議,該法案且闡明,這筆資金可供美國國防部長在國務卿同意下使用,向台灣提供援助。那麼,以「盧比歐(對華鷹派)仍居川普政府之中」,加上其與川普行事互動上的拿捏,又「圓融」過其他傳統鷹派,這對台灣「安全」上的作用,應當是正面的。
只是,近日傳出賴清德欲就出訪友邦過境美國東岸的紐約,遭「川普拒絕」,這其實又是重新回到川普1.0的樣態──川普是川普,國會是國會,甚或國務院是國務院。稍有不同是,川普1.0的個人意志雖強,卻仍多所妥協於身邊戰略專家,第二任迄今,無庸置疑,全美國政府現在就是川普一個人說了算。既然如此,「川普(個人)1.0對台灣不錯」的判斷,自然有必要再多打些折扣,而回到「台灣是筆尖、中國是橢圓辦公桌」心態審視。希臘俗諺有云:「同一條河無法踏入兩次」(因為就算再踏進同一條河,先前的水也已經流走了),台灣看川普,當作如是觀。當然,這也是眼前全世界共同頭痛的事。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