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從無米樂到有米樂,百年芳榮米廠陪農民挺過風雨,後壁好米國際發光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6月15日10:42 • 發布於 06月13日04:35 • 上下游新聞

台南後壁,是全台灣稻作面積最大的鄉鎮,這片沃土孕育無數優秀稻農,也成就了芳榮米廠。如今芳榮與超過百位稻農、300 公頃農地緊密合作,是台灣米業轉型的重要推手,也將台灣米推到日本發光

雖然芳榮以兒子傳家,但女性堅毅的力量是撐起百年歷史的重要關鍵,對內持家,對外扮演家族與外界的橋樑,在危急時穩住家業,展現台灣農業裡的女力之光。

張家第四代媳婦、執行長黃麗琴縱管業務,擅長傾聽,是芳榮米廠轉型重要的推手。(攝影/楊語芸)

百年米廠,從眼淚裡重生

100 歲的芳榮米廠,看起來風光,其實藏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米廠創立於 1926 年,原名「元利米廠」,創辦人張大存一手打下家業,但好景不長,第二代經營人因為替親人作保連累,導致三合院、農地與米廠全被查封。為了守住祖業,他將債務分成四份,請媳婦們各自回娘家借錢,才勉強保住廠房與農地。

第三代張慶榮接手後,將米廠改名為「芳榮」,希望能「稻穀芬芳,事業欣榮」,但那段揹著債務的歲月是用眼淚配飯熬過來的。米廠還未機械化,全靠人力,家裡請不起工人,媽媽下田,孩子們搬米,張家第四代、現任經營者張柏亮形容:「那時候真的是每天用眼淚配飯吃。」

直到全球爆發石油危機,通膨讓債務相對縮水,芳榮才有了喘息空間。加上母親張沈勸勤奮持家,一家人咬牙苦撐,芳榮米廠才慢慢走出困境。

黃麗琴(左)、母親張沈勸(中)及芳榮米廠第四代經營人張柏亮共同努力,要讓百年招牌繼續傳承。(攝影/楊語芸)

與家人並肩,芳榮走上轉型之路

債務擔子才剛減輕,新的挑戰又接踵而來──台灣加入 WTO,若白米大量進口,地方碾米廠與稻農恐將無路可走。

當時芳榮還只是一間「幫農民烘米、碾米」的加工廠,張柏亮、張柏堯兄弟倆每天忙著跟農民收稻、烘穀,守著家族產業,不知該怎麼走出困境。當時農糧署輔導米廠轉型,需要指派一位「執行長」,也是那時候,張柏亮的太太、第四代長媳黃麗琴決定加入。

黃麗琴嫁入張家後,米廠的事原是丈夫兄弟主理,她插不上手,但面對米廠的未來,她心裡浮現一個念頭:「我們是不是也該做點不一樣的事?」於是,她走進農糧署的課堂,學習農業政策裡的專有名詞,契作、產銷履歷,甚至出國考察,再將米廠轉型為集團產區、與稻農契作,並推出自己的品牌。

黃麗琴回憶,從「幫人碾米」變成「帶著農民做米」的夥伴,一開始千頭萬緒,不過第二年,契作農民、《無米樂》主角黃崑濱拿下全國米質競賽冠軍;第三年芳榮米廠取得全台第一張稻米產銷履歷認證。而今年,芳榮米廠的台南 11 號米正式出口日本,開啟米廠歷史新篇章。

黃麗琴(左)、日本百年米廠採購者德永真悟(中)及張家女兒張美雪(攝影/楊語芸)

泡茶聊農事,從農民的面子開始改變習慣

黃麗琴總是說:「婆婆是我最好的老師。」不只教她怎麼和農民打交道,更讓她明白,經營一間米廠,第一步就是學會「聽」。

農民多半習慣凌晨三、四點就下田,八、九點收工後,他們喜歡來芳榮米廠泡茶聊天。黃麗琴就在這樣的茶敘裡,慢慢聽出農民的心事。

她發現,農民其實很在意「面子」,收割後會彼此比較產量。為了拉高產量,常常多施肥、密植,氮肥過高、稻叢不通風,反而更容易招來病蟲害,只好再用農藥。黃麗琴沒有急著反對,只是慢慢解釋,讓農民知道減肥減藥後,雖然產量會少一點,但省工、品質變好,價格也能提高,整體算起來,收入並不會比較差。

終於在契作農友黃崑濱稻米奪冠之後,後壁的農不再執著產量,更開始願意嘗試對土地更友善的耕作方式,對種稻更抬頭挺胸。

多放一個月、少賺一點錢,只為守住餐桌上的那碗飯

黃麗琴也分享,芳榮選擇在碾製過程中保留更高的精白度,這意味著產出的白米較少,「一般米廠每 100 斤稻穀約可碾出 70 斤白米,我們則只取約 65 斤。」這樣的作法看似吃虧,卻能讓消費者真切感受到白米的美味。

另外,芳榮對業務通路也十分體貼。一般而言,米廠會在每年 5 月前將前一年收成的二期稻米銷售完畢,因為二期米的市場價格較一期米高。但芳榮 5 月之後仍繼續供應品質穩定、口感成熟的前一年二期米,卻以當季新米的較低價格販售。

「我們少賺一個月,但餐廳不必為了米質改變去調整煮飯的水量,對他們來說更方便。」她表示,新米剛收成時水分偏高、米質較軟,若急著出貨容易影響食用品質,因此芳榮選擇讓新米在倉中穩定一段時間,之後再以正常價格供應。黃麗琴說:「消費者支持我們十一個月,我們就承擔這一個月的波動,很值得。」

後壁好米受矚目,以服務拉近農民

作為全台最大的稻米產區,一年稻米產量將近 4.4 萬公噸,後壁的好米品質與產量備受肯定,也吸其他大型米廠來這裡「搶米」。面對競爭,芳榮選擇用更細緻貼心的服務,穩住與農民之間的情感連結。

例如,比其他米廠更早開始收米、更晚結束,也在後壁半小時車程外的東山北勢寮設立濕穀站,讓附近農民就近交米,再由芳榮派車運回後壁乾燥處理。雖然增加不少成本,卻能減輕農民奔波勞累。

東山北勢寮濕穀站是芳榮體貼稻農而設立的中心。(攝影/楊語芸)

農民、社區,成就芳榮

東山據點由芳榮第四代、張家小妹張美雪負責,她不只是芳榮米廠的一份子,也是無米樂稻米促進會的總幹事。這些年,她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那些為了收穫趕在深夜送來的濕穀──農民怕稻穀泡湯,她就陪著一起熬夜接收;即便有時候來得又溼又亂,她也從不拒絕。

張美雪也投入食農教育多年,透過插秧、割稻、踩田體驗,讓更多人走進農村、理解農事,重新感受「一口飯」背後的辛勞。她誠摯表示,「芳榮的今天是農民和社區成就了我們,回饋是最自然的事。」

張美雪被稱為芳榮「公主」,她顧守家業外還努力經營社區、回饋農民。(攝影/楊語芸)

農民:將芳榮看做自己米廠

資深稻農陳明受表示,芳榮讓農民特別感念的是那份「挺農」的態度——尤其遇上天災、其他米廠拒收時,芳榮仍然收米,讓農民不至於血本無歸。

柳營青農陳俊佑也說,從小就跟著祖父、父親到東山交米,如今自己成為青農,更能體會就近交米對農民來說有多重要。他也提到,農民還能用成本價買回碾製好的白米自行販售,「芳榮把我們當家人,我們也一直把這裡當作自己的米廠。」

黃崑濱女兒黃意晴則表示,父親種植的台農 71 號稻米能夠得到全國冠軍,芳榮米廠居功厥偉。「他們十分在乎烘米、碾米的品質,也願意帶著農民一起學習」。

黃崑濱女兒黃意晴對芳榮米廠讚譽有加,認為是「顧品質」的夥伴。(攝影/楊語芸)

設備勝過排場,默默經營下一個百年

相較於黃麗琴與張美雪妯娌倆的對外擴展,芳榮家族的男性成員扮演「顧家」角色。張柏亮最自豪的莫過於自家米廠的排水設施,「這是我慢慢改造的。」他說,後壁地勢低窪,過去逢大雨就淹水,芳榮米廠也難以倖免。他決定改良抽水系統,並投入鉅資增設防水閘門,但這筆投入對他來說「絕對值得」。

張柏堯則負責烘稻,他解釋,稻米收成後必須盡快烘乾,過程中還要根據天氣狀況與品種特性細細調整,否則會影響日後的碾製與米飯口感,這些都是他多年來在烘穀場裡一步步磨出來的本事。

張家兄弟開的車已近 30 年,全家衣著樸實,米廠辦公室至今沒有冷氣——「我們的冷氣只給米吹。」相比之下,廠內一座座設備價值不斐,「整個米廠的設備價值,能買數十輛雙 B 高級車」。在這個不投資就會被淘汰的年代,兄弟倆一有盈餘就投入廠房改建與設備升級,只為了讓每一粒米都經得起挑剔。

張柏亮自豪的防水閘門與抽水設備,讓芳榮免受淹水之苦。(攝影/楊語芸)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