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億元打造大武救難艦 服役首年狀況多
[NOWnews今日新聞] 海軍鑑於現有救難艦船齡逾 70 年,裝備老舊並面臨消失性商源,致維保不易,無法有效達成海上救難等任務,因而以36億5800萬餘元委託台船建造新型救難艦「大武艦」。該艦在今年初國軍春節加強戰備首度對外亮相,但是「大武艦」服役至今多次「進廠維修」,根據審計部中央政府決算審核報告指出,海軍測試工序不符規範、全球定位系統(GPS)管理也欠完備,應予以精進。
根據審計部上(7)月29日發布中央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海軍2019年以36億5800萬餘元台幣執行「安海計畫」,籌獲1艘新型海上救難原型艦「大武艦」(ARS-571),用以取代高齡的「大湖級」同型艦和「大同級」遠洋拖船,審計部提出三點改善事項:新型救難艦整合式儎台管理系統之監造測試、驗收檢驗等靜 態測試項目尚未完成缺失改正,即進行動態測試,相關測試程序與建造規範書未合,且尚有 74項整合式儎台管理系統缺失尚未改正。
審計部也指出,新型救難艦之動態定位系統設置 3 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其中2組因海軍未事先確認及支付該系統裝備商額外租金費用而停止提供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止,閒置逾5個月,僅能使用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產製之另1組備援系統,精度誤 差值較高,恐影響救難任務之執行等情事,經函請國防部督促檢討妥處。
海軍司令部回應表示,正研議精進作為,俾後續建案可如期、如質完成;刻正研議規劃後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訊號之租用方式,並持續評估該艦實際使用情形及需求,彙整相關使用者意見納入後 續精進考量。
海軍現役的「大字號」救難艦都屬於美軍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服役船艦,美援台灣後服役已超過70年,海軍在2019年規劃建造新式「大武級」救難艦,海軍委託台船公司建造新型救難艦。首艘艦「大武艦」於2020年12月4日簽約,2021年8月4日開工建造,2024年10月服役。大武軍艦艦長87公尺、艦寬15.5公尺、滿載排水量約3,250噸,最大速率約18節。
海軍指出,「大武艦」具備速度快、機動力佳、自動化作業能力高及拖帶拉力大等特性,遂行艦艇救難、拖帶及水下失事物體打撈等任務,不易受操作安全及風力等因素限制,有利救難任務達成。「大武艦」上的消防水砲射程達120公尺,比多數救難艦40公尺還遠,最大可拖動10萬噸的船艦,「大字號」救難艦則無法執行萬噸級船舶拖帶任務,大武軍艦性能優異許多。
但「大武艦」服役後狀況多,最嚴重一次為今年2月下旬執行拖船被拖訓練時,在拖纜解脫進行回收過程,因艦船操縱失當,肇生左俥纏絞拖纜情事,人員無傷損。大武軍艦入塢檢查發現左側大軸變形及減速齒輪磨耗,海軍司令唐華文聞訊後極為震怒,已檢討將艦長調職。
顯示全部
留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