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這麼熱,法國人為何集體開唱?
2025 年 6 月 21 日,夏至這天,熱浪席捲巴黎,市區溫度超過 30 度,高溫點燃了城市的熱情之火。
這天也是一年一度、在夏至舉辦的法國「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從白天到黑夜,整座城市傳來此起彼落的音樂與人聲 ──古典、爵士、民謠、搖滾、電音,甚至是來自世界各國的旋律,通通都在城市裡上演。
不論是素人抑或專業歌手;也不論是否有正式場地,還是隨興地在路邊、家門口演奏起來,這一天的巴黎被音樂佔領,轉化為大型狂歡現場。
法國的「音樂節」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在我今年的「跑攤」之旅中,我又在巴黎這座城市欣賞到哪些不同的演出、體驗到哪些感動?
本文將帶讀者朋友們直擊 2025 法國音樂節現場,分享我的第一手觀察,也歡迎你開始準備行程,明年也來感受這個獨特的城市文化!
延續近 50 載的「夏至音樂節」精神是什麼?
想了解這場夏至音樂節的精神,我們必須從它的起源故事開始說起。
1976 年,當時在法國國家音樂電台(France Musique)任職的美國音樂家 Joel Cohen,大膽提出了為廣播頻道辦理夏至與冬至音樂節的構想。當年,這個計畫在夏至 6 月 21 日,首度成功於巴黎西部及南部城市土魯斯(Toulouse)舉行。
時間快轉到 1982 年,法國政府進行了一場問卷調查,發現全國有 500 萬人會演奏樂器,其中有大半都是年輕人。主政的部長受到「夏至音樂節」構想啟發,因而決定在全國推廣這個節日,希望鼓勵所有會音樂的人們,走出家門、分享才藝,透過音樂來展現自己。於是,首屆正式的音樂節,就在當年的 6 月 21 日開跑,邀請各種風格、類型的音樂人一同響應。
上圖為法國人在巴黎街上開唱、演出。圖/王善 攝影
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也能想像得到:這場號召音樂人走出家門的活動,獲得的迴響超出預期,當天在大街小巷、城市的各個角落,從花園到廣場、車站,音樂瀰漫各大城市,大家在一年中白天最長的這天,歡樂地享受音樂至深夜。
隨著這項政策的成功,夏至音樂節的文化,至今已推展到全球超過 120 個國家。
今年,法國政府也傾官方之力,為音樂節增添更多光彩。在總統馬克宏領導下,政府首次在巴黎辦理了「法國音樂週」(France Music Week)活動,自音樂節前的整整一週,以各種論壇、表演推廣本土音樂;到了音樂節當天,更包下羅浮宮前的杜樂麗花園,辦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演出,邀請法國及國際音樂人到場分享音樂。可惜的是,這場活動實在太過熱門,雖然門票免費,但很快就被大家預訂一空,我沒能到場體驗。
不過,無法進入最熱鬧的官方活動會場,倒也不會有太大的遺憾。所謂「高手在民間」,當整座城市都變成大型音樂會現場,那些在街邊轉角傳來的樂聲,才是音樂節最迷人之處。
高手在民間:古典、爵士與電音,漫遊每個角落
那天,我從傍晚開始就漫步於巴黎街頭,每走兩步路,耳邊就會傳來不同風格的旋律。
我的首站是市中心的盧森堡公園,在音樂節這天,巴黎當地的社區管樂團 Harmonie La Renaissance,在花園中央帶來精彩的電影配樂組曲演出。他們並非專業樂團,也絲毫沒有古典音樂會的禮數牽掛,帶著草帽、輕鬆的裝扮,演出《湯姆貓與傑利鼠》與《樂來越愛你》等的經典旋律。公園的躺椅上,有全家大小出門享受陽光的家庭,也有慈祥的爺爺奶奶,掌聲與歡呼此起彼落。
再往一旁的地鐵站出口,有一組爵士樂手演奏著輕鬆的旋律,鋼琴、小號、人聲融為一體,他們還邀請路人一起即興演出,後來真的有一位男子帶著雙簧管加入。你以為路邊的表演,水準就會不及正式演唱會嗎?不,這位主唱的歌聲實在太過驚人,讓我駐足停留了半個小時,連一旁大馬路騎腳踏車的伯伯都停了下來,先是點頭致意,最後乾脆留下來一起聽歌。
接著,轉進旁邊的小巷裡,也有一群年輕人,在路邊擺上喇叭、拿起吉他,就開始樂團演出。他們的歌聲、技巧並不完美,但演奏得非常投入、毫無包袱。此時,我抬頭看見樓上住家的阿姨,笑著坐在陽台上,毫不吝嗇地給這群男孩鼓勵。
上圖為一群年輕人在街邊演唱,即便唱得不是特別好,住在樓上的阿姨(左上)仍不吝給予鼓勵。圖/王善 攝影
這些在街頭表演的才子才女,可不是街頭藝人。他們沒有讓路人給錢,也沒有貼上自己的社群媒體供人追蹤 ──這種單純「分享音樂」的精神,實在太符合音樂節的初衷,格外令人感動。
至於巴黎各處的音樂酒吧,當然也沒在這場盛會中缺席。
我在巷弄間就被音樂酒吧的民謠歌手吸引住,他以溫柔渾厚的嗓音,在戶外彈唱綠洲合唱團(Oasis)和歌手喬達辛(Joe Dassin)等人的英、法語名曲,吸引路人紛紛停下腳步跟著哼唱,就算沒有點酒,也能夠在一旁享受歡樂氛圍。路邊經過的車輛,還會搖下車窗唱個兩句,流露真情地向表演者微笑。
上圖為音樂酒吧的歌手,以溫柔的嗓音唱出多首英法語名曲。圖/王善 攝影
再走幾步路,也能遇上電音 DJ、龐克搖滾,以及唱著美國歌手傑森瑪耶茲(Jason Mraz)名曲〈I’m Yours〉的大叔樂隊,非常可愛。
就這樣,整座城市成了一台巨大的唱盤,無論你喜歡什麼曲風,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愛爾蘭把握機會,推廣自家音樂「軟實力」
除了民間的自發參與外,其實也有外國的文化機構,看準音樂節時機,展現自身的「文化軟實力」 ──愛爾蘭文化中心(Centre Culturel Irlandais)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個半官方機構,由政府部分出資營運。今年音樂節當天,他們舉辦了免費的愛爾蘭演唱會,邀請愛爾蘭歌手、樂團,一路從電音、傳統民謠,唱到獨立搖滾樂。當天活動熱門到必須排隊入場,防止場地過度擁擠,我在門口排了 40 分鐘才順利進場,不過結果實在非常值得。
上圖為排隊想進入愛爾蘭文化中心的人龍,綿延了整條小巷。圖/王善 攝影
當天演出愛爾蘭民謠的樂團「Pólca 4」,讓我彷彿一秒回到都柏林旅行的場景,氣氛炒熱到最高點,大家還開始胡亂跳起愛爾蘭踢踏舞,即使步伐不那麼精確,仍樂在其中。舞台後方也設有小攤位,販售當天演出樂團的 CD;主辦方還跟附近的愛爾蘭酒吧合作,提供啤酒與小點。
更讓我驚喜的是,透過這次的活動,讓我首度知道有這個中心的存在。愛爾蘭文化中心裡的圖書館空間規劃良好,有非常豐富的戲劇、文學與音樂專輯館藏,還能找到最新的藝術、流行雜誌 ──對我這樣熱愛愛爾蘭文化的人來說,實在是又驚又喜。
此刻,我也深深體會到,當法國人們在草地上隨音樂手舞足蹈時,愛爾蘭也悄悄成功推廣了自身文化,讓人更認識這個可愛的國度。
愛爾蘭傳統樂團帶來民謠演出,讓人彷彿置身都柏林的酒吧。圖/王善 攝影
可惜的是,在這屆夏至音樂節,並未見到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的參與。我也暗自思考:若能善用這樣的文化節日,向世界展現我們的音樂創作,肯定會是絕佳的文化外交契機。
音樂是分享,是人人可親近的文化
在這場夏至的音樂節,我真切感受到:音樂,應該是純粹的「分享」與「享受」。
分享音樂,並不需要特別專業的背景,也不需要豪華的設備,只要有樂器、麥克風,就能夠展現自己獨特的律動;享受音樂,也不需要花費大把金錢,就算口袋空空,仍能在街頭與陌生音樂人交流,聽得盡興、跳得開心。法國的音樂節,打造了屬於所有人的「共振頻率」。
世界各地的旅人,總會形容巴黎為藝術之都,但這裡的藝文能量,並不不單單蘊藏在博物館、美術館裡,而是散落於街頭巷尾的旺盛文化生命力。
如果你也熱愛音樂,嚮往在街頭與路人一起大聲唱歌、跟著節奏舞動,不妨在未來的 6 月 21 日,安排一趟法國之旅,甚至佇足巴黎,走上街頭,感受這座城市最熱情氛圍。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夏至是巴黎旅遊的最佳時機?直擊「高手在民間」的法國人,為何佔領街頭集體開唱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我聊故我在」的法國人:巴黎生活的必備技能,是聊天
●它不如京劇華麗,卻展現了四川人的逗趣和叛逆──不只是「變臉」,真正的市井川劇有何魅力?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