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部成立!「金牌」部長李洋挑戰:248億經費實際掌握多少?協會改革、體育班正常化如何落實?
台灣全新部會運動部,選在今天(2025年9月9日)「九九體育節」在台大綜合體育館舉行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30歲的兩屆奧運男子雙打金牌李洋由行政院長卓榮泰手中接下任命令,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的部長,他有哪些願景和挑戰?
國內體育運動主管機關一路從行政院所屬體委會、2012年「降格」併入教育部轄下體育署、如今再成為獨立的一級行政機關「運動部」,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明年度(2026)整體體育運動經費編列248億元、比起今年度(2025)增加72億元,是歷來之最。
運動部組織架構為「1部、1署、3中心」,包括全民運動署及6個業務司(國際事務司、競技運動司、產業及科技司、設施規劃司、綜合規劃司及適應運動司),並設置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國家運動產業發展中心3個行政法人。
不過,《報導者》盤點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發現,其實運動部本部預算僅從今年教育部體育署的48.5億元微幅增加至51.9億元、全民運動署增加近9億元,明年度增加的許多經費包括編給直轄市與縣市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高達近54億,這些增加的地方經費勢將會成為地方政府爭取建設的重點。李洋部長上任後首要之務,就是得緊腳步熟悉數十億的龐大預算要怎麼花?花去哪裡?
接下部長重責,李洋:個性勇於挑戰
李洋出線後首任部長各界出現不同聲音。卓榮泰今天提到,運動部成立前,行政院組成「體育暨運動發展部」籌設小組諮詢委員凝聚共識與廣徵意見,當時身為諮詢委員的李洋,沒有缺席過一次會議,十分投入,也提出諸多意見。總統賴清德表示,請李洋擔任首任部長的意義,是要把運動部獻給運動員,或有志於在運動競技場上追逐夢想的年輕人。但外界也有不少憂慮的聲音,擔心毫無行政資歷的李洋難以扛起200多億預算的一級部會,恐淪吉祥物。
同為諮詢委員的六屆奧運桌球選手莊智淵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參與過兩次諮詢委員會議,都遇到李洋出席,「每次李洋都有發言,印象中是針對體育班養成的部分,感覺得出來他的人格特質是很有自信和魄力的。」過去數次因為自己及帶的小選手參賽計畫和權益與協會衝突、挺身而出衝撞體制的莊智淵,對於李洋勇於接受部長一職十分佩服,「運動部的範圍很廣,挑戰很大。」他期待運動員出身的李洋,可以更理解運動選手的真正需求,「過去,在競技體育這一塊,基層要向上傳達問題給相關部會時,行政體系反應多少有些『時差』,希望之後可以更及時。」
日前李洋接受《少年報導者》「我的14歲」專訪時則透露,自己個性勇於接受挑戰,這次接受運動部一職,「希望自己可以把握改善台灣運動環境的機會,讓更多人喜歡上運動。」
施政目標1:與內政部溝通修法、推動體育協會改革
今日在部長布達典禮上,李洋略顯緊張、從台下到台上不斷行90度鞠躬,不過發言未有新亮點,重述之前在個人Facebook上以「新的旅程,初心不變」宣告自己未來的六大施政重點:「全民運動真正落實」、「整合資源強化競技發展」、「推動國際賽事與交流」、「促進運動產業成長」、「實踐永續與多元價值」與「投入兒童、青少年與基層培育」。
但8月21日李洋確認接下部長前夕接受《報導者》和《少年報導者》記者採訪時提及,若有機會當部長,最想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專項協會」,此外,「體育班」的改革、「舉辦大型賽事」以及「全民運動」也是他的目標。
在被列入運動部長人選之前,李洋即曾公開表示有意參選羽球協會理事長,對體改有高度熱忱。他以運動員出身的實際感受表示,有些協會的幹部只是贊助商、有些選訓委員完全不懂運動,但協會也需要運作,「當專項協會實際給選手的資源不如選手期待時,彼此之間就產生衝突;但換個角度想,協會除了服務之外也能獲得一些收益維持營運,如何在政府、協會與選手之間找到三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這將是未來要努力的目標。」
2024年9月退役後,李洋擔任國立體育大學專技副教授與擔任球隊教練,也了解年輕選手的困境。他強調,「既然我是一個退役運動員,又接下這個(部長)位子,就有責任要找到三方都能贏的方法。」但他也很清楚,運動體育協會屬於人民團體、並非運動部管轄範圍,未來希望可以和內政部做跨部會溝通、推動《人民團體法》修正,以及讓協會的選訓委員能公正客觀的挑選最合適參加比賽的選手。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陳子軒認為,李洋以運動員退役的身分談到協會改革,這要給予肯定,但單項協會是與國際接軌的一對一窗口,這是國際現實,要怎麼在介入的同時又不會被誤解是過度政治干預,這是很高的難度。而新部長既然在Facebook已經宣示要「性別平權」,他建議可以從協會補助款下手,要求協會執委會成員要保障單一性別至少三分之一的比例,「透過政策面與法制面逐步讓協會能有所改變。」
施政目標2:體育班改革,讓學校體育正常化
儘管國小5年級就進入體育班,但李洋並未放棄學業,加上就讀中山國中時遇到認真的導師,學習與打球兼及。李洋受訪時提到,因為國中時期的老師的用心,還會利用零碎的休息時間,帶班上同學寫其他科目的考卷,幫助他們體育班學生也能專注學習,「當時全校排名一、二名都在我們體育班上。」他的成績也不差、數學是強項,國中基測數學只錯了一題,大學考上國立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再進入台北市立大學競技與運動訓練研究所讀碩士班。
他對於體育班學生的學力不佳特別有感,上任後將會與教育部跨部會的溝通,如何在體育班議題能做出改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選手,具備學習能力在社會上能生存更加重要。」李洋以日本中小學校園是社團化發展為例,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運動、音樂、下棋、甚至動漫等在內的等等社團,「他會選到真正喜歡的社團,喜歡就會去追求,可能就有他存在的價值,」校園體育推動可以更正常化一點、不用太菁英, 但是成為菁英的運動選手,就是自己真的很喜歡。
陳子軒指出,除了李洋之外,「台灣隊長」陳傑憲也當面跟總統賴清德提及體育班改革問題,現階段台灣最知名的兩名運動員都對體育班制度提出看法,顯示這件事非改不可,「但台灣運動產業夠不夠成熟,能不能銜接,這將是未來運動部得要非常花心力跨部會協調溝通的事。」
施政目標3:畫設運動園區、舉辦國際賽事
此外,推動全民體育、甚至國際賽事都是李洋列入的重點工作。李洋指出,很多國家都有運動的園區,但台灣卻沒有,「但台灣並不大,不需要遍地都設場館,可以重點集中一個園區劃設出來,有綜合性的運動和球類。有了合適的場館,才能有爭辦綜合性運動會的可能性。」
對此,陳子軒認為,面對國際現實,台灣要舉辦亞奧運幾乎是不可能任務,而次一級的賽事或是職業運動的分站賽事,已經出現職業選手呼籲縮減賽事的聲音,能不能跟產油國家一樣舉全國之力砸大錢舉辦大型賽事,恐怕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此外,以全民運動為名舉辦的「總統盃」三對三籃球賽,光名字就很不全民運動。總而言之,運動部首任部長,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不是簡單的任務。
中華職棒球員工會長年倡議體育班正常化的議題,職棒工會辦公室主任趙子維受訪時指出,由退役運動員來擔任運動部首任部長,工會百分之百的支持,更期待能以過去運動員的視角,對於過度以奪牌為主軸的政策做出改變,改變奪牌思維才能進一步改變基層運動過度重視競賽成績。
挑戰1:248億預算,運動部能掌握多少?
政策目標能有多少兌現還待考驗,但李洋部長馬上要面對第一個難關是立法院的預算會期,接受立委質詢與審查明年度的預算。行政院雖高調宣布明年度體育運動「整體」經費高達248億元,其實是把教育部的學校體育、運動發展基金一併納入,而帳面看似大幅增加的背後,還隱藏了許多是給各直轄市和縣巿等地方政府的「一般補助款」。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說明,運動部明年度歲出編列67億元,連同「一般性補助款」54億元,合約121億元,較今年度增加60億元,約增98.4%;加計運動發展基金93.73億,合約214億元;連同教育部等其他部會與運動相關的預算共34億元,因此運動部預算整體規模達248億元,共增加72億元,約增40.9%。
《報導者》取得明年度運動部預算書發現,運動部本部預算只從48.5億元增加至51.92億元,全民運動署增加近9億元。而明年度實際增加經費的大宗其實是給直轄市與縣市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其中,運動部和全民運動署的一般性補助款就近54億之多,勢將會成為地方政府爭取建設的重點。
其餘增加的經費包括舉辦台灣品牌10大精選賽事新增8億元、培育運動人才計畫增加5億,每一項金額都很龐大,沒有豐富行政經驗的李洋如何分配預算,同時面對立委們的監督,這將會是一大考驗。
挑戰2:適應運動司如何發揮身障運動權的功能?
運動部設全民運動署6個業務司與體育署架構大致相同,但增加了「適應運動司」主責身心障礙運動。長期推動與關注的台灣師範大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姜義村指出,台灣目前有120萬名的身障朋友,還有行動不便的高齡族群,「統計顯示有87%的身障者都是後天導致,一個友善的運動環境可以讓身障者可以輕鬆無礙參與運動,這不只是幫助身障者,更是為你我在未來可能成為身障者而準備。」
姜義村指出,很多運動設施增加障礙友善設計後,讓環境變得更好,舉例來說,為了要讓身障者也能參與馬拉松,流動廁所開始增設非蹲式,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提升了安全性與舒適性。
姜義村強調,政府願意編列預算成立獨立一個部門負責,也將編列近10億元的預算,值得肯定,但建議運動部要把50%的經費花在軟硬體,打造能就近無阻礙的運動環境,30%的經費舉辦有身障者也能參與的賽事,讓環境更共融,最後是15%用在支持身障運動員,「別把珍貴的預算全部拿來挹注頂尖身障運動員,而是要多花心力跨部會協商,增設更多友善的設施與環境,並透過獎勵方式鼓勵企業舉辦運動賽事時,可以增設更多身障朋友的項目,讓身障朋友可以走出室內一起運動。」
挑戰3:如何培育國際人才、深化台灣運動文化
莊智淵也非常認同,運動發展要兼及身心障礙者的運動權益。至於競技運動的推展上,他的看法則是:「我們的強項、像是羽球、桌球、棒球等項目要重視;但世界主流項目、儘管還不是台灣強項像足球、網球這類也應該強化,跟上世界的發展,因為這些主流項目的民眾感染性和國際參與性也很高。」
經年在世界征戰的莊智淵更深感,「台灣的國際人才培育真的很重要,像如何再進入國際奧會(IOC)組織中,讓台灣在國際有能見度和話語權,才有能力在世界運動賽會有發言權。」
台灣過去僅有吳經國自1988年到2020年擔任IOC委員,之後包括跆拳道選手朱木炎、射擊選手林怡君、羽球選手周天成,以及莊智淵都曾代表台灣競選IOC的運動員委員,可惜皆未能選上。最慘痛的是2012年朱木炎得票數達到當選門檻,卻遭檢舉違反選舉規則、被判失格。
此外,有多年旅居德國和法國打球經驗的莊智淵,對歐洲深厚的運動文化底蘊很有感,「我在德國時,假日常見社區的足球比賽,全家大小一起出動加油,那種感染力十分強大。每次新的政府上任都會強調要重視體育,但如何真正把提升民間的運動風氣扎根,讓外國人一來到台灣,也能覺得台灣是個喜愛運動的國家,希望運動部升格後,能讓大家有不一樣的感受。」
同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諮詢小組」的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台灣運動好事協會執行長劉柏君日前共同發表聲明指出,不論是體育班制度的檢討、單項協會的管理、跨部會的整合問題,都不在成立運動部的組織面向中得到「升格」;除了部長人選之外,整體的人事部署沒有得到換血的效果,大部分的職位只是原地升遷,就算新任部長有執行的魄力,也不見得能夠改變積習已久的行事風格。他們參與多次的會議中發現,在現有的體制中,包括對運動產業的缺乏認知、對運動外交的錯誤想像、對奪牌主義的過度迷思,沒能透過運動部成立的契機,一次性矯正。運動部成立後,未來的挑戰才開始,他們認為,這第一步,並沒有完全走在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