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這座愛爾蘭監獄,為何被「搶著參觀」?

換日線

更新於 03月14日07:29 • 發布於 02月27日11:10 • 王善/阿善 Café 的世界分館
這座愛爾蘭監獄,為何被「搶著參觀」?

2025 年 1 月,立法院在審理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期間,有立委提出質疑,認為近年來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正義工作,是在挑撥族群對立、撕裂社會團結,因而提出減列、凍結預算;此外,同位立委也以曾受國家人權博物館補助的民間單位之「政治立場」為理由,大砍博物館(位於景美及綠島,展示白色恐怖歷史的機構)的對外補助預算。

在台灣,「轉型正義」一詞經常被政治人物拿來當作標靶,甚至變成政治批鬥的工具。然而,轉型正義真的就得跟特定的政治立場畫上等號嗎?面對歷史、揭開傷疤,難道就是在「分裂社會」?

近期,我拜訪了位於愛爾蘭都柏林(Dublin)市區的一座監獄:Kilmainham Gaol(註),在這個曾經關押政治犯、充滿血腥歷史的遺跡裡,深刻感受愛爾蘭人如何因訴說歷史傷痕,反而變得更為團結──或許,他們面對威權歷史的態度,可以讓台灣做為參考。

一座誕生於英國殖民時期的監獄

自 16 世紀開始,愛爾蘭島長年受到英國殖民;愛爾蘭的獨立,一直是到 20 世紀才完成。1796 年,Kilmainham Gaol 就落成於英國殖民政府掌控下的都柏林,在當時被稱為「New Gaol」(新監獄)。

不過,其實一開始,這個監牢跟政治犯沒有太大的關係。監獄裡的導覽員告訴我們,所謂「gaol」比較像是看守所,關押的多半是候審的犯人,或是犯了微罪的人民(例如偷了食物的貧民)。

值得注意的是,來到 19 世紀,這裡也開始關押意識形態不同於英國政府的人,當中不乏達官顯要,例如愛爾蘭國會黨(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的領袖 Charles Stewart Parnell;身為國會議員,他特別被關進較為豪華的牢房,期間還不斷跟英國首相通信,尋求愛爾蘭的獨立。

Charles Stewart Parnell 被關押的「豪華」牢房。圖/王善 攝影

然而,監牢裡大部分的空間,並不如 Parnell 的豪華牢房般舒適。導覽那天是個冬日早晨,我一踏進監牢裡,空氣的溫度霎時驟降──或許是因為石頭與溼氣帶來的冷房效果,也或許是這裡陰森森的氛圍,牢裡幾乎比戶外還要冷。

導覽員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踏進遺址:「你可以在書上閱讀到『冷冰冰的監牢』,但你要真的踏進這裡,才知道是什麼感覺,」他以濃厚的愛爾蘭腔英語接著說,「打開你們的感官吧!感受這裡有多冷、走道有多窄小,這裡可是監獄!」

沿路上,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牢房,導覽員也一一介紹設施與曾經關押過的著名犯人,接著他拍拍門邊的鐵欄杆與石牆,意義深遠地說:「他們(政府)認為這些牆壁可以擋住政治的意識形態,但真的可以嗎?」他笑了兩聲。

老舊牢房上可見壁畫寫著:當心起義的人民(Beware of the Risen People)。圖/王善 攝影

愛爾蘭獨立史最重要事件,在此發生

「詩人曾寫下的那句『一切都變了』,就是在這裡發生的,」導覽員口中說的,是出身愛爾蘭的詩人葉慈(W.B. Yeats)曾動筆寫下的、愛爾蘭獨立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

葉慈是愛爾蘭近代最偉大的詩人,雖然起義發生當下,他人並不在都柏林,卻還是寫了〈復活節,一九一六〉(Easter, 1916)一詩,抒發他的感受,而詩中名言正是那句:

All changed, changed utterly: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楊牧的翻譯版本:這一切都變了,完全變了──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復活節起義」指的是 1916 年 4 月的復活節期間,愛爾蘭共和派因為不滿英國殖民統治,為了爭取獨立,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占領都柏林市區內的多個據點,且持續了 6 天,是愛爾蘭自 1798 年起義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暴動。然而,起義領袖的軍力仍不敵英軍的火力,最後有 3,500 多人遭到逮捕。

5 月,起義的領袖們在 Kilmainham Gaol 的廣場被行刑處死。事實上,當時英國國王曾經寫信,要求人在愛爾蘭的將領不要再繼續行刑,然而軍事將領認為處死革命將領可以威嚇眾人,執意為之。殊不知這只會帶來反效果,反倒激起愛爾蘭的獨立之火。

就是在這座監牢裡,在革命領袖被處死的當下,如同葉慈所言,一切都改變了,「可怖之美」就此誕生;而這個「可怖之美」,就是用血淚對抗殖民體系,所換來的國族精神。

復活節起義領袖被處死的地點。圖/王善 攝影

時間快轉至愛爾蘭獨立為自由邦(Free State)後,1922 到 1923 年的愛爾蘭內戰期間,Kilmainham Gaol 被獨立的新政府接收,這裡又再度成為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當年較為激進的共和派分子不接受《英愛條約》,希望愛爾蘭完全獨立於英國、不接受北愛爾蘭保留給英國政府,這些人也同樣被關押在監獄裡,甚至遭到處死,監獄裡的血腥持續(內戰歷史請參考本文)。一直要到內戰結束後的 1924 年,這個監獄才正式關閉。

1960 年代,有一群志工相信,該監獄象徵愛爾蘭追求獨立過程中的血腥往事,於是希望加以保存,並自主協助復原監獄遺址──他們經歷過這個時代,也深刻理解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性。

從 1986 年開始,這座監獄更成為由政府出資維護的展覽館,自 1990 年代起,每年有 30 萬人次的遊客參觀。有趣的是,在監獄廣場中可以看見,政府也同樣面對自己在內戰時期的暴力行刑,留下紀念牌,供世人記憶。

向公眾展示歷史,褒貶由世人定奪

事實上,這個監牢不只是背負沉重的歷史,還成為了許多電影的拍攝場景;U2、Fontaines D.C. 等樂團,也都曾經在監牢中拍攝過 MV,讓許多樂迷印象深刻。

不僅如此,即便你想到監牢來參觀,網路門票也不好預約,因為進到此處一定要由導覽員帶領,且來訪的外國遊客非常多,旅人們皆對愛爾蘭的威權歷史很感興趣,希望一探究竟。

這也讓我開始思考,為何政府要支持威權遺跡的展示?而我們又為何該挖掘歷史的過往?或許正是為了提醒我們歷史裡曾經犯下的錯誤,並且親身感受那些恐怖的過去;也因為了解不正義、知道其中的恐怖,才能警惕我們,未來不要再鑄下這樣的錯誤。

回望台灣,不論是中正紀念堂去威權的轉型,抑或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營運,甚至是總體轉型正義的工作,最根本的想望都是如此。唯有訴說殖民、威權、暴力的歷史,經歷那個年代的人與靈魂才能夠安息。

葉慈以「可怖之美」(a terrible beauty)揭示了愛爾蘭追求獨立與自由的代價: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是美麗的,過程卻混雜著血淚與恐怖。對台灣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先不論所追求的「結果」是否與你的政治立場相同,我們都必須肯認,過程中的殺戮、暴力、違背人權,是人類所犯下的嚴重錯誤,不該重蹈覆轍。

傷口必須先被揭開,才有癒合的契機。所謂的威權歷史記憶,無論如何都不該被抹滅;相反地,若能夠溫柔地訴說、提供給公眾觀賞,才能保留給後世思考的空間,以定奪是非與其歷史定位。

註:「gaol」讀音同「jail」,意指監獄,是傳統英式英語及愛爾蘭英語中的拼法。

【延伸閱讀】

●借鏡愛爾蘭,脫離強權的千年獨立之路
●「歐洲轉型正義授課綱要」大公開:和解,必須基於真相的釐清與反省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4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