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籲「攝護腺癌」篩檢納公費 醫揭5大警兆:早期發現可逆轉命運
我國男性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攀升,成為男性第三大癌症,且成長速度居所有癌症之冠,包含知名作家李家同、李敖、藝人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以及美國前總統拜登等都曾罹此癌,拜登目前正接受放射治療。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4年全台有9,858人新確診攝護腺癌,較2022年增加近800人,成長率高居十大男性癌症之冠。以每十萬人口為基準,其發生率是子宮頸癌的5.5倍,死亡率也高出3倍。
國民黨立委廖偉翔13日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時指出,政府長期忽視男性健康議題,呼籲衛福部儘速將攝護腺癌篩檢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讓男性也能獲得平等的健康保障。
衛福部承諾半年內提出推動「攝護腺癌公費篩檢」方案
廖偉翔指出,我國女性自1995年起即享有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美國更在1988年即有攝護腺癌篩檢政策,「但我國卻延宕近30年仍未納入公費項目,顯見相關健康政策的不平等現象。男性健康同樣應受到重視,政府應以性別平等的角度完善防癌體系。」
他強調,「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可大幅提高存活率;但若延遲診斷,不僅增加照護負擔,也導致更龐大的醫療支出。」
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則回應表示,衛福部已啟動成本效益與醫療量能的完整評估,並承諾將於半年內提出推動攝護腺癌公費篩檢的具體規劃方案。廖偉翔也強調會持續關心政策進度,督促衛福部落實承諾,以完善我國男性的健康權益。
3成確診已晚期,錯過黃金治療期
臨床醫師也觀察,台灣攝護腺癌的晚期確診比例偏高。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由於攝護腺癌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男性有排尿困擾卻誤以為是老化所致,加上PSA檢查(攝護腺特定抗原,是抽血檢測攝護腺健康狀況的一種指標,可幫助早期篩檢攝護腺癌)未列入公費篩檢,導致多數患者錯過早期診斷。」目前全台每年逾9,000人確診攝護腺癌,其中約3成在確診時已出現癌轉移。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的早期前兆不明顯,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包括排尿困難、尿流細小、頻尿、夜尿、解尿後仍感尿不乾淨等。 當腫瘤侵犯其他部位時,可能會出現精液帶血、骨頭疼痛(特別是下背部、髖部、骨盆)或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
他進一步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75歲男性,早期患者若能手術或放射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但若病程惡化為轉移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降至5成以下。一旦荷爾蒙治療失效,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更僅剩15%,顯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精準醫療接軌國際,新療法為晚期病友帶來希望
近年國際治療指引(NCCN)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最新治療指引中,皆將「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與「PARP抑制劑」納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選項,讓台灣癌友正式邁入精準治療時代。
一名74歲的蔡先生早年健檢發現PSA偏高,卻誤以為只是發炎拖延治療,4年後確診為轉移性攝護腺癌。接受多次荷爾蒙與化療後仍惡化,幸經PSMA正子造影檢查發現可接受新一代放射標靶治療,治療後疼痛明顯緩解,精神恢復,甚至重返球場奪冠。
癌症希望基金會:建議攝護腺癌納入下一階段癌篩
癌症希望基金會指出,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與男性癌症發生率上升,建議政府將攝護腺癌納入下一階段癌症篩檢重點項目,並強調PSA檢測已具一定精準度,特別適用於50歲以上或具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
面對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查岱龍也呼籲,針對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進行檢查。他強調,「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相較之下,台灣仍有近30%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將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查詢系統,若能在第1至第3期發現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可超過8成以上;但若延誤至第4期,五年存活率將驟降至5成以下。查岱龍指出對象正確、時間恰當的篩檢,能大幅提升治療成效,同時實質降低死亡風險,有望將晚期確診率從30%降至10%以下,進一步提升早期診斷比例與整體存活率,這也呼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2030」的政策方向,致力在2030年前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專家呼籲政府應從「預防」與「早期診斷」兩端同步推進,完善男性防癌政策,讓癌症篩檢不再有性別落差,真正落實健康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