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寶寶走路甚麼時候最好 ! 太早站太早走好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觀念正確才重要

媽媽寶寶

更新於 2小時前 • 發布於 21小時前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學會走路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許多家長也會因孩子提早走路而感到驕傲,認為這代表發展超前。

然而,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老師提醒我們,走路雖然是一項先天本能,但寶寶要能順利、穩定地行走,其實需要經歷一連串重要的動作發展階段,包括從學坐、爬行、跪姿、半跪姿,直到站立。

這些階段不僅有助於肌肉與神經系統的成熟,更是訓練手腳協調、手眼協調與身體控制力的關鍵歷程。若寶寶跳過爬行,直接站立甚至踮腳學走路,表面上看似發展快速,實際上可能錯過了身體統合與平衡感建立的黃金期。

寶寶走路

因此,家長不必急於讓孩子提早學走路,而應該是創造安全、自由的環境,鼓勵寶寶在地面上盡情爬行與探索。唯有按部就班地發展每個階段,寶寶才能在身體與感覺統合上奠定穩固基礎,進一步順利進入行走、奔跑等更進階的動作發展。

寶寶走路,發展過早未必好!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提供臨床案例,有位媽咪帶著兩個兒子來諮商,弟弟九個月大,已經可以扶著站,哥哥三歲,跑、跳、丟球與踢球的能力較差,在公園與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也較容易摔倒或受傷。

媽咪說弟弟的能力應該比哥哥好,才九個月大已經會站了,但其實當初哥哥也有類似的發展模式,沒有經過爬行就能夠站立與行走,長輩都誇他發展過人,卻不知爾後的動作協調卻明顯落後其他孩子。這次來諮商主要是想評估哥哥的狀況是否有機會改善,另外,弟弟良好的表現是否能長期維持領先呢? 
王宏哲老師表示,當時聽完這位媽媽的敘述,不由得憂慮起孩子的發展,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跳過爬行的階段,都認為僅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或根本不是問題,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過人之處,發展超前、領先群雄。但漠視此一動作經驗的結果,往往造成孩子動作、手眼協調較差,以及上肢與軀幹力氣不足的現象產生!

寶寶走路不愛爬,只喜歡扶著站,這樣好嗎?

很多九個月大的寶寶,學會坐之後總是喜歡扶著東西站,甚至扶著走,但就是不喜歡爬。有些媽咪認為「爬」只是一個過渡期,人類最後的移動行為仍是「行走」,因此,孩子不爬、不站、喜歡走應該是因為超前的發展,以後一定很有運動細胞!王宏哲老師表示,這是個大錯特錯的觀念!事實上,沒有經歷過爬行的孩子,成長後的動作協調能力比較差。

王宏哲老師表示,直立行走能力固然重要,但從坐、爬行到跪姿與半跪姿,進而站立的過程,是孩子手腳協調、手眼協調與身體協調的練習過程,至於「走路」算得上是寶寶一項先天性「本能」,只要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孩子站得穩之後,自然會開步行走,建議媽咪藉由循序漸進的過程,並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爬行,才能讓孩子發展良好!當然也要提醒家長,就算是同年齡的孩子,動作發育時程也未必一致,家長不要因為寶寶發展超前而自豪,也不必因為有些許落後而庸人自擾,只要給予適度刺激,耐心等候成長,寶寶就能穩健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幼兒常見足部5大問題!扁平足、W坐姿、內外八…,爸媽最焦慮的就是這個

寶寶走路的實際狀況是怎麼樣 ?

發展月齡

學會站立之後,寶寶就開始能自己走路,通常過了1歲3個月大,就可以走得很穩,有些寶寶甚至能走得很快,父母牽著走時,也可以爬一點簡單的樓梯。

發展表現

寶寶開始走路之後,會對外在環境非常有興趣,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將細小的零件往嘴裡放,父母必須比之前更小心監督。

此外,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在學走路時,似乎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吳芬芬醫師表示,家長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如果並非持續狀態,通常在3歲之後都會逐漸穩定;但若長時間以墊腳尖的姿勢走路,且用手刺激寶寶的腳掌時,寶寶的腳掌屬於僵直性,或許和小腦方面的發展有關,建議請醫師診斷評估,才能確認是否有病理方面的問題。

父母可以給予的幫助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2~3歲時甚至可以適應設計較複雜的樓梯,此時父母必須特別留意不要讓寶寶走到陽台上。

家中窗戶應裝上安全鎖或護欄,且窗台及陽台欄杆高度不可低於110公分,若住家位於10層樓以上的高度,兩者則不可低於120公分,陽台欄杆的間距皆須小於10公分;窗戶附近也不可放置寢具、矮櫃、桌子、椅子等容易讓幼兒攀爬的物品,以免寶寶藉此爬到窗外導致墜樓危機。

此外,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有時頭部會不小心撞到桌角或從床上跌落,所以頭部受到外力撞擊等事故傷害,也是學齡前常見的意外事件之一;有鑑於此,建議家長在選購室內桌椅時,應儘量挑選圓弧邊緣,或使用防撞邊條及防護桌腳,避免寶寶走動時撞到尖銳的直角而受傷流血。

寶寶走路,正確學步的關鍵

刺激、引導、輔佐,是成功學步關鍵。從小給予寶寶多元的環境刺激相當重要,應從嬰兒時期開始,提供寶寶如視覺、觸覺等多面向的刺激,透過碰觸與互動,學習探索身邊新奇人、事、物的能力,等到寶寶進入學步階段,學習意願自然能提高。而處於「扶站期」的寶寶,常會因缺乏安全感而不敢放手行走,家長除了可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引誘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予安全的扶持。爸比媽咪可以分工合作,一人吸引寶寶目光,一人在寶寶背後扶住骨盆位置,讓寶寶無後顧之憂,大步前進。等到孩子能站立,並走上幾步路後,也許步伐會因不穩定而出現「軟腳」情形,媽咪可別因為心疼而放任孩子耍賴,適時讚美與鼓勵,給予輔佐以提高行走穩定度,寶寶自然能越做越好。

延伸閱讀
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12個狀況問題一次問,「學走路要穿學步鞋嗎?「拖著腳爬行代表什麼?」

寶寶走路,注意三階段動作發展

除了環境刺激、發育進度,要幫助小寶寶順利踏出第一步,得先適齡適性、用心觀察。爸比媽咪必須循序漸進,給予階段性的動作發展。

.5~6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練習坐正,此時腰部肌肉及上半身的平衡能得到訓練。
.7~8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學習爬行,讓他們在地上自由爬行,可以鍛鍊及強化腰部與腿部肌肉。
.9~10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試著用手扶住物件,想要如大人一般站立或步行,等到心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成熟後,便自然懂得獨立行走。

寶寶走路FAQ

Q:家裡空間小,就不用練習爬行?

有許多家長因為家裡東西多、空間小,沒有足夠的空間給孩子練習爬,就認為只要孩子能站能走就好。萬一在床上練習爬行摔下來反而得不償失,不如儘早讓小孩學走路,其實,這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各種協調能力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造成未來孩子的動作發展遲緩!

Q1:爬行可以訓練協調能力!

爬行的經驗與探索,有助於立體視知覺與身體觸覺的發展,爬行的過程中免不了支撐或操弄玩具,此時身體必須維持一定的穩定性才不會摔倒,因此爬行不僅對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上肢軀幹力量有相當程度的助益,也是最好的感官學習。

王宏哲老師進一步指出,「爬行」的動作過程是一個上下肢對側協調的動作,對於寶寶的粗動作協調性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有爬行經驗的寶寶,長大後就不會產生同手同腳等不協調的現象,可避免被同儕譏笑而產生自信與社交的問題。所以,即使家裡空間不足,仍建議媽咪創造良好的環境,利用地墊給予適當的空間,進行爬行經驗的建立。

Q2:直接走路的孩子,比較優秀 ?

人類的移動是由爬行進化為直立行走,所以許多家長認為直接站立或自行攙扶行走的寶寶一定比較優秀,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直接跳過爬行,會使孩子的動作經驗有缺損,對孩子的經驗整合與認知發展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Q3:按部就班發展,才是正確 ?

按部就班的發展,對於寶寶的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有較佳的影響,因此,從翻身、直坐、爬行,再到站立,孩子的粗動作發展,大致依隨年齡進行。嬰兒在 6個月以前的骨骼、肌肉與視覺發展還未成熟,因此並不適合學習走路,但在此時,寶寶的雙腳已會扭動及向上踢動,此項動作在研究上,被認為有助於腿部肌肉發展,能為日後學步做好準備。
一般而言,過半數幼童在8個月大時,就能經由扶持慢慢學習站立,約10個月大,即可獨立站穩,才開始慢慢練習行走。學步初期,也許如同醉漢般步履蹣跚,但經由反覆練習,只要寶寶學會讓身體重量平均分散在兩腳,就能愈走愈穩定。千萬別在孩子還沒出現行走跡象時,就匆忙拉著孩子學走路,只會削弱孩子的學步熱情,降低學習效率。

Q4:寶寶放在學步車,既安全又可以提早學會走路 

趁寶寶6個月大時,好奇心強,喜歡到處摸、到處看,可以把他放在螃蟹車裡,不但方便餵他吃飯,還可以順便讓他學走路,這樣走路的經驗會比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多,對未來的協調性運動能力也有所幫助!王宏哲老師表示,學步車不僅不安全,還會讓孩子進食分心,影響用餐習慣,而根據臨床觀察,使用學步車的孩子,反而無法離開學步車獨立走路,跑步的協調能力也會比一般孩子差。

Q5:使用學步車,容易影響足部構造嗎 ? 

在寶寶滿10個月前,不應該將孩子放入學步車,因為在下肢長度不足的情況下,寶寶會以踮腳尖的方式碰觸地板,增加穩定性,長期踮腳尖走路,會造成孩子的足底結構改變,小腿張力過高,導致O型腿與脊椎側彎等情形。若在不當的時間使用學步車半年以上,因而衍生出足部問題,通常需要1年以上的訓練才能調整,甚至可能因為習慣過早建立,就算長時間矯正仍舊無法改善。

王宏哲老師建議,可使用助步車引導寶寶正常行走,因為助步車的使用形同攙扶行走,與直立行走的肌肉力量較相同,利用漸進式的誘發,引導寶寶學會正常行走的姿勢。這樣介入的方式,對發展中的肌肉骨骼系統較不易產生負面影響,讓孩子循序漸進,逐漸適應緩衝期與適應期。

Q6:寶寶在家學走路,需要穿學步鞋嗎?

寶寶的腳踩在不平穩的地面上,有助增加腳踝的穩定度,也可以讓腳指頭、足弓適應不同環境。所以在家裡可以不用穿學步鞋,光腳或穿襪子就好。

Q7:哪些地方適合寶寶練習走路?

除了在家中練習,也可以帶寶寶到鋪設塑膠軟墊的公園。當寶寶走得比較穩定以後,則可以帶他到質地較軟的沙灘、沙坑上走,訓練寶寶的平衡感。腦性麻痺的寶寶可以利用馬術治療,讓孩子坐在馬上感受馬的走路節奏、動作韻律,進而模仿走路的感覺,有助於復健與學習。

Q8:為什麼寶寶學走時,會一直往前衝?

比起走路,減速平衡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雙腳「不夠力」就無法減速平衡。建議媽咪可以利用上下斜坡,或是利用樓梯鍛煉寶寶雙腳的力氣。

Q9:寶寶學走路時,身體會往前傾怎麼辦?

通常孩子在剛開始學走路時,會缺乏驅動力,因此前傾的重力可以幫助寶寶往前邁步;加上人類有保護自己的本能,在跌倒前會伸出雙手撐地,所以寶寶剛開始練走的時候重心會往前。只要多加練習,久而久之就會漸入佳境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學步車,該不該給寶寶坐?9大疑問一次破解.**寶寶的第一雙學步鞋怎麼挑?讓兒科醫師告訴妳!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媽媽寶寶

最近1小時結果
01

母子遊沖繩,母腦出血,兒機機警處理,花費200多萬,網友齊呼籲保「這種險」!

媽媽寶寶
02

微塑膠污染全球關注!專家曝新研究這樣喝水「塑膠微粒少90%」!

媽媽寶寶
03

國小生每年驟減3.2萬!118學年恐破百萬大關,預估129學年更將剩下不到69萬人

媽媽寶寶
04

帶寵物寶寶逛街更安心了!遠東SOGO首創「寵物CPR」全方位友善空間

媽媽寶寶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