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啟動大規模裁員讓人質疑,AI 真的會創造更多工作嗎?
電商巨頭亞馬遜宣布將裁減 14,000 名公司員工,並直接點名 AI 技術是主要原因。亞馬遜人資高層 Beth Galetti 給員工的備忘錄解釋,儘管公司業績表現良好,仍需精簡人力,因為「當前這代 AI 是自網際網路問世以來最具變革性的科技,能讓企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新」。這等同承認AI就是造就這波大規模裁員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物流龍頭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今年也執行史無前例裁員與優退計畫,總計縮減約4.8萬個職位。UPS表示,是為了打造更精實且高效率的營運模式,以因應市場變化。雖然UPS聲明未直接提及AI,但自動化提升效率的用意不言而喻。
亞馬遜與UPS這兩起裁員事件彷彿警鐘,大企業削減人力之舉讓外界憂心:AI取代的工作機會是否遠遠超過AI創造的工作量?
AI效率革命下的裁員浪潮
亞馬遜此輪裁員只是AI引發企業瘦身浪潮的冰山一角。今年以來,多家跨國企業的高層都將裁員部分歸因於AI帶來的效率提升或業務轉型需求。例如,軟體龍頭Salesforce 9月解雇4,000名客服人員,數月前才預測AI能勝任一半職責;同月德國漢莎航空也宣布裁減4,000個職位,理由是「更廣運用人工智慧」使某些人力需求降低;線上教育平台Chegg近日更一次性裁掉全球45%人力,直言新興AI工具(如ChatGPT)導致網站流量驟減,不得不削減成本投入AI研發,以建立「成本構架大幅降低」新服務模式。這些案例顯示,白領與服務業領域,AI開始讓部分工作內容由自動化流程取代。
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調查1,000家大型企業預估,五年內AI普及將導致約9,200萬個工作消失,同時創造約1億7,000萬個新工作。儘管從數字看,AI產生的新職位淨增超過7,000萬個,但現有企業可能會因AI使效率提升而裁撤人力,導致AI新職缺能否彌補甚至超過流失工作量,仍有高度不確定性。
白領與中階技能職位首當其衝
如前所述,AI衝擊最大往往是白領職位、依賴可自動化流程的辦公室工作者。賓州大學商學院教授Lynn Wu指出,像亞馬遜AI裁員潮,突顯企業「中階工作者空洞化」趨勢──亞馬遜此次裁掉白領和技術行政人員等,但「亞馬遜並沒有裁減倉庫基層員工──機器人還無法取代真人雙手勞動」。也就是說,目前AI和機器人還無法勝任需要精細手工或戶外活動的藍領,這些職位短期內相對安全。
然而,重複性高、依賴軟體處理的辦公室工作,日益容易被AI軟體或自動化系統取代。同時高階AI開發和機器人工程人才仍然「炙手可熱」,供不應求。簡而言之,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呈兩極化趨勢:最高端的人才受到青睞、基層勞動者暫時無可取代,中間層白領職位反而成了AI技術排擠的夾心層。
經濟放緩還是AI當替罪羊?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裁員都能簡單歸因於AI──近期科技公司瘦身也與整體經濟環境、業務成熟度有關。以UPS為例,今年用裁員等減少約3.4萬名操作部門員工,高於預估2萬名。UPS執行長卡洛·湯梅(Carol Tomé)透露,甚至提供部分資深司機提前退休優惠,以達成減員目標。此外,UPS還關閉93處營運據點(原定關閉70處),一系列措施全年可節省達35億美元成本。UPS財務長稱之為公司史上規模最大的重組。
由此可見,企業大規模裁撤人力背後,也有縮減開支、提高獲利的考量。UPS例子,管理階層職位也裁掉1.4萬個,並計劃逐步縮減與亞馬遜間較低利潤的業務量,以最佳化整體營收結構。背後影響雖未明言,但顯示自動化型態的業務重組,的確讓這些公司能以更少人力達成同樣甚至更高產出。
雖然短期內裁員消息頻傳,但長遠來看,AI究竟是人類飯碗的掠奪者,還是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不同機構與專家的預測尚未有定論:悲觀者擔心,生成式AI等技術進步將可能使數億工作機會消失。高盛今年稍早一份報告即估計,生成式AI可能使全球約3億個全職工作面臨自動化風險。而路透的民調則顯示,高達71%的受訪者擔心AI會讓「太多人永遠失去工作」。顯然,許多勞工對AI的疑慮還在持續升溫。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