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同樣是「教育」,芬蘭與台灣重視的卻不同?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23日11:04 • 發布於 05月12日07:13 • 江孟慈
同樣是「教育」,芬蘭與台灣重視的卻不同?

上圖為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紅磚 Minerva 教學樓及水藍色 Athena 教學樓。Photo Credit:江孟慈 提供

經歷了 4 個月的沉澱,近期適逢台灣家長與學生熱議的「私校潮」現象,我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修習的「教育與全球正義」(Education and Global Justice)課程,正好讓我對此議題有了新的體會。

這是我在海外求學期間最喜歡的一門課,讓我有機會從芬蘭「共好」的教育精神出發,思考其在台灣實踐時可能面臨的挑戰。

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內容主要來自我個人的觀察及生活經驗,每個人在芬蘭的經歷難免帶有主觀與感性。但這些經驗仍可作為一個切面,反思我對芬蘭共好教育的理解,以及對台灣教育現場的啟發。

「教育與全球正義」課上,學生與講者提問、討論的情形。圖/江孟慈 提供

桌遊帶來的「教育公平」思辨

這堂「教育與全球正義」課程特別以桌遊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教育公平的議題。桌遊設計十分有趣,其中包含機會卡與命運卡,玩家需依指示行動,體驗不同境遇。例如:「你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失明,請矇眼繼續遊戲」、「你的家庭因天災受害,無法繼續念書,請回到起點」。當然,也有些較正向的情境,如「你認真學習,值得鼓勵,請跳級到二年級。」

其中,最令人深思的設計是:「你獲得鉅額獎學金,可選擇直接畢業或資助一名學生完成學業。」這道選擇題考驗著我們的價值觀,也讓我思考:「利己」與「利他」是否能共存?在追求公平與共好的理想下,我們是否真的能兼顧個人利益與社會福祉的平衡?這場桌遊不僅是遊戲,更是一場對教育公平的深刻探討。

「教育與全球正義」課上的桌遊活動,每個人依序抽卡執行指令、探討何為公平教育。圖/江孟慈 提供

芬蘭免費教育的歷史背景與挑戰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就讀期間,我經常思考「共好」與「公平」間的關係。以芬蘭最受矚目的免費教育制度 ──包括伙食與教材 ──為例,這項政策並非一蹴而成,而是源自於當地過去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歷史背景。

早在 1921 年,芬蘭便已頒布《義務教育法》(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ct)。然而,到了 1950 年代初期,教育機會仍深受「地域」影響,城市與鄉村間存在巨大落差,特別是在北部農村地區,20 歲以上未受教育的成年人比例接近一半。正因如此,政府積極推動免費教育,確保所有人皆能享有平等的受教權。

然而,當教育變得「免費且普及」,它是否仍具有足夠的學用價值?這樣的政策雖然降低了經濟門檻,卻可能帶來教育資源分配與品質上的挑戰。這讓我在芬蘭的學習經驗裡,持續反思共好及公平間的微妙平衡。

芬蘭冬雪覆蓋長椅的樣子,呈現出在有溫室前、以農業為主的農村地區每年要面臨的問題。在當時,比起讀書識字,吃飽才是第一要務。圖/江孟慈 提供

芬蘭大學食堂成教育理念的縮影

芬蘭大學食堂(Unicafe)在價格與供應品項上,充分體現「共好」精神,成當地教育理念的縮影。

Unicafe 提供學生每餐僅需 2.85 至 2.95 歐元(約新台幣 105 至 109 元),即可享有一份主食(飯、麵或馬鈴薯)、一份葷食或素食主菜及沙拉和麵包吃到飽。更貼心的是,像我的台大同學 S 這樣有過敏或疾病等特殊飲食需求的學生,只要事先告知,食堂甚至可以為她量身訂製餐點,確保她每天都有合適的食物可以食用。

芬蘭大學食堂每日皆會更換菜色,雖然算不上特別豪華,但看得出營養均衡。圖/江孟慈 提供

然而,這樣的「共好」模式卻也存在著爭議。我的韓國室友 K 在談論 Unicafe 時,委婉地表示:「我能理解它為何如此便宜。」來自巴西的同學 T 則直言:「很難下嚥,我不懂這到底是學餐還是素食,主食不是很好,明明沙拉和麵包也都很便宜,學校應該要在餐食上更用心。」

平心而論,芬蘭的學餐性價比很高,但口味普通,每天用餐前都像雲霄飛車,有時物超所值,有時有點雷。此外,Unicafe 僅供應午餐,晚餐仍需自行解決。這與我曾在美國參訪的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食堂,無論早晚都有提供多樣化餐點與甜點相比,芬蘭的學餐選擇確實顯得樸實許多。

美國陶森大學食堂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的甜點選擇。圖/江孟慈 提供

「共好」如何成芬蘭教育核心?

從學餐品質這件小事,我感受到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 ──所有人都能獲得穩定且基本無虞的教育資源,確保每個學生不因經濟或社會背景的不同而落後。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普及」與「均衡」,而非「精英化」或「卓越追求」,使得芬蘭教育在基礎水準上表現優異,學生普遍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支持系統。不過,這樣的協助卻也不免削弱了對卓越表現的激勵,使得追求「共好」的同時,個別的卓越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

也就是說,芬蘭強調學習歷程,而非標準化測驗的教育模式,學生得以專注理解與個人發展,減少競爭壓力。不過,這樣的制度卻也有代價 ──較為模糊的評分標準可能影響公平性,讓優秀學生難以脫穎而出,進而形成「包容與限制」並存的現象。

台灣教育對「公平」的多重詮釋

反觀台灣,教育公平的定義與芬蘭不同。芬蘭重視學生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而台灣則著眼於考試機制的公平性,希望透過標準化測驗,讓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學生擁有平等競爭的機會。這兩種模式並無絕對優劣,關鍵在於是否能適應各自的社會文化與需求。

台灣的「私校潮」正是回應「公平測驗」壓力的結果,儘管這可能會加劇社會階層的鴻溝,家長仍希望藉此提升子女的競爭力。

這使我聯想到「教育與全球正義」課程中的一場演講,當天,講者以森林保護與砍伐議題為題,分享自己透過臥倒軌道或阻擋機具抗議濫伐,最終因此入獄的經驗。

芬蘭早期靠提供林木造紙及造船起家,因此如今有人認為芬蘭應轉換跑道、保衛森林,也有人覺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何不多加利用,使得「林木砍伐」一直是當地頗具爭議的議題。圖為芬蘭列斯湖國家公園(Liesjärven Kansallispuisto)美如畫的樹林。圖/江孟慈 提供

演講過後,一位來自南美洲的 J 同學淡然表示,自己雖然認同這樣的理念,但在他的國家,阻擋公共建設可能會直接被槍斃。他最後補上一句話:「能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特權。(The fact that you can do this is in itself a privilege.)」這番話令我深思 ──制度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原來在不同環境下,「公平」的詮釋與實踐方式也會隨之變化。

無論是芬蘭對待學生學習歷程,或台灣對待考試機制,每個國家對「公平」的追求及體現,都在其文化與社會脈絡下尋找適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公平並非單一標準,而是基於社會需求而調整的動態平衡,關鍵在於如何在「共好」與「個別卓越」之間找到適切的發展方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同樣是「教育之前,人人平等」,芬蘭與台灣重視的卻大不相同?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深入芬蘭教育現場:邊玩邊學等於「放牛吃草」?沒你想像中的簡單!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真相:從高期待到失望,最終我學會「爛」得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