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度國防預算突破9495億元 占GDP達3.32%創新高
行政院院會21日通過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各界關注的國防預算,比照北約組織標準計算納入退輔會與海巡署預算支出,國防預算編列總額高達9495億元,占GDP的3.32%,創下歷年新高。立法院朝野黨團均認同應該提升國防能力,但在野黨立委提醒,需實際審視買了哪些武力裝備,編預算別為了只是應付GDP的3%目標。
國防經費支出9495億元,包括一般國防預算5614億元、特別預算1868億元、非營業特種基金654億元,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1064億元、海巡署支出295億元。其中,特別預算比今年增加959億元,包含新式戰機採購399億元、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293億元,還有明年度編列特別預算為1176億元。
國防部主計局長謝其賢指出,1176億元包含3個特別預算,一是海巡署的特別預算76億元,剩下的1100億元為國防部所編,包含國土安全韌性與防衛韌性2個特別預算。他並證實防衛韌性特別預算,即外界所稱「軍購特別預算」,因分年編列的額度還在政院審查中,有關明年度詳細編列情形,要等政院審定後會再對外說明。
針對國防預算增加,民眾黨立委林憶君表示,GDP占比直接拉高到3.32%,比以往平均2%至2.5%的水準多了不少,外界不免質疑「軍事化過頭」,但兩岸關係緊張之際,為因應國際情勢與區域威脅,台灣確實有提升國防能力的必要性,不過,仍需審視是否會壓縮醫療、教育等其他民生必要預算。
此外,林憶君認為建軍備戰應根據實際面對威脅,檢視所需要採購的裝備,以及部隊如何編制、訓練,而不是用耍嘴皮方式「重新定義」國防預算,將更多預算科目納入計算,就只為應付達到GDP的3%期待,實際卻換湯不換藥。
綠委王定宇則指出,明年度國防預算不僅符合盟友對台灣自我重視安全的要求,也真實地提升我國防戰力,對台灣來說這是必須要做的,國防委員會將好好審查把關,也希望國家安全、國防戰力不要有黨派之爭,朝野一起建構安全的台灣。
軍方官員表示,國防部當前武器裝備籌獲重點在「建構不對稱戰力、強化防衛韌性、提升後備戰力及厚植灰色地帶應處能力」4大項目,可達成我兵力整建目標之武器裝備,均列為獲得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