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楊振寧103歲病逝/首位獲諾貝爾獎華人、拜師核能之父⋯和妻子的黃昏之戀:給我的老靈魂重回青春歡喜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19日07:36 • 發布於 10月19日06:04

作者 : 翁申霖 整理

楊振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是華人中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據中媒報導,楊振寧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

綜合新華社、《新京報》等中媒報導,楊振寧曾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發布「沉痛悼念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當中提到楊振寧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12時00分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首頁換成黑白色,並配上「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1922-2025」等文字。文中更指出,「寧拙毋巧,寧朴毋華」是楊振寧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

正如楊振寧鍾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楊振寧基本資料

  • 全名:楊振寧(Chen-Ning Yang)
  • 出生地:中國安徽合肥
  • 主要身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
  • 學歷:芝加哥大學博士(師承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曾持美國國籍(2005年恢復中國籍)

楊振寧逝世》師承核子時代之父費米

據北京清華大學說明,楊振寧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受聘為清華大學算學系教授,他隨父母來到清華,先入讀清華園內的成志學校,後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在清華園度過了8年時光。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後,楊振寧回到合肥,就讀於廬州中學高中二年級。

翌年初,全家輾轉抵達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楊振寧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完成題為《群論與多原子分子的振動》的畢業論文,以優異成績自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

隨後,他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先生。1944年,楊振寧以論文《超晶格統計理論探究》獲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作為第六屆清華大學公費留美學生赴美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48年,他以論文《論核反應和符合測量中的角分佈》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泰勒教授。

畢業後,他留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其間,楊振寧與物理學大師、核子時代之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往來密切,深受費米影響。1949年,在費米與泰勒兩位著名物理學家的推薦下,楊振寧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員,從此開啟了輝煌的學術生涯。1952年,他任職永久研究員,1955年升任教授。

早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時,楊振寧便開始思考如何拓展電磁學中「規範不變性」的概念,以期用統一的理論描述當時不斷被發現的各種基本粒子。

1954 年,楊振寧與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後人稱之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

此理論被認為是自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以來,規範場理論最重要的發展,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並提出「對稱性支配相互作用」的核心思想。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目前描述基本粒子間相互作用最根本的理論,統一了弱作用、強作用與電磁作用。「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譽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Robert Mills)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論文。(圖/翻攝自北京清華大學官網)

楊振寧逝世》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6 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可以不守恆的觀點,並給出可行的實驗檢驗方案。這一革命性理論很快由吳健雄等人以實驗方式證實。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不過,楊振寧與李政道成名後傳出不和,據《香港01》報導,兩人在60年代決裂,從此不再合作。楊振寧過去受訪時曾形容,「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同一等級的痛苦」,永遠是一個遺憾。李政道於2024年8月4日在美國三藩市家中逝世,享年98歲。楊振寧當時亦無發表公開言論。

▲1957年楊振寧從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左),諾貝爾獎章與獎狀(右)。(圖/翻攝自北京清華大學官網)

1966 年,楊振寧離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他在該校創立了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擔任首任所長,並在此工作至 1999 年。

1967 年,楊振寧發現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該方程與巴克斯特(Baxter)於 1972 年提出的相關方程具有相同的數學結構,後被稱為「楊–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

這一成果開創了統計物理與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並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

▲李政道(左)和楊振寧(右)。(圖/翻攝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楊振寧逝世》1971年返中訪問掀訪華熱潮

1971 年,中美關係剛開始出現緩和跡象時,他寫信給父親楊武之,表達回國探親的想法。北京清華大學形容,楊振寧這趟回國,在他返美後掀起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樑奠基人。

1972 年,他再次回國,向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建議中國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獲周恩來高度重視,對中國基礎科學的恢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998年後受聘回清華大學任教後,楊振寧積極發展高等研究院,為清華大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人才培養傾注極大心血,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亦產生深遠影響。

而國立臺灣大學也在2015年由前台大校長楊泮池頒贈楊振寧名譽理學博士殊榮。楊泮池強調,楊振寧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凝態物理以及量子場論等多個領域皆有重要成果,對物理貢獻卓著,臺大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實至名歸。

▲前台大校址楊泮池頒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名譽理學博士。(圖/翻攝自國立臺灣大學官網)

楊振寧主要學術成就

  • 宇稱不守恆理論(Parity Nonconservation)
  • 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
  • 統計力學與凝聚態物理貢獻

楊振寧逝世》談黃昏之戀:給我的老靈魂重回青春歡喜

除了學術成就備受矚目,楊振寧晚年的感情生活也為人津津樂道。

據了解,楊振寧的首任妻子是蔣介石嫡系部隊、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杜聿明的長女杜致禮,杜致禮從小備受蔣宋美齡疼愛;據《香港01》報導,1950年,當時28歲楊振寧和21歲杜致禮在美國普林斯頓結婚,婚後二人育有兩子一女,並一起共度53載。2003年10月,杜致禮因病離世,享壽74歲。

而楊振寧在隔年再度投下一顆震撼彈,他於元配病逝後一年,以82歲高齡與28歲的翁帆於廣東登記結婚,年齡相距54年的「忘年之戀」,迅速引起外界關注。

據悉,楊振寧與翁帆早於1995年認識,在廣東汕頭大學的一場國際會議上,當時就讀大學一年級的翁帆負責接待楊振寧及其妻子。兩人在杜致禮過世後開始相熟,逐漸譜出黃昏之戀,最終結為連理。

楊振寧過去受訪時曾這麼形容翁帆:「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給我的老靈魂,一個重回青春的歡喜。」

他表示,「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楊振寧與小54歲的愛妻翁帆連袂出席臺灣大學頒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盛典。(圖/翻攝自國立臺灣大學官網)

本文不授權媒體夥伴

更多今周刊文章
建商說實話!空屋多到「每戶分一間房還有剩」,為何房價死不跌?房市錯配3大真相:誰想住「垂直監獄」
T12基地在哪裡?傳輝達點頭改它!新壽T17T18難喬攏10/24最後期限…改地點北士科影響多大

加入今周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真盤絲洞!科學家發現全球最大蜘蛛網 11萬隻蜘蛛住這裡

鏡報
02

9歲屁孩拿「雷射筆」掃射飛機! 飛行員慘失明下場曝光

鏡報
03

41J肉聲/女搭機大鬧鬼哭嚎 只因「沒坐在男友旁邊」!終遭驅離下機

鏡報
04

歐巴射後不理!棄養5萬名韓菲混血兒 「壞爸爸組織」公開臉照讓他們社死

鏡週刊
05

虎鯨母子困腐爛水池1年 聽見無人機聲「竟開始表演」…5千萬人淚崩

太報
06

知名球星「鼻孔插充電線」騙千萬醫療費 判決出爐!法官:名譽永不復返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