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103歲病逝/首位獲諾貝爾獎華人、拜師核能之父⋯和妻子的黃昏之戀:給我的老靈魂重回青春歡喜
作者 : 翁申霖 整理
楊振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是華人中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據中媒報導,楊振寧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
綜合新華社、《新京報》等中媒報導,楊振寧曾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發布「沉痛悼念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當中提到楊振寧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12時00分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首頁換成黑白色,並配上「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1922-2025」等文字。文中更指出,「寧拙毋巧,寧朴毋華」是楊振寧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
正如楊振寧鍾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楊振寧基本資料
- 全名:楊振寧(Chen-Ning Yang)
- 出生地:中國安徽合肥
- 主要身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
- 學歷:芝加哥大學博士(師承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曾持美國國籍(2005年恢復中國籍)
楊振寧逝世》師承核子時代之父費米
據北京清華大學說明,楊振寧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受聘為清華大學算學系教授,他隨父母來到清華,先入讀清華園內的成志學校,後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在清華園度過了8年時光。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後,楊振寧回到合肥,就讀於廬州中學高中二年級。
翌年初,全家輾轉抵達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楊振寧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完成題為《群論與多原子分子的振動》的畢業論文,以優異成績自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
隨後,他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先生。1944年,楊振寧以論文《超晶格統計理論探究》獲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作為第六屆清華大學公費留美學生赴美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48年,他以論文《論核反應和符合測量中的角分佈》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泰勒教授。
畢業後,他留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其間,楊振寧與物理學大師、核子時代之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往來密切,深受費米影響。1949年,在費米與泰勒兩位著名物理學家的推薦下,楊振寧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員,從此開啟了輝煌的學術生涯。1952年,他任職永久研究員,1955年升任教授。
早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時,楊振寧便開始思考如何拓展電磁學中「規範不變性」的概念,以期用統一的理論描述當時不斷被發現的各種基本粒子。
1954 年,楊振寧與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後人稱之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
此理論被認為是自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以來,規範場理論最重要的發展,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並提出「對稱性支配相互作用」的核心思想。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目前描述基本粒子間相互作用最根本的理論,統一了弱作用、強作用與電磁作用。「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譽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Robert Mills)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論文。(圖/翻攝自北京清華大學官網)
楊振寧逝世》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6 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可以不守恆的觀點,並給出可行的實驗檢驗方案。這一革命性理論很快由吳健雄等人以實驗方式證實。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不過,楊振寧與李政道成名後傳出不和,據《香港01》報導,兩人在60年代決裂,從此不再合作。楊振寧過去受訪時曾形容,「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同一等級的痛苦」,永遠是一個遺憾。李政道於2024年8月4日在美國三藩市家中逝世,享年98歲。楊振寧當時亦無發表公開言論。
▲1957年楊振寧從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左),諾貝爾獎章與獎狀(右)。(圖/翻攝自北京清華大學官網)
1966 年,楊振寧離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他在該校創立了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擔任首任所長,並在此工作至 1999 年。
1967 年,楊振寧發現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該方程與巴克斯特(Baxter)於 1972 年提出的相關方程具有相同的數學結構,後被稱為「楊–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
這一成果開創了統計物理與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並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
▲李政道(左)和楊振寧(右)。(圖/翻攝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楊振寧逝世》1971年返中訪問掀訪華熱潮
1971 年,中美關係剛開始出現緩和跡象時,他寫信給父親楊武之,表達回國探親的想法。北京清華大學形容,楊振寧這趟回國,在他返美後掀起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樑奠基人。
1972 年,他再次回國,向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建議中國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獲周恩來高度重視,對中國基礎科學的恢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998年後受聘回清華大學任教後,楊振寧積極發展高等研究院,為清華大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人才培養傾注極大心血,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亦產生深遠影響。
而國立臺灣大學也在2015年由前台大校長楊泮池頒贈楊振寧名譽理學博士殊榮。楊泮池強調,楊振寧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凝態物理以及量子場論等多個領域皆有重要成果,對物理貢獻卓著,臺大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實至名歸。
▲前台大校址楊泮池頒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名譽理學博士。(圖/翻攝自國立臺灣大學官網)
楊振寧主要學術成就
- 宇稱不守恆理論(Parity Nonconservation)
- 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
- 統計力學與凝聚態物理貢獻
楊振寧逝世》談黃昏之戀:給我的老靈魂重回青春歡喜
除了學術成就備受矚目,楊振寧晚年的感情生活也為人津津樂道。
據了解,楊振寧的首任妻子是蔣介石嫡系部隊、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杜聿明的長女杜致禮,杜致禮從小備受蔣宋美齡疼愛;據《香港01》報導,1950年,當時28歲楊振寧和21歲杜致禮在美國普林斯頓結婚,婚後二人育有兩子一女,並一起共度53載。2003年10月,杜致禮因病離世,享壽74歲。
而楊振寧在隔年再度投下一顆震撼彈,他於元配病逝後一年,以82歲高齡與28歲的翁帆於廣東登記結婚,年齡相距54年的「忘年之戀」,迅速引起外界關注。
據悉,楊振寧與翁帆早於1995年認識,在廣東汕頭大學的一場國際會議上,當時就讀大學一年級的翁帆負責接待楊振寧及其妻子。兩人在杜致禮過世後開始相熟,逐漸譜出黃昏之戀,最終結為連理。
楊振寧過去受訪時曾這麼形容翁帆:「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給我的老靈魂,一個重回青春的歡喜。」
他表示,「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楊振寧與小54歲的愛妻翁帆連袂出席臺灣大學頒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盛典。(圖/翻攝自國立臺灣大學官網)
本文不授權媒體夥伴
更多今周刊文章
建商說實話!空屋多到「每戶分一間房還有剩」,為何房價死不跌?房市錯配3大真相:誰想住「垂直監獄」
T12基地在哪裡?傳輝達點頭改它!新壽T17T18難喬攏10/24最後期限…改地點北士科影響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