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捷克男孩愛上賽德克女孩,意外創造台灣越野跑奇蹟!
剛接觸越野跑時,每看到身穿跑山獸賽事跑衣的跑者,內心總會肅然起敬:「這個人參加過跑山獸的比賽!」直到跑進Formosa Trail 40公里組終點那一刻,我終於覺得,我是一名越野跑者了。
4月23日,和跑山獸Petr和Eva相約在他們埔里家中採訪,那天剛好是跑山獸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開放報名的日子。早上9點,Petr忙著處理報名系統,我和Eva在一樓餐桌旁聊天;一小時後Petr下樓來,說:「有200人報名了。」我和Eva都驚喜地睜大眼睛。
台灣中小型越野跑賽事規模大約500人上下,所以1小時湧入200人報名是非常驚人的數字。當天下午結束採訪,回台北路上就看到Eva在臉書發文:「福爾摩沙古道開報6小時,已經超過400人報名,且有幾間民宿已經額滿。」
兩天後,跑山獸粉專發出「40公里組額滿」的公告;接著不到幾天,賽事官網只剩75公里與104公里組受理報名。從各組限額(10公里組150人、18公里組550人、40公里組400人)來看,福爾摩沙古道的報名人數在短短一週內突破1200人。
這就是全台灣最令人興奮的賽事──福爾摩沙古道越野(Formosa Trail)。
台灣越野跑的代名詞──跑山獸
越野跑者一定有這樣的經驗:每當輕裝疾行於山徑間,即便身上穿的根本不是跑山獸跑衣,也總有山友說:「哇!跑山獸!」相較於「越野跑」那略嫌拗口的名詞,「跑山獸」這好念又好記的名字,顯然才是台灣山友心中的越野跑代名詞。
不過,讓多數台灣人銘記這個名字的主因,大概是跑山獸各種不可思議的山難救援事蹟。就連根本不爬山的人都曾聽過,台灣有個叫做跑山獸的外國登山網紅,像野獸一樣超會跑山,常常上山救人──但,多數人不知道,跑山獸的主業不是山難救援,也不是登山網紅,而是辦越野跑比賽。
一頭金髮隨興紮成馬尾,身形高挑、手長腳長的「跑山獸」本尊,微笑與我們握手,一口東歐腔英文有種呢喃的詩意。他是來自捷克的Petr Novotny,2012年初來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當博士交換生。那年的4月27日,他與擁有賽德克族與泰雅族血統的羅勃依婉(Eva Lobo)相識,當下墜入愛河。那天正好是Eva的生日,「他是上天賜給我的生日禮物。」Eva溫柔笑著說。
這段愛情是Eva的生日禮物,也是台灣山林的一份禮物。那年Petr和Eva開始參加HASH與越野跑,在捷克從未跑超過半馬的Petr,偶然一次從埔里到霧社來回42公里的夜跑,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跑才能,加上對台灣山林的熱愛,從此栽入越野跑的世界。2014年嘉明湖步道越野賽以3小時53分破紀錄拿下冠軍,一戰成名。
原本沒有爬山與跑步習慣的Eva,也跟著Petr走入山林,探勘古道秘境。後來兩人與朋友一起組了跑團並架設Taiwan Beast Runners網站,起初只是分享他們的野跑路線與登山經驗,後來漸漸浮現創業的想法。但Eva不免擔心,「這只是我們的興趣,真的可以拿來創業嗎?」
直到有一次,她跟著Petr來到賽德克族祖靈地馬赫坡,「那裡全部都是草,根本沒有路!我還一直念他怎麼帶我來這種地方。」但走著走著,眼見長期缺乏維護而埋沒的祖靈地,Eva逐漸起雞皮疙瘩並不斷落淚,「感覺是祖靈要我來到這裡。」
跑在祖靈祝福的道路上
意識到自己正走在祖靈指引的道路上,Eva決定參加原住民族委員會舉辦的第一屆原住民族精實創業競賽,2015年2月15日正式成立「台灣跑山獸有限公司」,核心是以越野跑競賽作為人們與山林的一種連結,同時也藉由舉辦賽事,探尋並整理隱沒在時間荒原裡的部落古道。
成立公司以後,跑山獸陸續辦了「山跑者系列越野垂直登高賽」以及台灣第一場高土徑比例的百公里越野賽事「三峽野獸山徑」等比賽,2016年11月19~20日,跑山獸在Eva家鄉埔里推出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這條連結及環繞Eva家鄉泰雅、賽德克與布農族群的百公里賽事路線,是Petr前後花了3年用雙腳探勘出來的,如今回想起來,Eva仍覺得不可思議:「以前那裡真的完全沒有路,Petr跟我說想在這裡辦比賽,我都覺得他在講笑話。」除了原住民歷史意義,Petr也認為埔里的山林環境比較適合設計百公里長距離賽事,「北部的山區地形太尖、太刺了,不那麼合適。」
現在,福爾摩沙古道越野不僅成為台灣越野跑者的朝聖殿堂,更有多達40個國家的跑者不辭千里前來共襄盛舉,去年參賽總人數高達1500人,逐漸跑出一道台灣山林與世界的深刻連結。
那些不想捨棄的事物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越野賽事,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也受到全世界最具影響力越野賽品牌UTMB的關注。Petr說,大概3年前UTMB就遞出邀請,不但UTMB亞洲區經理人親自來拜訪,越野圈呼聲也很高,許多人都鼓吹福爾摩沙古道成為台灣首場by UTMB的比賽。
然而,要成為UTMB系列賽,就必須符合參賽人數、行銷、住宿條件、交通易達性等商業化要求,Petr考慮後,終究還是拒絕了,「我相信我可以做出容納更多參賽者的賽道,但這依然是個挑戰,對嗎?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會犧牲一些東西。」Eva補充道:「國外UTMB賽事多半跑在國家公園,有些賽道是現成的,但台灣的山不太適合這樣。那麼多人一次進到山裡,對環境的衝擊還是很大,他很在意這一點。」
2023年,福爾摩沙古道越野會場由天水蓮大飯店改至緣溪行森林營地,Petr很喜歡這裡,「family feeling,有泳池,可以露營,慶典的氛圍,狗狗也可以進來,而且很環保。」營地接納了更多自然與自由,這種有如家庭聚會般的氛圍,是Petr不想為了UTMB而捨棄的。他甚至還考慮到UTMB對比賽T恤的影響:「我們T恤很可愛,希望大家平常可以穿它,我不太想上面有一堆贊助商的LOGO。」Eva說:「簡單一點比較好。」
簡單一點,把力氣用在該做的事情。例如,賽道上最重要的計時設備,跑山獸斥資引進德國RFID晶片計時系統,直接黏貼在號碼布上,跑者通過感應器時即會精準記錄資料,可確保賽事公平性。跑山獸致力於此,除了用於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也為國內其他賽事提供這項晶片服務。
又例如,為賽事購置可以循環使用的器具。「像是補水站的20公升給水器,我們有很多個。」Petr說,「雖然它蠻麻煩的,需要提前送到水站,用完又要回收,但可以節省很多礦泉水瓶垃圾。」
又例如,跑山獸的品牌經營、山林教育、古道維護……更不用說,還有Petr最珍愛的家庭,以及那些他不忍心推拒的山難救援委託。比起UTMB,這些是Petr和Eva心中更重要的事。
從辦比賽到辦學校,跑山獸的下個十年
從2015年走到今天,跑山獸迎來10週年。除了將以前的英語網站改為中英對照、報名系統優化更新,跑山獸還有一項秘密計畫──辦學校。
Eva說,近年在少子化背景下,南投境內有許多校園逐漸閒置,讓跑山獸團隊看見其中的可能性,便投入時間一步一步爭取活化空間的機會。歷時近2年,終於在今年有機會正式落地,將已廢棄的埔里鎮成功社區鍾靈國小改造為自然教育實踐基地。Petr開車帶我們前往一探究竟,由埔里鎮行經桃米社區,往北山坑方向轉入蜿蜒的投68鄉道,續行約6公里,那間美麗的小學校就靜靜守在路旁。
穿過荒涼的操場,位於司令臺後方的校舍是九二一災後重建的,意外地很新,在無人的山區顯得有些超現實。
跑山獸要在這裡開什麼樣的課呢?除了跑步、食農、自然生態等山林教育,也結合Petr的山難搜救專長,辦理相關搜救課程。師資方面則與小鬍子教練戴昌盛、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熊鷹山水戶外休閒等具備專業山域經驗人員合作,其中不乏退休軍警消人員,協助確保活動的安全與品質,同時也積極邀請具有相關專業的原住民教練投入。
由於附近有玉門關瀑布、臥龍洞、種瓜溪等生態景點,也有代表客家文化的廣福宮,很多單位都想爭取這個空間。Eva與Petr表示很幸運能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也感激公部門對於跑山獸的肯定,「我們很開心受到關注與喜愛,未來要繼續努力。」
當野獸迎面而來
我最後還是忍不住問了眾媒體都寫過的問題:「為什麼叫做跑山獸?」
沒想到,Eva的答案出乎預料。「不是因為他跑得像野獸一樣快,而是跑在山林裡會遇見各種昆蟲野獸,要尊重大自然,所以叫Beast Runners。後來覺得翻成跑山獸還蠻好記的。」她接著說,「所以我們最早的LOGO,是一個人跑在台灣的土地上,還有一隻大蜘蛛。」我不禁笑了──那不就是我們在荒山野嶺時,常迎面撞上的「蜘蛛網面膜」嗎?
奔馳在山林,當野獸迎面而來,未知的一切正圍繞周身,人的尺度微縮於天地中。沒有誰該拯救誰,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負責。在這條以福爾摩沙為名的古道上,跑山獸帶給台灣人的,是一堂用雙腳跑出來的生命教育課。
越野小教室:強制裝備
由於越野賽事在山徑中進行,水站設置不易,賽道救援也比公路馬拉松費時。因此「跑者對自身安全負責」是越野跑賽的重要觀念,故有「強制裝備」的規定。
每場比賽因氣候、距離、地形環境等條件不同,強制要求選手攜帶的裝備也不同,有些100公里賽事,背包重量可達3至7公斤不等!總之,不論參加哪一場比賽,皆須帶齊指定的強制裝備,以免被取消參賽資格。
福爾摩沙古道越野
時間11月底
組別10K、18K、40K、75K、104K
網站_formosatrail.com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台灣越野》2025年6月號 第160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