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紐西蘭,見識到了真正的「開心職場」
「我下個月要離職了,有空吃個飯。」在亞洲工作時,收到這樣的訊息,總讓人心情沉重。與朋友聚會的飯局,也往往充滿無盡的抱怨與對未來的徬徨。然而,在紐西蘭的辦公室裡,當同事宣布要轉換跑道時,氣氛卻截然不同。
沒有人揣測他是不是受到什麼委屈,或成為辦公室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取而代之的是真誠的祝福,甚至會有人開玩笑說:「時間點選的真好,歡送派對會在這禮拜五下午,這樣我們就可以早點開喝了!」
剛開始在紐西蘭工作時,我身上還帶著亞洲職場「拚命三郎」的習慣──早到、晚下班、將工作群組的訊息視為優先處理事項,甚至將「共體時艱」當作理所當然。直到親身經歷紐西蘭截然不同的職場生態,我才慢慢理解,原來工作與生活,並不一定是場零和遊戲。
界線清晰的 5 點「鳥獸散」日常
我在這裡學到的第一課,就是時間到了,即可下班。
每次只要 5 點一到,辦公室就會開始出現此起彼落的騷動。鍵盤敲擊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背包拉鍊聲,與一句「See you tomorrow!」(明天見!)。沒有人會多看一眼還在工作的人,也沒有主管用警告的眼神給你壓力。時間一到,大家準時撤退,鳥獸散去。
還記得剛開始上班的前幾天,我非常不適應。過去的經驗裡,準時下班幾乎等同於「工作不積極」,我甚至會刻意多留 15 分鐘,假裝還在處理郵件。有時準備下班離開時,看到主管還在座位上,心中就會湧現無限罪惡感。
直到有次,已經過了下班時間,我繼續裝忙,主管經過我座位時,好奇地問:「Louis,已經快要 5 點半了,你有什麼緊急的事要處理的嗎?」我回答自己正在安排明天的工作計畫,他笑著拍拍我的肩膀:「明天的工作計畫,就留到明天早上再做吧!現在已經是下班時間了,早點回去。」
我被這句話深深震撼。在這裡,「下班」是一個不容質疑的詞,公司對員工時間的佔用權到此為止。沒有下班後的應酬聚會,沒有深夜還在問「在嗎?」的 LINE 訊息轟炸,生活與工作的界線異常清晰,也受到法律保障。
彈性與信任:工作不是一種情勒
在紐西蘭工作,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對工作時間與地點的高度彈性。
某天早上,因為需要處理一些個人事務,我硬著頭皮跟經理商量,能否隔天晚 1 小時上班。「當然可以。」經理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那你明天就晚 1 小時下班,或者只要你能在明天下班前,完成任務就好。如果需要更長的時間,就請事假,公司都會批准。」
對於家裡有小孩的同事,更可以在下午 3 點提前離開去接小孩下課,到家後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完成剩下的工作。這在亞洲職場簡直是天方夜譚,但紐西蘭的邏輯很簡單──公司聘請你來工作,是為了你的專業和能力,而不是購買你一天 8 小時的「人身監視」。只要你能完成當天該做的任務,「用什麼方式、在什麼地方完成」都是可以溝通協調的。
這種信任,也體現在工作的分配上。當有新專案下來時,經理會先召開內部開會,詳細說明內容,然後一個個詢問:「以你們目前手上的工作來看,有誰覺得自己有餘裕,可以接下這個新任務?」如果大家都表示工作量已飽和,經理不會說「大家再辛苦一下,加個班把任務完成」這種鬼話,或直接指定負責人,誰接到誰倒霉,而是會在會議上說:「好的,我明白了。那我會跟人事部申請,說明我們這邊需要再多招一到兩個人。」
這是我在紐西蘭學到的一課──人手不足,是公司的問題,不是員工的問題。公司不會把經營的壓力,轉嫁成要員工「共體時艱」的責任。
紐西蘭職場的「開心」哲學
在亞洲成長過程中,我總被灌輸「進入職場就是要往上爬,爭取一個管理職頭銜」的觀念,將此視為證明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但在紐西蘭,我發現許多資深同事對於「升官」這件事,抱持一種雲淡風輕的態度。
我曾好奇地問過一位技術高超、深受全組員敬佩的大神 Frank,為何他從不爭取管理職。「為什麼要爭取管理職?」他反問我,「我喜歡寫程式、喜歡解決技術問題。當管理職的話,我要花大量的時間開會、寫報告、處理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整天都在溝通協調,這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我現在這樣寫寫程式,清清 bugs,就很開心了。」
「開心」,這個看似簡單的詞,是紐西蘭衡量工作價值的最高標準。
每月一對一會談時,經理開頭第一句永遠是:「How are you doing? Are you feeling overloaded?」(你還好嗎?會不會覺得工作量難以負荷?)他會認真記錄你的回饋,如果你表示壓力很大、工作量過多,他不會聽聽就算了放著你繼續過勞,而是會真的和你一起想辦法,看是重新分配任務,還是提供更多資源,在他能力所及範圍內,儘量減輕組員的工作壓力。
公司同時鼓勵我們探索自己的興趣,或透過補助考證照費用和參加研討會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如果你對另一個部門的工作感到好奇,可以向經理申請「借調 」(Secondment),在保留原職位的情況下,到新部門歷練 3-6 個月。公司認為,幫助員工找到能發揮所長的地方,比起把人綁在不適合的位置,更能為企業帶來長遠的價值。
「人性化」不僅是口號,而是日常
以前在亞洲,看到企業文化牆上寫著「員工為本」和「打造幸福職場」等標語,我總覺得那不過是漂亮的口號。裝飾牆面還可以,但不可能真的去執行。但在紐西蘭,我發現這些口號不單單只是說說而已。
公司有提供免費的第三方心理輔導服務(EAP),任何員工只要覺得心理壓力過大,都可以匿名申請專業心理諮詢,諮詢的範圍可以是工作、婚姻問題和財務規劃等。
辦公室的日常,更像是一個大型的社區活動中心:咖啡機 24 小時無限暢飲,沒事可以去打一杯咖啡、拉個花,和同事比賽看誰拉得漂亮;樓下的休息區有乒乓球桌、撞球檯,甚至還有 PS5 和 Switch 2。公司也會定期舉辦電玩大賽,讓不同部門組團比賽。
每個禮拜五下午 3 點一到,辦公室的一角就會自動變成 Lounge Bar(酒吧),啤酒、零食紛紛出籠,大家聚在一起閒聊,為一週的工作劃下句點。
幸福職場的本質:從被看見到全心投入
「之前總覺得,怎麼會有人發自內心地說『我愛我的工作』?」在亞洲工作時,看著那些雜誌訪談封面故事,我曾經這樣懷疑。
但在紐西蘭,我慢慢可以理解了。當你被當成一個活生生、有情緒、有家庭、有夢想的「人」,而不是一顆隨時可以被替換的螺絲釘時,你自然會願意為這個工作付出你的全力、才華與熱情。
這套紐西蘭的「工作幸福學」,教我的並不是如何偷懶,如何「閃躲飄」,而是如何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時間與生活。這個經驗讓我明白,一份能稱為「好」的工作,不該是消耗我們對生命的熱情,而是讓我們更有餘裕,去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紐西蘭,沒有「共體時艱」這回事──不加班、不情勒,我遇見真正的幸福職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榮登生活與工作「最平衡」國家?──我在紐西蘭職場的第一手觀察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