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10張圖卡從川普2.0掀起的貿易戰,了解關稅是什麼,台灣如何被影響?

少年報導者

發布於 03月19日08:11 • 諮詢專家/薛景文、吳文傑、邱達生、劉大年;文字/王崴漢、韋麗文;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吳冠伶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美國優先」的「2.0時代」全面展開,對外貿易主打提高關稅;各國也紛紛反擊、揚言調高對美關稅,全球貿易戰升溫。世界最大半導體廠、市值曾躍居全球前8大企業台積電,日前宣布擴大在美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川普直言:「台積電此舉可避免晶片輸入美國時,被課徵大幅關稅。」
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TSMC,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最初是配合國家發展半導體產業,以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移轉的方式設立,創辦人為張忠謀,總部位於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
在這個全球供應鏈緊密的時代,一個商品的零件或組成,往往在不同國家分別生產、製作。川普點燃的關稅戰讓全世界難以避免,從我們餐桌上的麵包,到腳上的球鞋、手裡的手機等,都被波及。《少年報導者》訪問4位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專家,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副教授薛景文、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吳文傑、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並整理10張圖卡,帶你一次看懂:關稅是什麼?為什麼是川普最青睞的「武器」?1929年美國就曾以加徵關稅挽救經濟大蕭條,成效如何?這次川普2.0關稅戰,對台灣與世界有哪些影響?

「關稅是讓美國再度偉大的關鍵。」川普上任後即推出擴大關稅政策,點燃全球貿易戰火。

薛景文形容,關稅就是一種「通行費」,即政府對特定進口品所徵收的稅,用意是保護本土產業、增加國家收入,並在貿易談判中占據有利地位。

專家普遍認為,川普希望透過關稅手段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復興美國製造業,創造工作機會。吳文傑說明,加拿大與墨西哥的產業,是造成美國製造業衰退的一項因素,例如現今美國汽車業與加拿大、墨西哥形成緊密的供應鏈,曾是汽車大城的底特律(Detroit),如今便因產業外移,形同荒城。

底特律(Detroit):底特律為美國密西根州最大城,位於五大湖區連接聖克萊爾湖(Lake St. Clair)和伊利湖(Lake Erie)的底特律河,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接壤。底特律以汽車製造及研發中心聞名,美國傳統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General)、福特汽車(Ford)和克萊斯勒(Chrysler)的全球總部均設於此。

「川普相信美國人購買進口商品,就是在幫助其他國家,」劉大年解釋,川普認為高關稅才能遏止各國對美輸入產品,若不想繳那麼多錢給美國政府,卻又想開拓美國市場,企業就必須回流美國、在美國生產。

同時,川普也把關稅當作與各國談判的「籌碼」,再根據各國的反應進行協商,這也是為何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這段期間的關稅戰中不斷改變決策,時而威脅報復、時而暫緩實施。

一、川普2.0關稅戰

對美貿易前3大的中、加、墨開第一槍

事實上,川普2018年首次總統任期就以解決「不公平貿易」為由,對中國發動4波關稅制裁,涵蓋鞋類、食品、智慧型手機、汽機車等商品。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的平均關稅從8%大幅提高至25.9%。為了反制,中國也對美國出口商品實施關稅,這場「中美貿易戰」持續至今。

不公平貿易:川普曾於2018年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不僅加劇美國的貿易逆差,還強迫美國企業將技術轉移到中國。

但此次除了中國外,川普也將目標對準與美國接壤的兩大貿易夥伴:加拿大與墨西哥。根據白宮的政策說明,這兩國的非法移民和毒品,對美國人民和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川普認為,已成為美國年輕人主要死因的鴉片類藥物吩坦尼(fentanyl)濫用的原料來自中國,中國政府卻沒有積極打擊跨國犯罪組織,墨西哥政府也縱容販毒集團運送。另外,過去美國未對墨西哥加徵關稅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其他國家到墨西哥設廠、再將產品以「墨西哥製造」的名義進口到美國,就可免除關稅,像中國企業赴墨西哥設廠,將原本「中國製造」的商品改為「墨西哥製造」,也是讓美國對墨西哥開刀的原因。

墨、中、加是美國前3大進口國,占了美國逾4成的進口巿場,也是被川普鎖定的原因之一。而台灣則是美國第8大進口國。

全面開徵鋼鐵、鋁關稅,引起歐盟反制

截至3月17日,美國對中國「加徵」了20%的關稅,對加、墨進口商品則課徵25%關稅。

但三國隨即也對美國展開關稅報復措施,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如雞肉、小麥、玉米等)以及煤炭、天然氣和大排量汽車等商品,進行報復性課稅;加拿大揚言對美國斷電、並全面徵收關稅,特別是對能源產品加徵10%的關稅;墨西哥則考慮對美國的農產品與鋼鐵製品徵收關稅。

大排量汽車:排氣量超過2.5 公升的燃油車。

此外,川普擴大關稅政策也鎖定鋼鐵和鋁,這些是製造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的重要原料,對所有國家進口的鋼鐵和鋁徵收關稅。受影響的國家持續擴大,其中歐盟(European Union, EU)也表示,將對美國出口商品課徵報復性關稅,目標包括牛仔褲、波本威士忌(Bourbon Whiskey)和哈雷機車(Harley)等美國指標性商品。歐盟國家是哈雷機車的第二大出口市場,而波本威士忌的產地肯塔基州(Kentucky)則長期支持川普所屬的共和黨。

歐盟(European Union, EU):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歐洲多國共同建立的政治、經濟及司法的超主權實體,現擁有27個成員國。

下一波「對等關稅」,美國貿易逆差國都難倖免

川普2.0關稅政策目標,就是要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所謂的貿易逆差,是一個國家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也就是美國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比賣出的更多,相當於在國際貿易中「虧錢」。包括台灣,這些美國主要貿易逆差國,都可能成為下一波擴大關稅的目標。

但邱達生解釋,儘管美國存在貿易逆差,在服務貿易上卻是順差的。例如,當外國學生到美國求學時,所花費的學費及購物消費,實際上是美國服務業的出口。

美、中、加、墨之間的關稅戰未休,川普仍宣布將擴大關稅政策,針對全球其他國家啟動新一輪計畫,以「對等關稅」(Fair and Reciprocal Plan)為名。舉凡是對美國課徵高於美國標準的關稅,將被要求降至相同水準,否則將面臨更嚴厲的貿易制裁。川普認為,這項計畫將讓國際貿易關係更加「對等」與「互惠」。

「這並不是互惠,因為如果是互惠那就不要課關稅就好,川普的對等就是『你課我100%,那我就課你100%』,這是以牙還牙,」吳文傑認為。

劉大年解釋,相較於多數國家,美國的關稅水準過去較低,這與歷史背景有關。1950年冷戰時期,為了防止共產主義擴散,並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避免貧窮成為共產主義的溫床,美國大幅開放市場,並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開發中國家提供特別貿易優惠。正是這樣的政策,讓今天美國的關稅保持較低,而其他國家的關稅則相對較高。

薛景文進一步說明,美元作為全球主要的交易貨幣,其他國家會願意持有美元。在與美國貿易或使用美元進行交易時賺取的美元,通常會再次流入美國。這些美元可能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用於支付基礎建設、軍費和社會福利等),或投資美國企業、股市、製造業與房地產,進而促進美國經濟增長。此外,美國企業雖然將製造業外包,但美國消費市場所帶來的利潤仍屬於美國企業。

因此,儘管美國存在貿易逆差,這並不一定代表美國經濟處於不利地位。

二、對台灣的影響

美國開徵晶片稅,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1,000億

台灣作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且全球三分之二的先進半導體產能集中在台灣,川普長期對台灣在半導體市場的技術優勢表示不滿,指控台灣「竊取」美國商機,並揚言對外國晶片徵收25%的關稅,甚至可能逐步提高至100%。

1月27日,川普在上任的第7天宣布,將對外國製造的電腦晶片和半導體徵收關稅,並特別點名台灣掌握全球98%的晶片市場,他表示:「我們希望他們(晶片產業)回來。」

3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現身白宮,與川普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擴大投資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設廠,預計建造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以及1座研發中心。

這不僅是美國最大規模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也預計讓美國在台積電的全球生產布局中,擁有最接近台灣本土、最先進製程技術的生產基地。

先進製程:指將電路做得更加微小、使晶片整體體積縮小的技術。隨著科技發展,先進製程的定義持續修正,目前業界主要以7奈米作為分水嶺,7奈米以下為先進製程,以上則稱作「成熟製程」。

台積電宣布對美國擴大投資設廠的消息舉世關注,台灣掌握最先進晶片製程技術的優勢是否受影響,各方討論不斷。

圖解台積電加碼對美投資

擴大投資美國vs.承擔高關稅,台積電選擇考量為何?

如果川普徵收「晶片稅」,對台積電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有什麼影響?專家認為,比起關稅,台積電更擔憂的是美國的「反壟斷」(註)手段,有可能要求台積電拆成多家公司,導致它們互相競爭,受傷恐更大。

雖然台積電也可選擇被課關稅,再將它轉嫁給客戶,但台積電的營收有大約7成來自北美企業,也得考慮美國客戶的反應,尤其是蘋果公司(Apple),因為台積電約四分之一的晶片供應給蘋果。

蘋果是美國企業,但大多數產品在中國製造,面對川普強硬的關稅政策,蘋果也已宣布擴大在美國的投資。劉大年指出,川普若對蘋果施壓,台積電將面臨來自美國政府與主要客戶的雙重壓力。

(註:「壟斷」指的是大企業操控市場、獨占利益。為維持競爭與公平交易,美國制定反壟斷的相關法規,透過罰款或限制,防止企業壟斷,確保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不受少數企業操控價格或服務。)

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不僅避開川普的高關稅,因為美國與台積電成為「共同體」,也鞏固了在高端晶片市場的地位。

但這筆投資並非沒有風險。邱達生提到,美國的職場文化與台灣有所不同。自2022年以來,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立第一座工廠的過程中,工廠與工會之間的爭議、量產時程的延後,以及台灣籍高階主管與當地員工的糾紛,屢次成為新聞焦點,「就算從台灣派工程師過去,美國的工程師還是沒辦法適應那種生產環境,不太可能加班。」

同時,作為外國企業,台積電與美國政府始終處於不平衡的貿易關係。劉大年分析指出,「川普雖然稱讚台積電,但也不忘宣揚政績,同時也軟中帶硬,說明台積電得改善全球獨占的地位,也必須來美國投資,否則關稅會一直加上去。」

「護國神山」的盾牌會減損嗎?

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不僅是科技上的領先、全球第一的巿場價值而已,晶片就像是全球各技術密集產業的動脈,不只電腦、電子、通訊網路、精密機械、汽車,甚至航太、國防、智慧家電都需要它。台積電一旦被摧毀,全世界產業也都會「卡關」,所以成為一面「預防戰爭」的「盾牌」。台積電擴大在美國投資,會不會影響對台灣的「防衛功能」、甚至讓美國減少對台灣的保衛,也是各界關切的焦點。

吳文傑認為,只有當台灣整個供應鏈完全轉移到美國,台灣的重要性才會真正下降。然而,高科技產業設廠通常以10年為週期進行規劃,「台灣歷經30年累積建立的半導體供應鏈,不是美國一時能夠全部複製的。」他表示,等到美國新建的工廠開始生產,台積電在台灣掌握的製程技術預計已經「更先進」,因此,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機等高端晶片仍優先在台灣生產,再將部分產能移至美國廠,直接提供給當地客戶。

台積電也強調,台灣仍然是最先進製程的核心,因為新技術的研發、測試和優化主要都在台灣進行。

劉大年認為,其實川普對保障台灣安全的立場始終模糊,也沒有因為這項投資案有明顯改變,「儘管美國投入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台灣也會繼續前進,必須保持技術進步的動力。」

三、了解關稅制度

增加稅收、也會帶來通貨膨脹

關稅,是一個國家針對貿易商品收取的費用,屬於一種稅收,用於維持國家運作並調節國際貿易。雖然可達到保護國內產業、增加關稅收入,並削弱外國商品競爭力,使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本地產品;但也可能導致物價上升、消費選擇減少,甚至引發貿易爭端的關稅壁壘

關稅壁壘:指一國為了阻止進口商品侵害本國產業的利益,透過關稅或許可等貿易限制措施,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

現代國家的關稅制度正是源自美國,230多年前美國建國初期即通過的《關稅法案》(Tariff Act of 1789)。吳文傑說明,當時美國覺得自己是強盛的國家,與主要對手歐洲的貿易頻繁,由於尚未建立消費稅或所得稅等國內稅收制度,因此決定徵收關稅,確保財源。

圖解國家收關稅,有什麼影響?

零關稅:促進國際貿易

當商品進口到國內或出口到國外時,通常由國內的進口商(買方)或出口商(賣方)支付給進口國政府的海關部門,像是收取「通行費」,就是「關稅」。

以加拿大汽車要進口美國為例,零關稅代表國家開放市場,加拿大汽車不用繳關稅就可以進入美國市場,讓加拿大汽車和美國汽車可以自由競爭。這種政策可以促進國際貿易,讓各國發揮產業優勢,實現跨國專業分工。

課關稅:保護本土商品

一旦國家課關稅,就是加拿大汽車要進口美國,就要付出關稅,進口商多付的關稅就很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譬如,原本售價新台幣100萬元的加拿大汽車,被徵了25%關稅後,相比美國的本土的汽車,成本就比較高,售價就有可能漲到125萬元。

對進口商品課徵關稅,會導致市場上的進口車價格上漲,關稅政策會促成國內消費者改為購買國內生產的商品,政府也因此增加稅收。

關稅受益者:政府、國內廠商

關稅政策被認為能保護國內產業發展。

1929年,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許多企業倒閉,人民大量失業,為保護國內產業,美國當時將約900種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了40%到60%,尤其針對農產品與工業製品,目標是保護農民、汽車業等本土產業。

台灣也曾透過高關稅措施,保護國內汽車產業,例如國產的裕隆汽車。

關稅的目的,除了是增加政府稅收和保護國內產業,也會帶來其他預期影響,如:別國的投資者為了躲避關稅,被吸引直接到本國來設廠、生產;或者本國企業得到好處後,會創造比較多就業機會,促進經濟。

關稅的損失者:消費者

但關稅政策也會有「副作用」。

關稅的影響不局限於單一商品,例如,若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國內汽車的需求可能上升,進而帶動輪胎、鋼鐵、電子零件等相關產業的需求增加,這些商品的價格也跟著上漲。

以本次川普對鋼鐵、鋁和原油加徵關稅為例,美國與加拿大在汽車產業上高度依賴,而許多美國煉油廠仰賴從加拿大進口的重質原油(用於煉油的一種主要原料)。當原油進口成本上升,煉油成本也會提高,最終也讓美國的汽油變貴。

這樣的連鎖效應不僅讓特定商品變貴,還有可能推高整體物價,導致通貨膨脹,大家的生活開銷變大。

關稅的反制:跨國生產合作減少、失業增加

1929年美國經濟蕭條時實施關稅政策,結果後來卻沒有解決經濟困境,因為別人也會對美國做同樣的事情,進行反制。

此次如果加拿大對美國進行課徵關稅,可能對合作造成重大障礙,尤其是汽車產業的供應鏈可能會中斷。此外,還將導致美國的出口減少,進而增加工廠失業率。

現在世界是一體,國與國之間互相是分工的,用關稅互相報復的貿易戰,世界各國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關稅應該節制,而非報復手段

川普發起擴大關稅的「貿易戰」,顛覆二戰後各國致力於消除關稅壁壘、促進自由貿易的國際秩序,使全球貿易變得更加緊張與不穩定。

吳文傑指出,自由貿易有利於整體的經濟發展,低關稅時,多數消費者能以較低價格購買商品,「理想的國際貿易秩序,應該是在維護自由貿易的同時,允許各國針對需要保護的產業適度課稅,或者制衡低價進口商品,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報復性關稅戰。」

從百年前美國的經驗來看,高關稅並未促進經濟成長,反而引發了關稅壁壘,使自由市場陷入危機,全球經濟衰退,最終導致大量美國人失業。當時,每4名工人中便有1人失業。

台灣應分散風險,建立與不同國家的貿易協定

當關稅政策惡化至全球關稅壁壘的時候,對於台灣這樣的國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會直接提高,削弱競爭力,影響出口量與企業收益;因為台灣的經濟,很大部分是靠著把產品賣到國外,也就是「出口」來支撐。

「雖然美國是台灣最大出口國,令人憂心不是美國對我們課關稅,而是其他國家互相提高關稅,全球的供應鏈產生變化,對我們來說才是可怕的事情,」薛景文指出。

除了電子、半導體、資訊通信等,台灣的機械、自行車、紡織等產業,也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許多台灣製造的產品雖然貼上國際品牌標誌,但背後的設計、生產、供應和品質管理,都是由台灣企業完成。

吳文傑認為,從全球布局的角度,一個廠商應該要分散風險,而非僅出口到單一國家;另外,「產業升級」也很關鍵,需要確保產業無可取代,「如果我們出口的產品是東南亞或中國也有的,那麼我們可能會被取代;但如果我們出口的產品是無法替代的,那麼關稅的負擔將主要由當地進口商承擔。」他指出,「我們應與個別國家去談雙邊租稅的自由貿易,這也是台灣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

雙邊租稅:指兩國之間就稅務問題進行協商,主要目的是避免雙重課稅,也就是防止企業或個人在兩個國家都被課稅,減輕稅務負擔。這類協定會規定雙方如何互相減免部分稅收。截至目前,台灣已與34個國家簽署協定。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三兄弟母屋翻出「漫畫聖杯」!母親閣樓裡藏傳奇 1939年超人創刊號估價破億

CTWANT
02

女買龍蝦回家料理「它竟在水槽生產」 網求情別煮:不然小孩沒媽

TVBS
03

法國第一夫人遭爆「變性謠言」怒告10人 密友揭她多年陰影:不敢讓褲子鼓起來

鏡報
04

9歲屁孩拿「雷射筆」掃射飛機! 飛行員慘失明下場曝光

鏡報
05

泰國總理褲子拉鍊失守!憑自嘲完美化解尷尬

NOWNEWS今日新聞
06

「發現37具半身屍體」南韓96萬粉YouTuber爆中國人殺人賣器官 嚇壞全網被查辦

鏡週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72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