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財劃法》公式有問題 中央統籌款345億無法分配 學者提解方:先解釋令再修法
新版《財劃法》上路,2026年度的中央統籌分配款金額比今年度大增4165億元、增幅達89%,但卻因為統籌款分配公式有問題,部分地方政府發現統籌分配款金額與預期短少,引發部分地方縣市不滿。對此,財政部解釋,主因在於,新版財劃法第16-1條所訂分配公式有問題,導致明年度統籌稅款還有345.5億元無法分配。
明年統籌分配款暴增逾4100億元,台南、高雄增額居六都後段班
財政部上周五(29日)趕在下班前,依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的統籌分配稅款及分配款數額,其中,2026年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8488億元,另外有4%特別統籌分配款,合計統籌分配款8841億元,這比114年度的4676億元增加4165億元,增幅成長89%。
其中在各縣市當中,除了連江縣持平外,其餘21個縣市獲配額度都有增加;若從增加金額來看,六都當中以台南市增加169億元居六都墊底、高雄增加250億元,同樣居於後段班。
不僅台南市府大喊不公平,高雄市長陳其邁日前對於高雄市統籌分配款增幅在六都中吊車尾也表達不公平,認為台北加新北,總額就占了全國的5分之1,不僅擴大南北差距,也破壞城鄉平衡。
而六都以外的各縣市,則以新竹縣市、宜蘭縣獲配最多,其中,新竹市2026年獲配近298億元,較去年多了近214億元;新竹縣則分到245億元、增加176億元;宜蘭則是自去年的63億元成長2倍至191億元。
新版財劃法公式有問題,導致還有345億元無法分配
但根據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明年度統籌分配款,已有地方縣市抗議獲配金額比預先試算結果還少,像是雲林縣長張麗善在第一時間指出,雲林縣估算115年度可分配統籌分配稅款273億元,但卻接獲財政部發函通知,雲林僅獲配246.5億元,短少約27億元,讓地方相當錯愕。
不僅雲林縣,包括基隆市、花蓮縣、新竹縣、彰化縣、嘉義縣市,以及澎湖、金門、連江三離島獲配總額皆比地方政府所預期來得少;尤其連江縣明年度的統籌分配稅款卻是負成長。
對此,財政部出面表示,主要原因在於,新版《財劃法》第16-1條所訂分配公式有問題,導致統籌稅款無法全數分配,明年度統籌稅款還有345.5億元無法分配,因此部分縣市分配金額不如預期,尤其離島3縣未能分配出去的數額較大,但這些數額仍屬地方政府財源,不會移作他用,將待完成修法後進行分配。
財政部也表示,部分縣市對於2026年獲配統籌稅款與自行估算金額差異大,是因部分縣市引用去年底財政部應立委要求的初步設算資料比較,部分縣市則依2026年度統籌稅款規模成長率再乘算推估比較;但由於新版財劃法分配公式條文有語義及邏輯性問題,財政部在當時初步試算表中已說明是在諸多假設條件下進行的初步設算,並非最後結果,不應與財政部通知地方政府依法實際設算的結果比較。
財政部也說,新版《財劃法》所訂的普通統籌稅款分配公式有3大爭議,包括分子按本島各縣市及離島分開計算,分母則規定按全部直轄市及縣市計算;未具體明定分配鄉鎮市核計項目、指標及權重等爭議,導致統籌稅款出現分不完的情況,「先前行政院移請立法院覆議,力求導正,但立法院仍作成決議維持原案。」
當初立法疏漏造成,學者建議財政部先發布解釋令再提修法
對此,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是譴責,中央行政單位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問題發生,當時在修法當下卻未做提醒,現在卻撇得一乾二淨,這是非常糟糕的行為。
不過,陳國樑認為,現階段這個問題也不算太大,這次爭議點主要在於,指標計算公式的分子是按本島各市縣及離島分開計算;但分母卻則按照「全部直轄市及縣(市)22 個市縣計算,導致有餘數未能分配完畢,「這很明顯是當初立法的疏漏!」
陳國樑建議,現階段的做法應該由行政單位發布解釋令,由於修法討論時未精確定義分配指標,導致現行法規出現疏漏,加上原有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已失去法源依據,因此財政部實際上可以依職權發布新的分配辦法或解釋函令,暫時補足現有缺漏;接著再提出修法程序,確實把漏洞補起來。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則表示,新版財劃法計算有誤差,將邀請縣市首長到行政院,或到地方拜訪大家,開誠布公完成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財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