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推「原價買回」機制:預售屋解約潮下的金融安全網
「從醫療守護到資產守護,替買不起的家庭建一條安全退場通道!」
台灣房市近來掀起「預售屋解約潮」。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六都加新竹的解約件數逼近千件,創下近年新高。表面上看似個別買方「資金規劃不周」,但實際上,這場潮水背後,更多是政策權衡下的犧牲。
央行為壓抑炒房,祭出限貸令,貸款成數大幅收緊;平均地權條例禁止紅單轉售,避免短期炒作。這些措施確實降低了投機空間,卻也讓許多本來單純自住的買家,因資金缺口而被迫解約。
(圖片提供/幸福空間)
醫者仁心,延伸到房市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位醫院院長選擇站出來。
「醫療上我們常說,治病要顧全大局,但不能犧牲病人;房市政策也是一樣,不能讓一般家庭成為副作用下的傷亡。」他說。
他提出「原價買回收購計畫」──由第三方出資,以當初簽約原價承接買方的物件。這樣一來,買方不必背負高額違約金,建商也能維持資金鏈,避免工程停擺。
政策下的副作用,需要社會安全網
除了近期因政策限貸而被迫解約的案例,還有另一群人同樣陷入困境。這些屋主多在 2020 至 2022 年間買入房屋,隨著市場上漲,如今實價登錄顯示房價已比當時上漲一到二成,帳面上看似獲利,但由於貸款條件收緊,他們在交屋時同樣面臨資金缺口,無法順利籌措尾款。
這些買方成了最矛盾的一群──手上的資產「價值更高」,卻因資金不足而無法接手自己的房子,最終同樣可能落入解約命運。
院長強調,這些人也在計畫的協助範圍之內:
「房價上漲並不代表就能躲過這波解約潮,若最後還是無法交屋,那麼眼前的漲幅只是幻影。」他說。
原價買回計畫會在嚴格審核下,讓這些有實際資金困境的家庭,同樣能透過安全退場機制,避免因市場與政策交錯的副作用而承受更大損失。
院長強調,他並不反對政策調控,「壓抑炒房是必要的,但就像強效藥物一樣,政策也會帶來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往往落在最無力的族群身上。
「我們看到的不是炒房客,而是原本規劃自住的家庭。政策改變後,他們貸不到足額,瞬間就被逼到違約、甚至債務崩潰。」
因此,這個計畫要做的,就是在政策與市場之間,補上一道安全緩衝網。
三贏模式,延伸醫療思維
這項計畫的核心精神,是把醫療思維搬進房市:
•對家庭:原價買回,安全退場,減輕違約交屋的痛苦。
•對建商:避免大量解約導致資金斷鏈。
•對市場:穩定信心,防止惡性循環。
承接後的房子,依區域差異處理:
•都會區:轉售或出租,維持市場流動性。
•偏遠地區:與地方政府合作,納入社會住宅或青年租賃。
「這和醫療一樣,先急救,再長期調養。」院長笑說。
(圖片提供/幸福空間)
從醫療守護到資產守護
有人問他,為何一位醫院院長會介入房市?他的回答很簡單:「醫院救的是身體,這個計畫救的是家庭。」
在他眼中,房市政策調控本意良善,但在落實過程中,總會有人承受代價;這些人就像醫療上的「藥物副作用患者」,需要一套補救機制。
「不能讓安居夢變成家庭債務的惡夢。」他說。
「我們醫生的工作是救人,這個計畫也是救人。」
若您或家人因貸款成數不足、資金缺口而面臨預售屋解約壓力,
「原價買回計畫」設有專責窗口,提供免費諮詢與協助。
諮詢方式:
E-mail: service@hhh.com
LINE 官方帳號:@265jngsw
請提供物件相關資料,建案名稱、合約、地址,並提供貸款不足或資金困難的證明。
原價買回計畫將嚴格審核資格,並且排除投機客。
相關服務:►►► 幸福空間 - 裝修需求單
相關服務:►►► 幸福空間 - 裝修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