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福建艦入列 台灣要做三件事
中國第三艘電磁彈射航艦「福建艦」在海南三亞正式入列,象徵解放軍海軍從近海化向遠洋化的又一步邁進;航艦本身的技術躍升(電磁彈射、殲-35、空警-600)不只是軍事硬體的展示,也成為政治訊號;北京藉此強化海上存在、擴大戰略觸角,同時對台海與西太平洋的安全格局產生實質壓力。
中國航母化對周邊國家的戰略壓力
航艦具備的「前推」能力,使中國能在更遠海域投射空中感知與武力,對第一島鏈國家(台灣、日本、菲律賓、韓國)構成直接威懾;美、日、台等國的智庫與國防部門警告,若福建艦與其他艦群能頻繁在台海及周邊部署,將改變區域海權平衡,增加封鎖、登陸或強勢示威的可能性,並可能延遲外援抵達時間窗;儘管技術與持續運作仍有瓶頸(動力、護衛編隊、海外基地),但建造速度與規模擴張不可忽視。
「台灣母港論」的意涵:從戰略到認知戰
軍事評論家指出,若有聲稱台灣是「理想母港」的言論,實質上不僅是軍事論述,更屬認知作戰的一部分,把「奪取台灣」的戰略想像常態化,並透過專家話語模糊主權界線,企圖在國際輿論中植入合法化的敘事;此類論調對台灣人民的安全感與區域穩定皆有累積性負面影響,需被視為混合威脅而非單純學術評論。
鄰國如何合力抵禦:台日韓菲的角色分工
面對航艦前推與海空活動常態化,區內國家應採「分工共防」;日本強化西南諸島防空與反艦火力、韓國加強海上監偵與聯合演訓、菲律賓鞏固島嶼情資與美軍協同出海通道、台灣則以島嶼拒止與非對稱手段為核心;這種多國互補(情報、後勤、演訓、武器互補)可在不同層面提高侵擾成本,並縮短危機反應時間;美日台等亦可在法理與外交場域協同施壓,阻隔北京試圖正當化的敘事。
台灣國防應如何調整:自主、彈性與聯合
面對中國海軍速度性提升,台灣必須同時做三件事;加速國防自主(彈藥、反艦/反登陸武器、無人系統與防空彈性庫存)、深化非對稱戰力(海空監偵、反艦岸置火力、無人艇與無人機群、電子與網絡戰能力),以及與友邦建立「戰時補給與港口應用」等實務協定;這些措施旨在把「短期被封鎖」的風險降到最低,並保有延滯敵方行動的能力。
福建艦的入列提醒區域國家,軍力提升既是挑戰也是促成合作的催化劑;台灣與鄰國若能把面對共同威脅的焦慮,轉化為情報互通、後勤協助、常態化聯訓以及國際法理話語的合力,便能在不陷入全面軍備競賽的同時,實質提高抵禦中共擴張的能力;面對北京的海權野心,最有效的反制不是單一平台的拚裝,而是多國聯動、非對稱韌性與戰時補給線的堅實建構。
※作者為研究生